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首頁 arrow 楊緒東專欄 arrow 鄭氏王朝 台灣史記──我讀我見(6)
鄭氏王朝 台灣史記──我讀我見(6)
新聞報導 -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楊緒東醫師   
2009-10-25

(photo source: 《鄭氏王朝 台灣史記》一書,1685年台灣藤牌兵討俄,雅克薩位置圖)

*粗體字為楊緒東醫師撰寫之書評


清朝皇帝看不上台灣這塊地,施琅堅持保有台灣;然而甲午之戰,清朝卻急於割台灣給日本,好像台灣是鬼島一般。

滿清既然征服了台灣,將明鄭氏王朝徹底消滅後,欲將台灣所有的住民約20萬餘人,全部遷移至大陸,如此才可稱為完完整整地征服。所以清廷從北京派來的蘇拜侍郎在福州主持,召開「台灣善後會議」,參加人員除蘇拜外尚有閩浙總督金鋐及施琅等。他們再也不需擔憂,所以當時高唱著「棄台論」,因征服台灣的目的不是在領土的佔有,而在消滅鄭氏一族而已。所以對台灣是否要保有,仰是放棄台灣有正反兩面的說詞。

反對保有台灣是基於以陸權為主的國家,保有海外孤島,不痛不癢,所以上至皇帝下至許多大臣,以贊成放棄台灣,這也是承繼千年來中國對海外的一貫立場,其說法如下:
「海外丸泥,不足加中國之廣,裸體文身,不跌共守,日費天府而無益,不如徙其人空其地矣。」
「台灣府,古荒服地,先是未隸中國版圖。」
閩浙總督金鋐認為「台灣土地狹小,人口稀少,財賦無多,又遠隔重洋,鞭長莫及,若派兵守之,徒浪費糧食。不如守澎湖,徙台灣人民而棄其地。」
北京的言論是「宜遷其人,棄其地」,
康熙帝也認為「…海賊( 指鄭氏 )乃疥癬之疾,台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

在1684年(康熙23年)4月也就是等了8個月之後,才正式將台灣納入大清版圖,隸屬福建省。又將「東寧」改回「台灣」。

施琅雖然佔有台灣,但是他的佔有是消極的,限制移民來台,對於潮州、惠州人民即禁止來台。又未曾釐訂建設台灣方計,清廷所派來台官員、士兵,3年一任,6年一換,不准攜眷,視台灣為異域,以殖民統治之手段,只知壓搾、奪取,如此台灣進入了滿清據台時期。
郭弘斌,2004,"台灣的棄與留",《鄭氏王朝:台灣史記》,台史真原會,台北市,pp.222-224。

清國不愛台灣,卻愛台灣的資源,凡肯來台當官的人,必然有極大的豐收,採番漢分化政策、漳泉分化運作,要台灣人內亂不斷,消極管理台灣,以謀取不法利益。

清國佔有台灣後,對台灣的處理原則及事實:
一.官員及兵將遷移 將東寧王朝的主臣全部遷至大陸居住,不可留在台灣,鄭家納入上三旗管束。文武官員,士兵分別遷至在山東、山西及河南諸省墾荒。如此台灣即失去了可能的領導人物。

二.採取以漢治漢的策略。即是以攻台將領來壓制明鄭遺民,長期以攻台將領擔任地方軍事首長。如福建水師一職從1684年至1721年計37年間共歷施琅、張旺、吳英、施世驃四任提督,其中張旺任職2年非攻台將領外,其他皆是,尤其是施琅、施世驃父子共任職達25年之久。在路陸提督方面由萬正色、吳英、藍理皆為攻台將領。

攻台將領肆無忌憚佔領田畝,施琅佔良田達7千5百餘甲,部屬陳致遠2千餘甲,雖有諸羅縣令季麒光再三申請,清廷未加治罪。又施琅強要澎湖漁民每年繳納銀1千2百兩,在1729年(雍正7年)雖有福建水師提督反應要求撤銷,至1737年方制止,也就是在施琅死後41年方停止。又路陸提督藍理在台灣霸市抽稅,婪贓累萬,其罪應斬,但康熙僅調職至京入旗。如此優待曲意保全,是懼明鄭遺民仍會發動武裝抗清事件。

三.採取以番制漢政策 利用原住民來制漢,在1684年(康熙23年)蔡機功招集2千餘人抗清,1689年(康熙28年)吞霄之役,清政府皆調原住民助攻。但此政策卻演變成後來漢、蕃合作抗清。

