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首頁 arrow 楊緒東專欄 arrow 【平凡人.非常事】李筱峰的故事(9):當自己的歷史家
【平凡人.非常事】李筱峰的故事(9):當自己的歷史家
新聞報導 -
作者 Aries | 贊修   
2018-08-15

【平凡人.非常事系列】
專訪平凡的小人物,背後的大故事。他們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不經意挖掘身世、史料的歷程,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是教科書以外的真實世界,也是人民產生台灣意識的縮影。這些點點滴滴的小故事,拼湊串連成台灣史。
我們善盡媒體責任,報導不為人知的真實故事,深化台灣歷史、文化。

【受訪者】
李筱峰教授,1952年生,台南麻豆人。台灣歷史學家,專長研究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擅長以心理學分析、評論政治人物。著有許多台灣史代表性書籍。青少年時期的學生李筱峰,如何180度轉變而覺醒?為何好奇去翻閱舊報紙?又發現什麼不為人知的家族事?對台灣歷史有什麼貢獻?
「平凡人.非常事」的「李筱峰專題」,將連載於此。


 


國北教台文所戶外考察,2017年宜蘭文史漫遊。李筱峰站在「主」字之前,著格子襯衫者;碩士生管仁健於前排右2。圖片來源:國北台文所學會台灣文化講堂

如何挖掘家族史?
李筱峰指出,要有歷史背景、史學方法的訓練。他更以自己的碩士指導學生為例:

我有一個學生叫陳芬蘭,剛好與《孤女的願望》歌手相同名字,她說不知道碩士論文要寫什麼題目。我告訴她,學術研究要出於動機,動機出於愛心、關懷,當妳會注意一個人、一個事件、一件事情的時候,表示妳對它產生興趣。譬如說妳會對喜歡的人留意,因為妳喜歡他,所以會關心、注意他,這就是引起的動機,研究題目也是如此。

發覺問題,就會想研究它。自然科學的研究是出於好奇,人文科學則是基於愛與關懷。

以下的對話很精彩,採一問一答方式呈現(李筱峰簡稱「李」,陳芬蘭簡稱「陳」)。

李:你的家人有沒有可以寫成論文的?
陳:我父親有什麼好寫的,他只是一個老兵(指外省軍人中的士兵階級)。
李:你父親是老兵,他什麼時候來台灣?
陳:他是比較慢來,從韓國來的。
李:怎麼從韓國來?
陳:父親是四川人,本來是國民黨軍,被抓去當人民解放軍後,送去參加韓戰,被美軍俘虜,最後就來台灣。
李:不就是1萬4千個證人(指韓戰反共義士)嗎?
陳:對。
李:太好了,這個是最好的題目,而且又是自己的親人。
陳:可是我爸爸過世了。
李:過世當然是比較遺憾,也一樣可以寫,什麼時候過世的?
陳:幾年前(論文中寫2004年過世)。
李:幾年前你已經大了,都有印象了,這就是最好的研究題目。
陳:真的嗎?我爸爸可以寫嗎?
李:明天就開始做。
陳:我爸爸是藍色的。
李:管他什麼色,藍色也可以。
陳:可是他是擁護蔣介石,反對民主運動。
李:這個心路歷程都可以寫。

陳芬蘭於2012年拿到碩士學位,論文題目為《「抗美援朝」來台士兵陳長安的個案研究》,[1]內容簡述為「本論文由一個寂寂無名卻參與『抗美援朝』戰役的小兵──陳長安先生的生命史為研究基點,追溯其因緣於時代下的悲喜人生。七十餘年的生命經驗(1931-2004)跨越『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興衰史,同時反映世界冷戰氛圍下國際局勢匹變,以及台灣邁向民主化的歷程。」

雖然研究個案已經過逝,但研究者身為家屬,擁有第一手資料,自小聽個案經常講起「小時候」,陳芬蘭又陪同父親在1991年去中國探親,因此透過史料收集外,回憶、日記、口訪父親的親友與軍中同袍,她「拼湊出父親最初『逃離祖國』、進而『放棄祖國』、最後『根留台灣』的轉折。」 


1987年4月的返鄉運動文宣品「我們已沉默了四十年」,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透過傳單傳達理念,呼籲在台外省人團結一致,推動返鄉探親運動。讓人鼻酸的副標:「生」讓我們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則讓我回去獻上一柱香。圖片來源: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

論文在「『來去』『故鄉』(1987-1993)」的章節寫到,歷經「連想家都是罪名!」的年代,想家的底層老兵在1987年4月組成「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展開的「老兵返鄉探親運動」,留下許多的讓人為之酸楚的傳單。

弱勢老兵冒著被特務或調查局逮捕、打成中共同路人的壓迫,風燭殘年的老兵被政府逼得走上街頭抗議。他們被當權者視為大逆不道,被歸類成台獨分子,因為「沒有反攻大陸,怎麼可以返鄉探親!」他們在屬於母親的日子舉辦「母親節遙祝母親」,想家的他們哭成一團。

