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 請 函
《從中國革命少年到台灣建國老兵》、

《烏鴉不快樂》2書聯合發表會

我們的新書《從中國革命少年到台灣建國老兵》(張志群 口述)、《烏鴉不快樂》(李筱峰 著)即將出版,將在9月18日下午2點半—4點舉辦2書聯合新書發表會。
《從中國革命少年到台灣建國老兵》,是一本口述回憶錄,由范姜提昂先生採訪撰文。由於中國當年長期內亂,戰爭與暴政使得許多人不得不流浪天涯,開始了曲折離奇,顛沛流離的人生。本書內容涵蓋一個中共的革命少年,如何從所謂的「漢奸」,轉變到投身台獨的建國運動的過程。
《烏鴉不快樂》是這兩三年「李筱峰專欄」的結集,除了借供2012年決定台灣前途的關鍵大選作為備戰,也為台灣歷史作見證。
敬請前來參加
張 志 群
李 筱 峰
玉山社出版公司 敬 邀
時間:9月18日(週日)下午2點半—4點
地點:台灣國際會館(台北市南京東路2段125號偉成大樓4樓)
關於《從中國革命少年到台灣建國老兵--張志群先生口述歷史》
張志群先生的回憶錄終於問世了。這使他的好友們能夠知道他一生遭遇的全貌,之複雜離奇,想像不到的。
一九九六年台灣總統大選……,大選以後,他到我們的基金會和建國會走動,我們才了解,他受盡中國內戰的踐踏和痛苦,流亡台灣,在台創業定居成家,終於徹底認同台灣,深信台灣人民獨立自由自決,才有前途。他成為「建國會」最認真可靠的志工,所有的活動都積極參加,無私幫忙。
讀了這部回憶錄,知道張先生因中國內亂,經過難以形容的悲苦生涯,令人唏噓感嘆。
有史以來,戰爭和暴政使無數家破人亡,流浪天涯。張先生出生於中國,與出生於台灣者,有不同歷史的悲運,造化作弄,我們在不同的命運路上都成為無辜的犧牲者,在此島上相遇,成為知友同志,共同追求同一的理想,何等奧妙的機緣,願永寶惜之。
--彭明敏
一九二五年,張志群先生出生在中國上海一個充滿愛心的「小布爾喬亞」家庭。開始了他曲折離奇、顛沛流離的人生。他人生的轉折與角色,剛好可以用國民黨所厭惡的三個名詞來形容──「共匪」、「漢奸」、「台獨」。
張伯伯經歷過大時代的動亂,也驗證台海兩岸的社會差異,其所見所聞與心路歷程必有可觀者,也是歷史研究的珍貴史料。我特商請好友范姜提昂先生,出馬對張伯伯進行口述歷史的採訪與整理,范姜兄是史學科班出身的作家,果然給了我們這本珍貴的成果。
這是研究中國現代史、台灣現代史、國共關係史、台灣族群關係、台灣國家認同等課題應看的好材料,也是全體台灣人不分族群融洽相處的好典範。
--李筱峰
張志群先生的口述歷史最動人之處就在,當他發現三十歲以前奮力想「失去」的鎖鏈,由於中國讓他徹底失望,而眼看鎖鏈事實上並未失去的時候,他並沒有改用「腦」去割捨那顆「心」,並沒有改用現實去放棄理想,去放棄革命熱情;他,依舊不要鎖鏈!
十多年前,已然古稀之年的他,又很革命的頓悟,馬克思所標舉的,太遙遠的自由與民主,原來可以在另一個革命運動中,堅持用「心」獲得,堅持讓鎖鏈真正失去!而這個運動,就在他腳下,在他腳下的土地上!
--范姜提昂
--摘錄自《從中國革命少年到台灣建國老兵--張志群先生口述歷史》序文
關於《烏鴉不快樂》
這是我生命史上的最後一本政論集。
此話並非意味著我的生命即將終了,而是要表明,我不想再多寫政論了!
我為何做此決定?是因為我們的政治清明了嗎?公義彰顯了嗎?政客收斂了嗎?人民覺醒了嗎?都不是!
說不完的例子告訴我,政治沒有清明,公義不得彰顯,政客並未收斂,人民更不覺醒。
既然如此,身為知識份子的我,本該在「風雨如晦」的日子裡,繼續「雞鳴不已」,本該更像一隻烏鴉般地啼叫,警示世人才對。
然而,就在面臨二○一二年的危急存亡之秋,我竟然失魂落魄,擲筆浩嘆!寫不下去了!
我的上一本政論集叫做「黨國復辟前後」,這本文集原擬取名為「黨國復辟之後」,但想起此刻的心境,還是「烏鴉不快樂」較為貼切。這是我書中的一篇文章的篇名。為何烏鴉不快樂?就請讀者自行參考。
凝視台灣前途,天蒼蒼,野茫茫,我寧願那是我的眼球「黃斑部病變」的結果。
忽然想起殷海光教授的一句話:「人海蒼茫,願天下有心肝的人,彼此互相溫暖。」
這是我生命史上的最後一本政論集。
--摘錄自《烏鴉不快樂》自序
source: 玉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