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140630自由時報  收攏「民」心 中國對台新路線
台灣印象 -
作者 自由時報   
2014-06-30

記者彭顯鈞/特稿

張志軍此行,就是中國調整對台策略之後的試探與摸底,刻意保持低調、軟調,刻意迴避政治敏感議題,刻意注重宣傳效果,因為必須先顧慮與化解台灣學運之後,引發路線挫敗與質疑的「國內壓力」。

習近平定調的「三中一青」,這次張志軍登台實施貫徹,即使基層走訪都是樣板的表面工夫,看得出張志軍格外小心翼翼,背負著不得出差錯的無形壓力。

中國對台工作三大面向

所謂的「三中一青」是外表的框架,其中的內涵從張志軍此行的觸角,已經勾勒出中國未來對台工作的重點方向,包括政治、經濟、社會三個面向。

政治面︰國民黨重要性降

政治面來看,張志軍這次兩手空空,沒有給馬政府帶來任何政治性的「禮物」,也捨棄接觸任何藍營黨政大員,可見台灣官方、國民黨的重要性大減。

相反的,張志軍深入綠營縣市的面對面突破,未來「民共交流」充滿諸多想像。尤其,中國明確否定台灣人民自決權,民進黨沒有激烈反應,如影隨形的抗議,其中沒有半個「民進黨」。

甚至,張在台灣的言行,還獲得民進黨高層的「善意解讀」,這些中方都看在眼裡,無疑是張此行搭建「民共橋樑」的具體收穫。

經濟面︰基層得利換人心

就經濟面來看,張志軍此行絕口不提服貿、貨貿,反而不斷強調「利益分配」、「讓基層分享兩岸和平發展紅利」。未來,中國「買」台灣的策略不會改變,調整的是「分配對象」,讓台灣基層得到利,換取「人心」。

社會面︰爭取台民間社團

就社會面來看,中國這次親自主導安排張志軍的訪台行程,驗收與台灣民間社團的互動成果,未來,中國勢必會加強與台灣民間社團的「連結」,落實「兩岸一家親」的號召。

此外,張志軍這次雖遭遇抗議,某種程度也是測試台灣反對力量的強度,達成「敵我釐清」的效果,爭取更大操作空間。
未來,中國對台工作重點不脫「民」心的主軸,一步一步的收攏,想盡辦法框住台灣,「統一」台灣則是嘴巴不說,卻不會改變的終極目標。
 


分享:Facebook! Plurk! LINE send!  
  
 
< 前一個   下一個 >
© 2024 財團法人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台灣人拜台灣神 不做無根之民
Joomla!是基於GNU/GPL授權的自由軟體. 中文版本由TaiwanJoomla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