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視聽教室外的水擦乾,拖把往地上一抹,滾出一坨枯葉,枯葉一蹦,活了起來,變成小蛙!哇~哈哈哈
~我好會變魔術,太厲害了!沒有觀眾,自己鼓掌。
怕牠成為守護犬的玩具,努力抓到牠,欣賞完,再來就是找個對的地方放回去,希望沒嚇壞牠。
但視聽教室外並無水池,牠從哪裡來?問常駐聖山的敏琦,他說放回鳳池。鳳池?心裡有些懷疑,這麼小一隻蛙如何從鳳池越過馬路到視聽教室這邊來?半信半疑中還是把牠帶到鳳池,看了好一陣,想想就放到枝枒懸在鳳池上的松樹枝。ㄟ,一靠近,牠就爬上樹枝了。想是沒放錯。後來又聽到贊竹金說鳳池松樹上有樹蛙,這才放心;難怪一靠近松樹牠就爬過去了。
面天樹蛙?難道牠是常仰望星空沉思的小哲學家嗎?原來,牠是在陽明山的面天山區被發現,所以「面天」是地名。
背部具一枚H或X形斑紋。皮膚粗糙具小疣粒,四肢外側有白色顆粒突出。
腹面白色,有很多的深色小斑點。面天樹蛙和艾氏樹蛙不容易區分,面天樹蛙稍小,約2至5公分。最大差別在面天樹蛙腹面靠近腋部有兩個大黑斑,是最重要的分辨特徵。艾氏樹蛙腹部為白色。
兩眼間具深色橫斑,吻端較尖,鼓膜不明顯。怎知他是樹蛙呢?看牠的足趾前端有吸盤,且輕鬆的從黑防風外套的袖口往肩膀爬上;面天樹蛙似乎不太怕人,不會拼命逃離掌心。面天樹蛙體色多變,隨環境變化深淺,以褐色為主。白天在樹葉曬太陽時,呈灰白色,但不會變綠,而艾氏樹蛙體色經常帶點淺綠色。
拍攝:贊郎
地點: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視聽教室外
日期:20190402
面天樹蛙小檔案
學名:Chirixalus idiootocus ( Kuramato & Wang, 1987)
Kurixalus idiootocus (Kuramoto & Wang, 1987)
俗名:Meintein tree frog、Temple tree frog
樹蛙科Rhacophoridae.原指樹蛙屬Kurixalus
保育等級:IUCN 紅皮書指標 LC(無危 Least Concern)
分佈:台灣特有種。廣泛分佈於台灣的西部中低海拔地區,環境自然的山區較易觀察到。
外型:雄體長2-3cm、雌4-5cm,小型蛙類。體色褐色或淡褐色,兩眼間具深色橫斑,背部具一枚H或X形斑紋,皮膚粗糙具小疣粒,吻端較尖,鼓膜不明顯,腹面白色,四肢外側有白色顆粒突出,後肢細長,腿上具橫帶,趾具吸盤有蹼。腹部有很多的深色小斑點,尤其靠近腋部有兩個大黑斑。
繁殖:二月到九月,相當長。在暖冬的時候,繁殖期甚至可達全年。繁殖期間,雄蛙會在夜晚聚集到水邊低矮的植物體上或地上鳴叫,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逼、逼、逼」和艾氏樹蛙類似,但比較短促而且凌亂。白天雄蛙很喜歡靜靜的平貼在芒草葉上作日光浴,此時身體顏色會變得接近白色。
卵:很大(卵徑約2.4mm),每次產卵100-300顆,一次產完。常常有好幾對配對在同一個地方產卵,所以形成一大片,常因沾有沙粒而呈土褐色,乍看,像翻倒、散落一地的青蛙下蛋粉圓冰(艾氏樹蛙喜歡在樹洞或竹筒的上方、積水的樹洞、鐵柱裡產卵,有的公蛙會留下護卵,是否有意識的護卵?需更多研究。母蛙每星期均會回到竹筒內產下未授精卵提供蝌蚪食用)。
蝌蚪:小型褐色,口位於腹面(艾氏樹蛙蝌蚪口器在吻端的上方)。
面天樹蛙是由日本學者M.Kuramoro 及台灣學者王慶讓先生於1987年命名發表的新種,其種名idiootocus指的是不同的產卵型態,因為面天樹蛙的外型和叫聲和艾氏樹蛙很像,所以先前一直被誤認為同一種,但因這兩種蛙類有不同的產卵方式,所以確定為不同種,因此將其種名取為idiootocus。
面天樹蛙和艾氏樹蛙長得很像,但體型略小,約2至5公分。面天樹蛙和艾氏樹蛙的皮膚上都有許多顆粒狀的突起,背部也都有一個X或H形深褐色斑,前肢、小腿及第五趾外側都散布著細小的白點,但以小腿和足部相接處的白點最明顯。
面天樹蛙的拇指基部內掌瘤並不特別發達,腹部有很多的深色小斑點,尤其靠近腋部有兩個大黑斑,這和艾氏樹蛙有顯著差異,是面天樹蛙和艾氏樹蛙最重要的分辨特徵。
本屬2種,外觀近似艾氏樹蛙。但艾氏樹蛙體色除黃褐、紅褐、綠褐色外也可以變綠,後肢跗蹠外緣有一列白色顆粒狀突起,吻端較鈍。面天樹蛙沒有綠色的斑型。
資料來源:
生態觀察隨筆-艾氏與面天
嘎嘎昆蟲網
臺灣生命大百科-面天樹蛙
台灣地區兩棲類物種描述資料
延伸閱讀:
20190402 聖山記事
道在自然-生態點滴
聖山樹種名錄
聖山簡介
聖山講古系列
聖山點滴系列
The footprint~台灣聖山仙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