政府終於在同年7月解嚴,11月開放「外省老兵」返鄉探親。有些老兵找醫生去除反共義士的刺青;有的抱著「朝聖」心情乘興而去,敗興而歸。陳長安兩次返鄉後,發現已經回不去了,菜鳥來台灣30多年後,不知不覺已經成為在台灣落地生根的老兵。其中「在祖國遇到土匪」的無奈與轉折,都如實的寫在論文裡,拿來比對現在懷抱著祖國夢的台灣住民,值得大大參考。


1987年11月的返鄉運動文宣品「抓我來當兵,送我回家去」,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要求政府實現照護老兵、榮民的諾言,發放每位老兵6萬元返鄉探親路費。圖片來源: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

陳芬蘭因為論文的撰寫,與父親再次「連結」,更認識以前所不知道的父親點滴,她感謝父親「是您的引領,讓我有機會重新選擇生活的模式。」

「沒想到我爸爸可以讓我寫成論文,而且還得高分!」結果她以高分畢業。李筱峰說「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要覺得自己家人的事情沒什麼,其實都是故事,而且這種經歷旁人無法取代,我要寫都寫不來,只有家人寫得出來。」

李筱峰的另一位學生,文史工作者管仁健,原本鑽研聲韻學,自從大三旁聽李筱峰老師的「台灣政治社會史」,驚覺「一切文學歷史,應該從本土研究出發,從自己的童年與周邊事物開始」。[2]2015年重回校園的管仁健,於今(2018)年6月通過論文口試,[3]研究的議題是大時代裡小人物的真實生活面貌,眷村的禁忌「共妻」,指底層的老兵共同租屋、做生意、合資買智障女共妻,這是發生在台灣土地的真實狀況。而管仁健受到李筱峰的啟蒙過程,又是另一篇精彩的故事。

法國年鑑學派史學家布勞岱爾說「每個人都是歷史的一部分,也都存在歷史當中」;胡適不斷的告訴大家「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歷史家,每一個小回憶錄串成大歷史」,是這個段落最好的注解。


彭明敏教授(右)贈送給李筱(左)的水牛石雕,作品由藝術家莊丁坤先生創作,他擅長以水牛為創作題材。圖片提供:李筱峰

後記
「平凡人.非常事」系列挖掘一般人不為人知的小故事,因為一些機緣,採訪本系列第一位受訪者李筱峰教授,他是國民黨統治下出生的世代,並沒有成為黨國之子,幾經思想陣痛期的掙扎,擺脫後設建構的中國化教育。

成長經驗有兩次蛻變:第一次覺醒,閱讀《自由中國》雜誌,啟發他民主自由的覺醒;第二次覺醒,退伍後到《八十年代》當主編,引發他國家認同的覺醒。

他本著對史料的敏感度,讓未被揭露的台灣史素材得以見日;本著教職的本分,繼續引導後輩追尋家族史,串連成豐富的台灣史(更多曲折、挑戰的人生旅程,請期待他撰寫中的回憶錄)。

許多專注於自己工作崗位的平凡人,有著獨一無二的台灣意識形塑過程,報導這些不為人知的精彩故事,引發個人關心生活周遭由近至遠的事物,是我們的初衷。
 

參考資料

[1]陳芬蘭在論文中,寫到許多父親與自己在現實遇到的精彩轉折,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下載閱讀。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抗美援朝」來台士兵陳長安的個案研究,https://hdl.handle.net/11296/9nqskc(2018/7/5點閱)。
[2]民報/【專文】感謝帶我回到軌道的恩師——李筱峰教授,http://www.peoplenews.tw/news/eca6d75d-8d1e-4dd9-b493-7e4fed131020(2018/7/31點閱)。
[3]維基百科上管仁健的「生平」資料有誤,寫成「2015年就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史學組,2017年取得碩士文憑」。經他的論文指導教授李筱峰確認,管仁健於2018年6月通過碩士論文口試。
 

  (全文完,本文原載2018/8/15《讀報》

 

延伸閱讀:
【平凡人.非常事】李筱峰的故事(1):老師說胡適是壞人?
【平凡人.非常事】李筱峰的故事(2):改變思想比拔牙痛苦
【平凡人.非常事】李筱峰的故事(3):成為自由主義者
【平凡人.非常事】李筱峰的故事(4):讀歷史打開新視野
【平凡人.非常事】李筱峰的故事(5):家族史串成台灣史 
【平凡人.非常事】李筱峰的故事(6):國家認同轉變
【平凡人.非常事】李筱峰的故事(7):立志研究228
【平凡人.非常事】李筱峰的故事(8):發掘「勝利之『果』」


分享:Facebook! Plurk! LINE send!  
  
最後更新 ( 2018-08-15 )
 
< 前一個   下一個 >
© 2024 財團法人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台灣人拜台灣神 不做無根之民
Joomla!是基於GNU/GPL授權的自由軟體. 中文版本由TaiwanJoomla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