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
—王添灯(1901-1947)


"228的悲劇英雄,一生貫徹理念-「為最大多數,謀最大幸福」。
日治時期已組成「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推動台灣地方自治的實現。戰後初期對於新時代充滿希望,希望貢獻一己之力來建設新台灣。積極活躍於政壇和新聞界,除辦報廣聽人民心聲外,問政努力。
為求得人民的民主、正義,寧可得罪官員,也不得放過貪污公帑之官吏。(by Stella)"


出生於新店,祖父是一位漢醫,父親是茶農;日本時代曾服務於新店庄役場(即鄉公所),並於夜間赴成淵中學上課,不久調至台北市役所。1929辭去公職,致力於漢醫的振興,推動全島性的「皇漢醫道復活運動」,並進入「乾元葯行」任職,同時擔任「東洋醫道會」台灣支部機關雜誌的編輯。

1930年6月「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成立,王天燈擔任台北支部的主幹(即支部負責人),後來並膺選為自治聯盟的理事,開始投入政治社會運動。1931年在台北市港町開設「文山茶行」(今長安西路、南京西路附近),從事茶葉出口生意,茶行生意興隆,分別在大連、沖繩及新加坡等地設有分店。在茶葉生意外,他仍不忘地方自治運動,於1932年出版一本闡論台灣地方自治問題的著作「台灣市街庄政之實際」;文山茶行雖然是個生意場,但一方面也成為一群關心時政人士之聚會場所。

戰後初期王添灯對於新時代充滿希望,希望貢獻一己私力來建設新臺灣,因此積極活躍於政壇和新聞界;1946年當選省參議員,問政期間,十分認真,曾在省參議會中,提出「國民大會代表宜付民選,絕不可使外省人為本省國大代表」等十二項政見。在省議會兩次大會期間,發言八十一次,單獨提案十三件,聯名提案五件,議事踴躍於此可見一斑,另外他對省參議會僅是諮詢機構而非議決機構,感到失望,提出〈省參議會的千萬言〉質詢中國國民黨流亡政權接收臺灣,貪污舞弊層出不窮,官員多從中中飽私囊。除折衝於政壇外,王參議員也馳騁於新聞界,「人民導報」曾聘請其為社長;又與蔡慶榮等人創刊「自由報」,勇於批評時政,關心臺灣地方自治。還因之遭受臺灣警備司令部警告和停刊之命令。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擔任《處理委員會》宣傳部組長,王參議員膺此重任不敢掉以輕心,在一些同仁參議下,草擬三十二條處理大綱,要求當局付諸實施,後來在大會中又追加十條,但這四十二條卻在二日後成為「反抗中央背叛國家陰謀」的罪證,成為大屠殺的藉口。此四十二條處理大綱向陳儀提出後,卻遭陳儀震怒拒絕。王添灯沈痛的在電臺廣播,認為這次事件已不能由處委會單獨處理,只有全體省民的力量才能解決。三月十一日淩晨,憲兵隊包圍王添灯住處,王添灯在睡夢中被拖走。據聞,他被抓後,憲兵第四團團長張慕陶審訊,卻因大聲抗辯不屈不撓,而遭人以汽油焚身而亡。(摘錄自李筱峰,1990,《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