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冷、寧靜的聖山,適合到祈禱室沉思。回顧本週新聞……
進入解放區的施朝暉(史明)與平賀協子,體驗不同於在租界的自由,而是像奴隸般的生活,以及見證中共殘忍的統治手段。
史明:當時我是一個被家人照顧得很好的青年人……現在回想起來,可能我比起同年紀的青年人更遲鈍,且相當幼稚。大學畢業後,我滿腦子馬克思的思想,自以為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抗日隊伍,就可以把書本上的馬克思主義解放哲學,真正的實踐起來。
早稻田大學期間,無論是在學校或日本內地的環境,沉浸在他鄉異於故鄉的生活文化,是影響施朝暉(史明)思想更為成熟的重要階段,而這個當時認為的異鄉,將成為他日後第二個故鄉。
家庭詭譎的新舊思維磨擦,似乎是一股推力,把施朝暉(史明)推離原有的家庭軌道,航向更不同的世界。
自從接觸現代化教育,史明透過教育吸收到新知識,與家中保有的舊觀念產生矛盾與衝突。
往後史明的革命歲月,即使認為追求台獨理想比私人情感重要,但這些家庭因素,牽絆他一輩子,感性的生活情趣、面對死生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