四.移民政策 從閩粵地區引進大批人口,並安排聚居要地以便牽制原住漢人。在澎湖的南嶼(今名七美嶼)原本居民稠密,人口眾多,清軍入台後,認為此處地理是控扼戰略要地,即將原住漢人遷至八卓嶼,將南嶼交由攻台將領之親族、及清軍及其眷屬居住。又視移民至台灣為逃民,抓到要充軍,故多人選擇移民南洋,不敢來台。

五.消除明鄭的廟宇建物 府治東安坊之二王廟、澎澎之將軍廟加以摧毀,在永曆20年所建的台灣第一座文廟,清據時就改為府學,但是保生大帝廟得以保存,此為選擇性的加以消除,其對像是不容任何反清的英雄人物廟宇存在。原寧靖王朱術桂的王宅,在自縊前捐為寺庵,施琅入台後為給改為天妃宮,抹殺原為王邸之事實。

六.改葬遷墳 除了上述鄭成功父子的墳墓遷至福建安南外,其他人員如鄭克臧在台灣的墳墓並沒有遷至安南,但卻離奇失蹤,不僅如此,所有明鄭時代官員如馬信、洪旭、王忠孝、陳永華等在台灣的墳墓,幾乎都完全消失無蹤,陳永華之墓僅尋著其墓碑,並無遺骨。在此僅可推測清廷是有計畫的摧毀明鄭遺物、遺跡。嚴禁民間崇祀鄭成功。滿清政府為此將入土為安的民間習俗,在台灣更改為在下葬7、8年後,掘墳撿骨改葬,以掩飾毀人墳墓之惡行。並將此行為美化為孝順,廣為散佈。

七.施琅仍懼鄭氏宗族,潛逃海外,密遣陳昂,出入於東西洋,緝訪五年。

八.對台灣教育原本男多忠義女多貞烈的偉大情操,也如同內地,改為不講「忠」及「恥」之觀念,以消滅國家民族思想及愛國復仇精神。又毀朱文公祠,將朱熹的朱子學說排除。

九.更改地名,如將東寧改為台灣,承天府改為台灣府,原天興縣、萬年縣改為諸羅縣、鳳山縣。此僅更改地名而無其他更動,可知這是政治上的考量,而非基於實質之需要。

十.對台灣採用隔離、封鎖政策、嚴禁內地民眾,潛渡台灣:1684年清廷本欲大開海禁,任商漁渡台採捕,惟施琅拒之又請嚴禁惠、潮之民渡台。清廷俱從之。

十一.滿清一佔據台灣,並確定其版圖是東從羅漢門(今旗山附近)至莊內門,西至澎湖,南至沙馬磯(鵝鑾鼻),北達雞籠(基隆),即全屬已開發平原地區。其他山區及東部地區全不計入,以致至19世紀西方人及日本人發生許多事件。

雖然多方的處理,但台灣仍然不斷發生抗清事件,計發生138年有紀錄可尋的抗清事件。如1684年蔡機功等2千人起義,1688年陳辛等結合36番抗清事件,1696年吳球、朱友龍事件,1701年劉卻之役等。尚有其他多起武裝抗清起義事件。東寧亡國38年後,即在1721年台灣民族英雄朱一貴領導大規模抗清戰爭,這也是台灣男子多忠義的具體表現。
郭弘斌,2004,"亡國後的摧殘",《鄭氏王朝:台灣史記》,台史真原會,台北市,pp.232-236。

未來中共接收台灣之後,亦會如此作為。

自從康熙消滅了台灣鄭氏東寧王朝後,對鄭氏所遺下的兵將及王公大臣的處理,在史台灣藤牌兵討俄之記載中有較詳盡的述說。

雅克薩城位在今俄羅斯西伯利亞尼布楚之東,瀕黑龍江北岸,外興安嶺之南,俄人稱為「阿勒巴金」。俄人乘滿清入關無暇北顧之際,就佔據黑龍江,入侵「索倫」部人所生息的雅克薩地方,並且築柵木城,以為永久之居。並以此為基地不斷侵向索倫、達呼爾等部。又沿黑龍江向東出松花江,將勢力伸入滿州腹地。同時在莫斯科的俄皇卻向清人佯示恭順,貢使不絕,大玩兩面手法,清人陷入圈套中。

