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4
 
 
台灣人?-1984年的回顧

 

  

 

台灣人.台灣路

1984.08.10 台灣廣場週刊
潘立夫


 台灣原住民的起源

  人類的發生不在島嶼而在大陸;這是考古學的結論,所以台灣人都是外來的移民。陳奇祿先生曾說:「台灣的高山族、平埔族是由馬來西亞、菲律賓群島慢慢遷移到台灣來,應屬於南島族。」但是從地理關係而言,台灣恰位於南島族分佈範圍和大洋洲波里尼西亞族分佈圈的中間,因此台灣原始居民部份可能是南島族,有些則是波里尼西亞族的後代。考古學家在排灣族、阿美族發現波里尼西亞人屈肢下葬的傳統習俗,便是一個很有力的註腳。

高山族是波里尼西亞人

  波里尼西亞人分佈於大洋洲東起伊斯特島、西到索羅門島、北起夏威夷、南至紐西蘭。他們以木筏、獨木舟,順著季節風航行於各島之間。來到台灣的波里尼西亞人,由於海上經常出見颶風,便逐漸定居下來。

  從葬儀習俗、地理位置、語言、謳吟專長來看,台灣高山族應該是波里尼西亞人的後裔。

  一般人常誤以為山胞居住於高山上,是被平地人及鄭成功大軍逼上山的。其實這個錯誤的推論,滲雜著漢民族的優越感以及「已所欲,人必欲之」的錯誤觀念,根本缺乏事實的根據。

   考古學家曾在台灣高山上發現石棺灰石板屋,其年代都在好幾千年以上,根本不是近二、三百年的事。由此可知高山族群居於高山由來已久,絕不是被「趕上去」的。山地天然物產豐饒,頗適合遊獵生活,加上台灣多瘧蚊、颱風,波里尼西亞人移居高山是可以理喻的。

平埔族與漢人混血

  平埔族的生活形態則與高山族迥異,平埔族是從馬來西亞、菲律賓逐次移居來台,基本上是屬於南島族。其生活形態是屬於農業文明,宗教上則有濃郁的天竺文明色彩,因此高山族與平埔族文化無法混合,而平埔族也因農耕文明的關係,選擇了適合耕種的西部平原。

  由於農耕文明的大量人力需求,平埔族人口蔓延相當快速,成為台灣人口最多的民族,分佈於全島各地平原、台地。後來由中國大陸來的移民包括漢民族、吳、越、南方民族等複雜的農業人口也定居在平地上,與平埔族混合居住形成了自然的血統交流。目前在台灣很難找到純粹的中國人。從蒙哥利亞種的五大特徵:單眼皮、扁平齒、腳小趾指甲分岔、黑髮棕眼來看,今日台灣同時具有上述五大特徵的人實在不多。因此強辭奪理地硬要說台灣人是中國人,就跟硬指美國人是英國人一般,根本是荒唐而無稽的。更何況即使是卅八年以後來台的「阿山仔」,因為不斷混居、通婚的關係,已經搞不清「我是誰」了,何來「台灣人是中國人」的說法?

不同文化不能移植

  台灣不是高度文明地區,因此對於外來文明極具包容性。然而台灣是海島,四週環繞富饒的海洋,但土地面積小,陸地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態環境是極其重要的,因此一昧吸收大陸文明者用諸台灣社會,是絕對有害的。

  日本是個群島國家,因此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十分重視,日本人統治台灣時,除了統治者心態及造成殖民地性格外,大致作法與台灣發展並無矛盾。

一、大陸經驗對海島十分陌生

  中國大陸文明渡海來到台灣,就出現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形成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對海島環境所知不多,亦不透徹。沒有充分的「知」做基礎經營台灣,結果方向錯誤,浪費人力、物力,並且嚴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日本人在台灣築水庫尚且特意預留魚道,保持河川生態穩定,而國民黨興建翡翠水庫竟迫使世界僅有的鮭蛙絕種,僅此一例便可知大陸地廣物博的心態用諸於台灣,是多麼的糟糕。

