昨日與學生閒聊之時,我問了學生「大國」與「小國」的差異為何?
學生一時語塞,思考了之後,吞吞吐吐的告訴我: 大國 「人口多」、「土地大」… 我告訴他們: 「土地大小與人口多寡並非決定大國或小國差異之關鍵因素」。緊接著我分享自己到國外親身的體驗:大國的人民,不管當地人聽得懂與否,到了國外依舊偏好使用自己的母語(例如:美國人到日本一樣用英語與當地的服務生溝通)。相反的,小國的人民到了國外,覺得要用當地語言進行溝通才有禮貌 (例如: 台灣人到美、日會覺得要說英/日文)。我想,這是因為相較於「大國」人,「小國」人因為缺乏自信與對國家的認同,就很容易受外國文化的影響,甚至甘於被人「同化」。
我接著說: 「台灣之所以覺得自己是小國,是因為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台灣人」,對於台灣歷史與地理不甚了解,雖然這與台灣歷史400年來受到不同的外來政權統治不無關聯,但最重要的是對台灣沒有足夠的「認同」,才會有前述的狀況,這其實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幸好,在言談過程中,聽到他們提及「覺得台灣與中國不一樣」這句話時,我不得不感佩杜正勝院士提出的「同心圓」史觀(先讀台灣史,再讀中國史,最後世界史)是多麼的有遠見。後續雖有課綱「微調」,反中國殖民教育的少年先行者「林冠華」台灣神甚至為此殉道,但至少「同心圓」史觀的架構現階段是難以被撼動的。
我又問了他們,為什麼台灣濁水溪以南的台灣意識會遠比濁水溪以北還高呢?想當然爾,這個問題又困擾了他們許久。我告訴他們,其實有很多事件,但與1979 年在高雄發生的「美麗島事件」有很大的關係,正因為有「美麗島事件」,才有所謂「黨外人士」的崛起,影響後來的解嚴甚至今日台灣主體意識的發展…..
這個下午,我突然發現,藉由這樣的「機會教育」其實就是一種很棒的「法施」。我同時也體認到「台灣聖山」的公民教育對於台灣人的重要性。身為台灣人,從了解真正的台灣歷史出發,將有助於體悟「台灣精神」,進而形塑出「台灣認同」,假以時日,我們也能培養出屬於「台灣」獨有的「大國」氣魄!我更衷心的期盼,這番談話能對學生們的思想有所啟發 !
延伸閱讀:
聖山簡介
聖山講古系列
聖山點滴系列
The footprint~台灣聖山仙蹤
杜正勝:換個角度看台灣的新思維
杜正勝教授談台灣史與教科書(上)
杜正勝教授談台灣史與教科書(下)
【杜正勝教授演講】作為國家史的台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