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首頁 arrow 楊緒東專欄 arrow 鄭氏王朝 台灣史記──我讀我見(4)
鄭氏王朝 台灣史記──我讀我見(4)
新聞報導 -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楊緒東醫師   
2009-10-21

(photo source: 《鄭氏王朝 台灣史記》一書,東寧王朝的台灣開發圖)

*粗體字為楊緒東醫師撰寫之書評


施琅的堅持,先苦後甘,其之要佔有台灣,主要是因為恨鄭成功之故。

施琅屢次上書請攻台灣,而清廷無意征戰,一六六八年調施琅至北京為內大臣,失去兵權的施琅此時潦倒不堪,甚至靠妻妾變賣飾物,做女紅維持家計。
郭弘斌,2004,"施琅第一次攻台",《鄭氏王朝:台灣史記》,台史真原會,台北市,p.113。

鄭成功亦有建設在台灣,可是手段粗糙,許多原住民與原移民,被迫害。

對土地的開發,要求增產就是將耕地面積加大,這就需要更多的人力。鄭經對此嚴令將將士的眷屬遷台,同時又招納流亡。將士的眷屬遷台另有一好處即是使將士減少逃亡。在滿清實施遷界時有很多百姓喪家廢業,這些依海為生的人民,遷界以後無家可歸,無業可營,故有很多餓死。尚末餓死者也不顧禁命,拚命向鄭經的東寧王朝投靠。

東寧王朝的努力只花了4年即到了1666年開墾已有成效。是年大豐收。陳永華向鄭經報告說:「開闢業已就緒,屯墾略有成法,當速建聖廟立學校」,次年1667年7月東寧遣商船,往各港口價購船料,運往台灣,以便興造洋船、烏船,用這些船隻裝載白糖、鹿皮等物,上通日本;製造銅砲、倭刀、盔甲,並鑄永曆錢;下販暹羅、交趾、東京各處,以富國;從此台灣日盛,田疇市肆,不讓內地。
郭弘斌,2004,"台灣的經營",《鄭氏王朝:台灣史記》,台史真原會,台北市,pp.118-119。

1670年,10月在彰化附近有一不歸順生蕃「沙轆社」(今台中沙鹿鎮),此社原有數百人,鄭軍劉國軒來此討伐,人口死亡殆盡,僅餘六人藏匿在海口幸免於難。


1677年東寧參軍林圯率領部隊開闢斗六門(今雲林斗六鎮)野地,築木柵而居,與土番作戰,漸拓地至水沙連;但大批原住民來攻,林圯不敵,戰死。後人為紀念林圯,故取名為林圯埔(今南投竹山鎮)。
郭弘斌,2004,"對先住民的征伐",《鄭氏王朝:台灣史記》,台史真原會,台北市,p.132。

河洛語是東寧王國之官方語言,結合泉漳閩南各省,原民語與荷語混合而成。


東寧王朝所使用的語言是河洛語系中的泉州音系。因鄭氏籍貫為泉州,追隨者自然多閩南人尤其是泉州人。荷據時期來台的漢人亦多泉漳之人,滿清的禁海令致使流離失所輾轉來台的人也是泉、漳居多。因此形成一個以閩南人為主體的社會。荷據時期的人名、地名等全都以閩南音譯而成,如Zeelandia(荷文意為海中之地)譯為熱蘭遮,Coyett為揆一(最後一任荷駐台長官)、Tyawan為台灣等。

河洛語系分佈在中國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廣東、海南島、廣西諸省。並非該省全部使用河洛語,而是在這幾省中有些地方、地區、城鎮使用之。河洛語原本使用在黃河洛水一帶,是商朝時的官語,商亡後商人南遷至江南各地,所以分佈地區較廣散,成為許多方言島。三千年來河洛話在各地吸收當地的語音,而形成不同音系,如漳州音系、廈門音系、潮汕音系、大田音系等等。近代學者統稱為商漢語。

鄭成功率眾來台所使用的語言是河洛語系中的泉州音,因此當時台灣之官方語言即是泉州話,後來漸漸吸收部份原住民語、荷蘭語、日語等而成為今日的台灣話。

漢民族移民至台灣精神之寄託是神明信仰,在荷據時期,荷蘭人所傳佈的宗教是基督教,荷人被驅走後,基督教也跟著荷人而走出台灣。但是鄭芝龍是基督教徒,在澳門受洗。鄭成功在日本出生對基督教相當禮遇,曾派出一位西方人羅馬神父李科羅為大使,至呂宋,勸西班牙總督入貢。鄭經對基督教卻與其父不同。