  二 、思想文化也不合用

  其次,台灣最豐富的資源在海洋,不在陸地。台灣三百年來沒有搶食的現象也沒有飢荒,可是大陸文明的經驗一到台灣,海洋便被漠視,搞得稻米生產過剩,農民不得溫飽,卻又糧食不足而必須大量進口黃豆、大麥、小麥、高梁、大豆。這都是思想、文化態度不適宜所造成的。

  中國文化號稱五千悠久文化累積,其實堆積了許多「歹銅舊錫」。例加就七十三年大學聯考的作文題目:「海不辭其水、所以成其大;山不辭其土,所以成其高」來說,稍有邏輯概念與地理常識的人都知道,海只是水的三態變化自然存在於地球的表面,而山只是地層及地殼的相互擠壓而形成的,不是因為水及土石一點一滴的累積形成的,更談不上什麼「辭」與「不辭」。像這種文化渣澤用來經營台灣根本就是不通的,今天還拿出來教育學子,更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

三、外來統治殘害精英

  再其次,中國二千多年來,始終在分、合戰亂中掙扎,毫無進步,爭奪政權是中國政權唯一的政治大事。帝王為維護政權驅使精英份子在科舉上耗損精力,部份的精英通過考試成為半統治者為帝王及他自己服務。大部分精英投注於這些無助於社會進步的活動之中,社會便形成呆滯狀態,因此中國面對西方文明的挑戰完全找不到有力的回應,成了湯恩比所謂的「被遏抑的文明」。

  由於台灣三百八十年來一直由外來者統治,統治者為了不讓台灣人形成有力的族群,除了分化族群外,更不斷地消滅台灣精英。如日本人屠殺抗日志士、國民黨借二二八事變消滅台灣精英,美麗島事件更替國民黨剪除了逐漸壯大的台灣精英團體。於是台灣精英份子永遠單打獨鬥,沒有足夠的人數匯集成帶動社會進步的階層,於是台灣社會結構成為偽形失去自發性進步的動力。

  因為精英的大量散失,同時也造成好名好利的惡霸充斥社會領導階層。勾結外來統治者獲取特權的人浮升於社會表面。於是荷蘭人來了,跟著荷蘭人走,日本人來便跟著日本人;大陸人來,跟著大陸人走。搖搖擺擺,浮移不定沒有正確的路;沒有自己的路,走了老半天走不出死胡同。

別人的路是死路

  現今絕大多數台灣人認為三民主義好,共產主義不適當。然而孫文手創三民主義為的是救中國於帝國主義環伺之下,他是否曾想到過解決台灣的問題呢?當時的台灣尚在日本帝國手中,而貧窮、腐敗的中國社會,是否敢想像台灣重新由中國統治,並進一步為經營台灣而規劃呢?

  意識形態有許多種,但沒有任何主義是可以永遠適用於任一人群。三民主義移植到台灣其可用性早已成問題了,更何況在統治者,既得利益者的扭曲下,三民主義幾乎成了所謂「法統」、「萬年國會」的代名詞了。

  國民黨政權統治下的台灣,推行所謂「勿忘在莒」運動,大家納稅、當兵,準備反攻大陸,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結果又如何呢?

  三十多年來,天天反攻大陸、天天勿忘在莒,依然只是隔海相罵、繼續「空飄氣球」,犧牲了一整代台灣人的「短暫」幸福,卻沒有任何結果。繼續下去,台灣人將只是工具,只是統治者政爭的工具,永遠只能為「當前的局勢」忍耐、犧牲,毫無未來與幸福可言。

台灣人要走台灣路

  爭戰是大陸文明的主題,享受人生才是海洋文化的特色。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性格是絲毫勉強不得的。三百六十年來,台灣人不斷地跟著別人走,不斷地換頭家,結果也只是葬送了台灣人三百六十年的幸福。台灣人要反省、要檢討,要深刻地了解台灣,認清自己。要拋棄別人的破汗衫,冷靜、堅定地走自己的路,開創自己的歷史。只有不畏困難,不懼任何脅迫流血、流汗,才能綻放出自由、幸福的花朵,永遠的等待只會葬送自己以及子子孫孫永遠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