1676年(康熙15年)俄使來進貢,清皇令俄使轉諭俄皇「嚴禁羅剎侵擾黑龍江邊境」;但是進貢、寇邊如故。

1682年8月滿清業已消滅三藩抗清,就有餘力看顧北方。就派都統彭春(朋春、彭椿)、副都統郎談(郎坦)兩個滿將,帶兵至索倫、達呼爾觀察俄人入侵情形。十二月郎談回奏:「攻取羅剎甚易。」並說明其方法是利用軍隊將雅克薩的外圍控制住,再刈其田禾,如此封鎖則羅剎將被困住。

既然如此,則應就地解決,但是康熙卻調動各地原鄭氏王朝的士兵將領,於是從山東、山西、河南三省墾荒的台灣降兵中,挑選多年來令滿清畏懼強悍的藤牌兵五百名來抗俄。生長在亞熱帶的台灣,是否能適應寒冷的北方氣候,南方人遠戍北方,這是僅次於死罪的刑罰。南方人到極北去,往往是九死一生的。但這5百名台灣藤牌兵在奉派出關時,是代替黑龍江守城種地的。有人稱之為借刀殺人之計。

在1685年(康熙24年)也就是在消滅明鄭後二年與俄羅斯在雅克薩發生戰爭。這次戰爭是由彭春率領水、陸兩軍3千人北征。彭春命林興珠帶領台灣的5百名藤牌兵參戰。林興珠原屬鄭成功的部將,在黃梧降清不久亦降清,三藩抗清時他又反清投吳三桂,最後又降清。他深知藤牌兵的利害及運作,並曾在康熙帝前示範。在5月23日彭春率兵至雅克薩城,圍城使內外斷絕交通,城中人少,多人在城外未入城,城中有巨砲,但砲手皆在城外,無法發揮砲的威力,此城堅固一時難攻下。5月25日俄人援兵從7百里外,乘木筏順流而下。此時林興珠率其五百台灣藤牌兵前往迎敵,令5百人裸身下水在黑龍江中,將藤牌用頭頂住,手持揙刀前進。羅剎見到驚慌不已,大叫「大帽韃子」;此時藤牌兵皆在水中,俄人火器攻擊無效,又藤牌是盾牌也,保護頭部,再以長刀掠牌上,專攻俄人之腳,半數俄兵被殺,其餘奔潰逃亡。戰畢而此五百藤牌兵並無一人喪命。擊潰援兵後再將兵圍城,將城四周堆草焚城,俄人投降。清軍於正摧毀雅克薩的城壘房屋後,旋即撤回璦琿。

是年年底,俄人復返重築雅克薩城。於是在1686年康熙派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寧古塔兵2千及台灣藤牌兵1百名再攻雅克薩城。在城西瀕江,三面掘壕、築壘為長圍。俄將額里克舍出城為台灣藤牌兵所殺,其他尚無戰事,此時有荷蘭王之使節來斡旋,俄人請求先撤雅克薩城,因此演變清俄在1689年(清康熙28年)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雅克薩仍屬中方。

這5百台灣藤牌兵在戰場上立下奇功,但是事後並無獎賞,也無一人得以回到原來開墾的山東、山西、河南三省,更不用說回到南方的故鄉。後人說所有台灣藤牌全部被清軍所殺,原本是要借刀殺人,如今看到其威力滿清必除之而後快。

林興珠討俄有功,康熙對他賞有職官,但馬上藉故褫奪其職,對叛將滿清是絶對無法相信的。
郭弘斌,2004,"台灣藤牌兵遠征俄羅斯",《鄭氏王朝:台灣史記》,台史真原會,台北市,pp.239-242。

後言:
台灣人一代又一代,成為中土來台高貴統治者的奴隸,此乃是台灣學漢文,只懂得中華帝制之忠君報國,談得是血統、法統、道統。

台灣人民,是中國人的資源供應者,成為奴才,方有一官半職,一般人民,談不上血統、法統、道統,皆是供給高貴外來政權的「奴隸」。

(全文完,撰於2009/08/10)
 

延伸閱讀:
鄭成功、媽祖和五府千歲--從中國看統戰
鄭氏王朝 台灣史記──我讀我見(5)
鄭氏王朝 台灣史記──我讀我見(4)
鄭氏王朝 台灣史記──我讀我見(3)
鄭氏王朝 台灣史記──我讀我見(2)
鄭氏王朝 台灣史記──我讀我見(1)
Hsutung's BLOG
楊緒東專欄


分享:Facebook! Plurk! LINE send!  
  
最後更新 ( 2009-10-25 )
 
< 前一個   下一個 >
© 2024 財團法人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台灣人拜台灣神 不做無根之民
Joomla!是基於GNU/GPL授權的自由軟體. 中文版本由TaiwanJoomla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