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一日是個關鍵時刻的再開始 ,同修們大家齊心努力 ,團結向前行 !感恩再感恩 ,謝謝 !
潘木枝基於日治時期法治社會的價值觀,仍舊懷抱憑藉司法審判替自己辯護的希望,行刑當日,潘木枝的次子潘英哲(15歲)因欲營救父親遭國軍開槍射擊頭部身亡;行刑時,潘極度痛苦而喊叫至下顎脫臼,並在三子潘英三安撫下閉上雙眼,軍方不許家屬立即取回遺體,予以曝屍示眾多日。
五日節來訪,令人驚喜,如此年輕用心的同修。問他道名,立刻答覆,手還在空中寫出他的道名。
沒有宗教的教條 只有精神啟蒙 228的犧牲與奉獻 為民主、人權、自由付出代價
台灣人未有建國經驗,故未警覺亡國滋味,缺乏韓國人刻骨銘心的亡國恐懼。
平常心的修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簡單,人們常常有很多問題,問要怎麼做,該怎麼辦,如何處理?問問自己的心,人在情緒緊張慌亂的時候,肯定會手腳慌亂,不在有情緒時做判斷、不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做決定,需要一次一次的練習,練習如何維持平常心。
潘醫師已被拷打得非常慘了,站都站不住,但他被拖出去時,還大聲叫一起行刑的人,手牽手團結在一起,維持最後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