漢民族渡海來台,歷經風濤之險,到達之後又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疾病、番害危機四伏。為求精神上的安寧,寄託於神明信仰上。因此有許多神祇為台人所敬拜。
玄天上帝 鄭氏守護神
關帝     忠義表率
城隍   地方守護神

明鄭時期血緣宗族的移植,在孔教、全國性的神祇下,均能融合民性,並無械鬥之事。械鬥是在滿清據台時期,清政府刻意分化下的產物。

郭弘斌,2004,"稅賦、人口、語言、信仰",《鄭氏王朝:台灣史記》,台史真原會,台北市,pp.128-130。

英軍訓練反攻大陸的鄭經軍隊,對日本的貿易熱絡。

1674年鄭經的反攻大陸,英國也藉此機會,擴張與鄭氏的貿易。為了增加的貿易,英國在英格蘭建造一艘200噸級的福爾摩沙號(Formosa Frigate)。其後英人獲得在廈門設立商館。隨著鄭經的版圖擴張,英國人也水漲船高,另增加船隻台灣號(The Tywan Frigate)140噸。
1675年閏5月17日英船飛鷹號(The Flying Eagle)由班丹載火藥來台,並以重禮致送國王、王母、王妃、大臣等。時鄭經在廈門,軍火迫切,備受禮遇。乃補訂通商協約九則,並留英砲手二人,以資訓練士卒。
郭弘斌,2004,"東寧的對外貿易",《鄭氏王朝:台灣史記》,台史真原會,台北市,p.136。

台灣向日本輸出之物品為砂糖、鹿皮、米穀、藥材,由日本購入之物品為:鉛銅、鑄銅砲、盔甲、器械及永曆錢。歐洲人的中國瓷器因受到海禁、遷界的影響,無法得到正常供應,轉而向日本購買,日本對瓷器有材料、技術上的欠缺,也無法直接從中國獲得,因鄭氏是唯一可通過封鎖線的人,歐、日等國對鄭氏的依賴更是為重。

鄭經對荷蘭人也釋出善意,來締結鄭荷友好條約,充許在台設立商務館。但是荷蘭人卻與滿清締盟合作,三次派遣艦隊來襲台灣。
郭弘斌,2004,"東寧的對外貿易",《鄭氏王朝:台灣史記》,台史真原會,台北市,p.137。

鄭經七年反攻大陸,本來可以大勝而佔有沿海各省,但是領軍者不合作,俗說「台灣人灑尿,不成塊」真是如此。

鄭經在部隊撤回台灣時,其水師副總督朱天貴,叛鄭降清,將所率之軍計2萬人,船300隻一起降清。如此清軍之水師實力大增,引起施琅的攻台。

如此不明不白的又失去了大陸,結束了前後七年的反攻大陸。

反攻期間鄭經的兵力擴充至5提督52鎮營,軍隊人數超過鄭成功時期,但多為降卒收編,在西征失敗後,鄭經退回台灣而此新增之兵大都沒有跟來台灣。
郭弘斌,2004,"鄭經連失七府,兵敗返台",《鄭氏王朝:台灣史記》,台史真原會,台北市,p.159。

清朝對台灣亦有三不政策,海禁嚴格,但是鄭軍以國際貿易為主,不陷入「一中原則」的ECFA,故清朝無計可施。

1661年(永曆15年、清順治18年)滿清政府為了進一步抵制鄭成功,防止沿海居民接濟台灣,依據鄭氏叛將黃梧之建議,發佈實施「畫界遷民」的遷界令。滿清下令曰:「諭戶部:前因江南、浙江、福建、廣東瀕海地區,逼近賊巢,海逆不時侵犯,以致生民不獲寧宇。故盡令遷移內地,實為保全民生」,兵部尚書蘇納海亦言道:「蕞爾兩島,得遂猖獗,實恃沿海居民交通接濟。令將山東、江、浙、閩、廣海邊居民遷於內地,設界防守,片板不許下水,粒貨不許越疆,民免鋒鏑之虞,寇無所掠,則海上食盡,鳥獸散矣!」

