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20140608自由時報  〈鏗鏘集〉孤臣、孽子
台灣印象 -
作者 自由時報   
2014-06-09

戰後的台灣,從日本時代轉而中國時代。這個中國是國民黨中國,一九四九年之後,國民黨中國只在台灣,它的憲法立足領域都另飄揚了五星旗。一九七一年之後,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也被取而代之了。

國民黨中國之所以成為台灣的一部分,中國文化之所以成為台灣文化的一部分,就是這麼說的,殖民者就像風,日本文化成為台灣文化的一部分,因為它的文化留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中國文化也會留在台灣這塊土地上。

中國人在台灣,並不全是中國國民黨人;即使是中國國民黨人,也不見得都是黨國權貴。有些中國人成為台灣人。有些台灣人成為中國國民黨人,且成為黨國權貴。在戰鬥文藝的國策文學宰制時代,也有一些未附和在體制的戰後從中國移入者的文學。

白先勇有當過中華民國國防部長的父親白崇禧——他是桂系將領,不是蔣介石所愛。在台灣的際遇算是寂寞,被統治權力邊緣化的。也因此,才不會背負戒嚴獨裁的政治罪責。不幸也是幸,否則也不見得會有白先勇的文學光芒。他與歷史學者合著《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流露某種歷史的深沉反思。

白先勇的《台北人》系列,寫出了一九四九年國民黨中國潰退來台後,官宦之家的感傷、落寞,他的《紐約客》系列,是相應於他留學美國之後,在異地的另一種人生情境——是「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戰後台灣青年(包括一九四九年之後移入者)的人生寫照。

小說的情境與寫照,從美國又回到台灣,最近南北演出的〈孽子〉就是了。「孤臣」和「孽子」是白先勇小說的精神史主軸,泛社會主義論者或泛道德主義者也許對之有所批評,但白先勇文學之於台灣(甚至中國),就像張愛玲文學之於中國(甚至台灣),是因為流離於政治邊緣而成為煥發光彩的存在。一種流亡心靈的寫照。

這樣的小說比國民黨中國在台灣操作的歷史書寫更真實,印證了「詩比歷史真實」的說法。這樣的文學在國民黨中國在台灣書寫的歷史被顛覆時,仍然會存在。只是,生活在台灣的人們也要知道在自己的土地被政治邊緣化的小說與詩,才能凝視到那些在黑暗角落的心靈圖像,聽到那些瘖啞卻存在的心靈聲音。

(作者李敏勇,詩人)
 


分享:Facebook! Plurk! LINE send!  
  
 
< 前一個   下一個 >
© 2024 財團法人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台灣人拜台灣神 不做無根之民
Joomla!是基於GNU/GPL授權的自由軟體. 中文版本由TaiwanJoomla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