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source: 林佳龍的部落格)
*粗體字為楊緒東醫師撰寫之書評
著者:
林佳龍,現籍台中。1964年出生於萬華,因為父親是個來自麥寮的裁縫師,所以小時總是來去於故鄉雲林與台北之間。大學時期就讀台大政治系,取得學士及碩士學位,並為當時學生運動核心人物,曾參與領導「自由之愛」校園改革、野百合學運。
1991年因獲得富爾布萊特獎學金,前往美國耶魯大學取得雙碩士及博士學位,在美時期擔任北美洲台灣研究會會長,曾發起「全球反飛彈和平守夜」運動。回國後創立台灣智庫,並先後擔任過中正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行政院顧問兼發言人、行政院新聞局長、國民大會代表、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秘書長、總統府副秘書長等職。
現任:大台中發展促進會理事長、國立台中技術學院助理教授、台中雲林同鄉會副理事長、台灣智庫董事、民進黨中常委。
林佳龍,2010,“作者簡介",《城市夢想家:從「台中學」看後五都時代的城市願景》,台灣大台中發展促進會,台中市。
前言:
林佳龍博士,用世界級的眼光看大台中的未來格局,有其前瞻性的願景,值得大家參考。
茲不論其是否能夠再次參政,其學者風範,於此書裡頭可以看到,對於大台中市的熱切期待,我認為不論是誰當上大台中市的首長,皆應該參讀此書,作為發展國際都會的藍本。
世界人文價值,在於民主思潮風起雲湧,而有邁出國際的學習之旅。
1980年代台灣學生運動如野火般在各地燃燒,並迅速向台北集結。這種串連得力於大城市人群聚集、傳播快速,學生們也開始在台北的街頭上以各種抗議行動學習如何共同討論,民主決策,集體行動。作為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城市,資訊傳遞快,有利於群眾動員,是當代民主運動和社會抗議的溫床。我就在這政治實踐的溫床上,在台大自由學風的薰陶下,年少時就投入了民主理論的研究和各種民主化運動,包括校園民主運動、環境運動、工農運動、原住民運動、無住屋者運動,乃至於解除戒嚴戡亂體制、訴求國會改革與總統直選等政治運動。當時,學運和社運與政運結合,台北成為各種抗議活動的不夜城!禁忌的「博愛特區」、總統府和中正廟(現在的自由廣場),更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民主鬥士相互取暖、彼此聲援的聚集地。台北,一時之間成為台灣民主運動的颱風眼暴風圈。
1991年我申請到美國國會福爾布萊特獎學金,前往耶魯大學深造。耶魯位於新英格蘭地區康乃狄克州一個叫做紐海芬或稱新港(New Haven)的小鎮。
我在耶魯大學的研究主題是政治經濟學與民主化。當代民主發展和城市資產階級的興起有直接的關係,而工農階級則常在革命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林佳龍,2010,“城市,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地方",《城市夢想家:從「台中學」看後五都時代的城市願景》,台灣大台中發展促進會,台中市,pp.28-30。
社會運動,能使得人心激盪,國際串連的工作,方能擴展國際視野,宏觀的領袖氣質,往往因之形成。
我的學生運動經驗隨著留學海外從台北延伸到美國。我跟婉如經常離開新英格蘭,穿梭在美國五十州重要城市,以演講、研討會加上抗議活動串連起各校的台灣學生會和同鄉會,而共同關心的主題則是台灣的民主發展、社會變遷、國家認同與兩岸關係,還為此出版了五本的學術專書。在旅行這些城市中,我們一定到大學、博物館與傳統市集這三個地方,也一定會去坐坐各種大眾運輸系統。在大學與博物館裡,可以看到城市如何保存人類文明,在傳統市集則可體驗當地庶民生活。我特別關注城市對犯罪事件、交通阻塞、環境汙染問題的治理方式,也對老舊都心的沒落與再生充滿興趣。這些問題令城市頭痛,一次次地考驗城市治理的極限與創新。
在我到耶魯之時,柏林圍牆剛被推倒,戈巴契夫正和葉爾欽協商蘇聯的分解,而原來在鐵幕籠罩下的東歐國家也一個個發聲巨變,只是波蘭花了十年,匈牙利十個月,捷克斯洛伐克十週,東德十天,而羅馬尼亞只花短短的十個小時。也因為恭逢其盛,我有機會隨著大時代的變化呼吸和脈動,而深入研究歐、亞、非和拉丁美洲的民主化過程,也成了我後來旅遊各國城市時印證所學的寶貴經驗。像是有一次有機會訪問波蘭,後來並且和團結工聯的領袖華勒沙會晤,就讓我十多年來所學的民主化理論都活了起來。
林佳龍,2010,“城市,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地方",《城市夢想家:從「台中學」看後五都時代的城市願景》,台灣大台中發展促進會,台中市,pp.33-35。
島國日本,不斷受到外在世界的打擊,日本人內斂自省的能力,大於其他亞洲民族,可以由其內在細微的生活態度,看到紮實有秩的人生態勢。
有趣的是,雖然東京經濟不再如以往沸沸揚揚,東京的生活環境品質卻沒有受到顯著影響。打開水龍頭,自來水可以生飲;垃圾分類也紮紮實實,絲毫不敢怠慢。衿持謹慎的桃太郎們,仍然一生懸命地維持社會生活的穩定。在那樣的經濟環境、那樣的生活秩序、那樣每日準時準點的電車巡迴,我深深感受到一個強大城市穩定紮實的內涵。古今各地成功的城市皆然,城市基石是安全、舒適與繁榮。
日本人習慣在城市發展初期就對土地使用、交通、水、綠地、防災等進行整備,從事紮實的基礎建設奠基工作。譬如,貫穿三千萬人口大東京都會區的通勤鐵路日鐵山手線,在一百年前就開始策劃興建。不僅東京的污水下水道接管率接近百分百,連北海道也接近百分百。這個嚴謹的國家,在城市之間的公共建設經費分配,絕對不會像台灣一樣大小眼。這個有秩序的超穩定社會,跟台灣政黨輪替前充滿活力的民主運動、街頭抗爭和國會衝突,以及一次次令人驚訝的選舉結果,洽成鮮明的對比。
林佳龍,2010,“城市,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地方",《城市夢想家:從「台中學」看後五都時代的城市願景》,台灣大台中發展促進會,台中市,p.37。
(未完待續,撰於2010/12/16)
相關閱讀:
做對的事,把事做對-Get it done and do it right書評
林佳龍的部落格
林佳龍市政研究辦公室
延伸閱讀:
楊緒東專欄
Hsutung's BL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