滿清皇帝順治就贊成這個史無前例殘害漢民族的辦法,並立即派兵部尚書蘇納海到福建執行遷界,又對漢人官員的不信任而派滿人官員到其他各省如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督導。福建是遭受最大禍害之地,全長1,820華里(1,048公里),北從浙江平陽縣的沙埕,南到閩粵交界的分水關,沿海若僅計30華里(約17公里強)(命令是遷界30至50華里),只有福建省就虛地1萬8千餘平方公里,五省則9萬平方公里,此皆漢民族的生活精華區。在沿海地區的住民強制要遷到界內,並築界墻、立界石,派兵戌守,若越界則殺無赦。因虛地30華里,所有廢耕土地的稅賦,其短收部份並無豁免,而由全縣均攤,所以政府稅收不減,全民均蒙其害。廣東巡撫王來任,曾向上級報告,只廣東一省每年拋棄地丁錢糧30餘萬兩銀。可見民間之損失必然更大。

從事捕撈賴以生存的百姓,有時滿清政府也會網開一面允許夜間越界捕魚,但又通知戌兵,將漁民捉回,處以罰金大家分肥。在界外的房子不能居住,必須遷至界內親戚家住,並明令親戚有供應居住的義務,不得拒絕。如此的行政命令,又延伸出,滿清官員索賄不成,則殺之推出界墻之外,就沒人過問。


此時駐守的界兵最有權威,賄賂的人即可出入不問,有仇者拖出界外殺之。官不問,民含冤而無伸訴之門。人民失業,號泣之聲載道,鄉井流離,顛沛流離慘、慘、慘。背夫、棄子、失父、離妻,老稚填於溝壑,骸骨暴於荒野。

「閩粵地方嚴禁出海,不許小艇出海,凡大小船艘出海貿易,又遷徙海島建家種地者,不論官民,俱以通賊論處斬。」這個命令使漢民族死亡達數百萬之多,所遭受到的浩劫若與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相比較,是大巫見小巫也。

1669年(永曆23年、清康熙8年)飽受禁海令所折磨的福建、廣東、浙江沿海居民,因遷居內地無以為生,以致造成事端,久之成為各地方頭痛的問題。各地方官向清廷要求開禁。是年有令「展界」一時民間歡欣鼓舞,但實際上其展界墾田不到受禁土地的十分之一。又黃梧、施琅兩人堅持「堅壁清野」的重要性,不可開禁。

滿清政府如此的禁令為的是以經濟封鎖,窒息台灣。但鄭氏有強大海權,因此台灣發展中國以外貿易如日本、呂宋、暹邏等國。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簽訂貿易協定,允許英人在台設立商館倉庫。

禁海令讓做大清順民的人飽受煎熬,同時就有一部份人,勇敢、不畏懼強權者,偷渡出海追求自由,來到台灣,使台灣人俱有向環境抗爭的特性,種下清治時期的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的因素。當然人口增加不少。另一方面也讓執行禁海令的滿清官員,為自己的私利經常收受賄賂讓人偷渡出海,大發橫財。

中國禁海令的實施,對台灣而言當然造成許多不便,但是台灣是海島,四通八達,鄭氏原來就是國際貿易世家,加上是海上霸主,滿清無法封鎖台灣,反而以畫界遷民、寸板不得入海這樣來欺壓自已的人民。極有可能滿人並沒有將漢人視為自己的人,可以判斷當時的滿人對數百萬漢人視為敵人、視為奴隸,所以無關痛癢。在台灣的東寧王國與日本、呂宋、暹邏等地維持正常貿易而將禁海令的影響壓至最少的傷害,又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簽訂貿易協定,允許英國人來台通商,設立倉庫。
郭弘斌,2004,"滿清慘無人道的海禁及畫界遷民",《鄭氏王朝:台灣史記》,台史真原會,台北市,pp.161-165。
 

(未完待續,撰於2009/08/10)
 

延伸閱讀:
鄭氏王朝 台灣史記──我讀我見(3)
鄭氏王朝 台灣史記──我讀我見(2)
鄭氏王朝 台灣史記──我讀我見(1)
Hsutung's BLOG
楊緒東專欄


分享:Facebook! Plurk! LINE send!  
  
最後更新 ( 2009-10-21 )
 
< 前一個   下一個 >
© 2024 財團法人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台灣人拜台灣神 不做無根之民
Joomla!是基於GNU/GPL授權的自由軟體. 中文版本由TaiwanJoomla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