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首頁
20140214自由時報  「王張會」要犧牲台灣多少利益?
台灣印象 -
作者 自由時報   
2014-02-18

號稱一九四九年以來台灣與中國「兩岸事務」主管官員首次正式會面,本週二在中國南京進行,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與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以「主任」及「主委」互稱,台北又有人刻意為所謂「馬習會」敲鑼打鼓,使這一「王張會」廣受矚目。儘管立法院有先見之明,在「王張會」行前已預畫紅線,台灣必為「王張會」付出代價,殆可斷言。

「王張會」脫去雙方使用多年的海基、海協兩會「白手套」,由主管官員親自上場談判。對習於一廂情願的馬政府,這是實現「互不否認」,「代表兩岸關係進入新篇章」、「意義非凡」,足供它向國人大肆吹擂。從北京的角度說,習近平上任之後,催促台灣政治談判動作不斷,去年十月他對蕭萬長強調「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王張會」就是促統大戲的第一步:政府對政府談判。

由於台灣人民反對,馬英九原以「先經後政」回應中國逼談政治。但前年連任之後,施政無能導致民調九趴,汲汲追求「歷史定位」的他,來日無多,老狗變不出新把戲,遂力圖在中國政策最後一搏,「終極統一」既是基本意識,且有「馬習會」的想像,乃有「王張會」的進行。

基本情勢如此,「王張會」與後續的官方談判,必使台灣受害,且其跡象已現。本質上,這是中國一貫招數的展現︰鋪排形式,請君入甕,以虛換實,瓦解對方。「王張會」的形式,製造了「兩岸關係大突破」表象,讓有求於中國的馬政府欣然就道,場面吸引國際媒體,開場且施以「互稱官銜」小惠,卻腰斬了「陸委會」,習慣阿Q自慰的馬政府已為此喜孜孜。

不過,中國手法雖有表面彈性,立場卻清楚而不變,其官方文書及媒體仍用「台灣方面大陸事務負責人」,官方會後宣稱雙方「達成多項積極共識」,都是一貫之道。「共識」這一招,近年屢見於統戰台灣。月前「海峽兩岸媒體前瞻論壇」的六項「共同倡議」,就讓心懷幻想的台灣媒體主管在刻意營造的場面為其背書,引發風波。

「王張會」既為閉門會,即使會後沒有備忘錄或公報,中國也能把它設定的議題、所要的內容,逕自塞入,讓巴望「馬習會」的馬政府啞巴吃黃連。這一手法早有前例,一九九二年海基、海協兩會在香港會談,中國執意加入「一個中國」問題及內涵,但雙方未達共識,時任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回憶錄也否認有所謂「九二共識」。可笑的是,「九二共識」如今成為馬政府的中國政策基礎。但是,假的真不了,王郁琦此行的「陸委會主委」和「中華民國」,也只能在孫中山陵墓之前自表。

必須強調,為了「王張會」,台灣已經付出若干代價。為了向中國交心,馬政府修改高中課綱,再度把中國史觀強制加入,向中國交心;王郁琦被穿小鞋還配合演出「三個不能說」,人權、民主、國名都見拒;加上馬英九自己所強調的「兩岸不是國際關係」,馬政府自甘落入中國所設之局,顯而易見。六年來,馬政府歷經事實檢驗,從民生經濟到內政外交,沒有一事幹得好;由這樣的政府在中國政策暴衝,與處心積慮併吞我國的對岸展開官方政治談判,台灣人民豈能安心?

降低傷害,要靠台灣人民。代表台灣民意的立法院應即嚴厲審查「王張會」與王郁琦此行的種種,並代表台灣人民為所當為。從服貿協議已可看出,只要國會堅持、公民監督,就有可能讓馬政府難以恣意妄為,在中國政策暴衝。其間,引發各界重視的建立與中國談判、協議簽定審查的程序正義與法制,在雙方進入官方政治談判階段尤屬不可或缺,即應落實。最根本的,在即將到來的選舉給馬政府嚴厲教訓,特別是政黨再度輪替,才是降低傷害台灣、發展人民安心的中國政策釜底抽薪之計。


 


分享:Facebook! Plurk! LINE send!  
  
 
< 前一個   下一個 >
© 2024 財團法人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台灣人拜台灣神 不做無根之民
Joomla!是基於GNU/GPL授權的自由軟體. 中文版本由TaiwanJoomla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