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首頁 arrow 新聞報導 arrow 大地新聞報導 arrow 人權救援先鋒──梅心怡(Lynn Miles)的故事(4)
人權救援先鋒──梅心怡(Lynn Miles)的故事(4)
新聞報導 -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2016-02-18

展開救援人權之路
1970年下半葉,國際局勢改變,美國對中國北京政府的關係將調整為「正常化」,美國希望以「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模式處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問題,蔣介石則死守「漢賊不兩立」的思維,終於在1971年10月25日,蔣介石政權代表被逐出聯合國。面對外交情勢的變動,國民黨政府不思反省而以更高壓的手段整肅國內異議者。梅心怡在這樣的時代背景,成為傳遞國際人權資訊的媒介,留下重要的人權工作檔案史料,填補戒嚴體制下,台灣島內外人權工作的真實互動。

創辦《浪人》(Ronin)雜誌
1971年7月,梅心怡獲得簽證回到日本,因擔心台灣朋友的情形,開始寫稿給國際媒體要引起他們對台灣人權問題的關心,而結識一位正在韓國進行救援工作的英國人David Boggett(大衛.巴格特),兩人有共同關懷他國人權狀況的理念,開始合作並於1972年創辦《浪人》(Ronin)雜誌(名稱由來,是梅心怡認為失去武士階級身分與封地的浪人,和自己在日本的處境雷同,也有向濫用公權力的政府挑戰的意味),報導東亞的人權消息,David Boggett負責韓國方面,梅心怡則聚焦於台灣的面向。

其中在1972年12月出版的《浪人》第八期首頁標題為〈“State of Siege” in Taiwan, the 23rd year〉(台灣「戒嚴」,第23年),內容是台灣邁入第23年戒嚴時期的特輯,以「柏楊事件」為報導主軸,並且在該期雜誌中收錄台灣214名政治犯名單,是台灣有政治犯的消息首次在世界曝光,正面粉碎「自由中國」統治下的「美好」謊言,也突顯強人威權統治對思想的控制、國家暴力對人民的壓迫。

214位政治犯的名單,由服外役的政治犯蔡財源蒐集(各監獄政治犯名單)、謝聰敏整理攜出,梅心怡以〈a documentary underview: Suppressing the Rebellion〉(一則文獻的另類解讀:鎮壓叛亂)為標題刊出,就內容加以分析,以名單裡的籍貫、年齡、職業、逮捕日期和機關、起訴法條等類別解析。就「年齡」的項目綜合「省籍」資料,結果有趣的否定1971年4月6日《China Post》報導「台灣土生土長的青年,在某種程度上對於過去的日本統治仍留有一絲懷念」的說法,名單上的年輕政治犯,在二次大戰結束時只有5歲,這樣的小孩還沒有辦法比較兩個不同政權統治上的利弊,怎麼可能會出現「台籍青年懷念過去日本統治」的狀況呢?梅心怡與眾不同之處,是除了公布名單,還仔細的就資料加以分析,讓數據說話,可見他投入力道之深。

1970年代初期國際間有救援政治犯的力量,台灣內部由於消息封閉,無法獲得國民黨政府與政治犯家屬的回應,人權團體苦無救援的施力點。第八期《浪人》雜誌報導,開始瓦解國民黨在台灣圍堵的政治犯消息,使人權團體能進一步站在人道立場關切人權。

這期雜誌對梅心怡(當時使用Marcel Valance馬塞爾.巴朗斯的筆名,不希望因雜誌工作的關係而身分曝光,以降低取得消息的阻礙)而言,是很重要的一期,因為打開梅心怡在國際的知名度,他開始收到國際特赦組織等人權團體的詢問信件,希望透過他取得訊息或救援的施力點,繼而透過雜誌的工作,擴大救援政治犯的圈子,成為台灣地下聯絡網與海外協助網的中介。


第八期《浪人》雜誌封面


第八期《浪人》雜誌第8頁,台灣政治犯名單(部分)

圖片來源:引自清華大學機構典藏

(未完待續,撰於2015/7/10,2016/1/1/增補)


延伸閱讀:
人權救援先鋒──梅心怡(Lynn Miles)的故事(1)
人權救援先鋒──梅心怡(Lynn Miles)的故事(2)
人權救援先鋒──梅心怡(Lynn Miles)的故事(3)


分享:Facebook! Plurk! LINE send!  
  
最後更新 ( 2016-02-22 )
 
< 前一個   下一個 >
© 2024 財團法人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台灣人拜台灣神 不做無根之民
Joomla!是基於GNU/GPL授權的自由軟體. 中文版本由TaiwanJoomla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