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首頁 arrow 自由論壇 arrow 戰後台灣民主化的歷程
戰後台灣民主化的歷程
新聞報導 -
作者 張炎憲   
2016-08-18

戰後台灣民主化的歷程
posted Jun 14, 2012, 1:04 AM by YH CH
演講者:國史館館長張炎憲
時間:民國九十三年三月十八日十三時二十分
地點:正修科技大學活動中心演講廳


1980年代,台灣造就經濟奇蹟,成為亞洲四小龍。1990年代,台灣民主發展的成就是世界上獨裁邁向民主的楷模。這兩種成就是台灣最值得驕傲之處。今天,我從歷史發展,說明民主化的過程和民主的成就。

一、台灣人的追求與挫折(1945-1949)
1945年,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1949年國民黨在中國戰爭節節敗退,中央政府自南京遷至台灣,實質統治只有台澎金馬。1945年至1949年,對台灣而言,是個關鍵性的年代,它改變了台灣歷史的發展。要瞭解這段歷史的轉折,需從下述各項歷史變革談起。

      (一)日治時代台灣人的主張
1895-1945 年,台灣受到日本殖民統治。殖民統治的五十年間,台灣的一些優秀學生到日本、美國或歐洲等地留學,看到世界上的殖民地紛紛追求獨立,而台灣仍是日本的殖民地、台灣人是日本國的二等國民,於是在1920年代提出改革的主張,認為台灣應是台灣人的台灣,台灣應該由台灣人來治理。所以,他們推動議會政治,希望組成台灣議會來監督台灣總督府;成立台灣文化協會,推動新文化運動,希望藉此提升台灣人的文化水準,與日本人抗爭;結合同志,組成台灣民眾黨,希望透過政黨運作,提升台灣的地位。

同時,台灣的知識菁英也受當時共產主義及社會主義的影響,組成台灣農民組合、台灣勞工組織、台灣共產黨等,提出被剝削的農民勞動階級應該站起來打倒資本家及日本帝國主義,建立獨立自主的台灣。但是這些運動都受到日本殖民政府的鎮壓而被逮捕或解散。

1930年代後,日本發動對外戰爭,台灣人也被徵調到海外去當軍伕、軍人。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台灣才脫離日本統治的時代。

       (二)接收與228
日本戰敗時,台灣人認為是新時代的來臨,可以脫離日本的殖民統治與二等國民的身分,所以對國府的接收,寄予期待。國府接收人員卻佔有日本留下的各種職位,台灣人仍然不被重用,處於被統治的二等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時,正在跟共產黨戰爭,而日本因為準備要與美國長期抗戰,在台灣預留許多資源。於是,這些資源大部分被運去中國大陸,支援國民黨進行對共黨的戰爭。

台灣脫離日本殖民後不久,1946年初便發生糧食不夠的情形,搶糧抗爭事件頻發,造成物價波動,一日三市,台幣貶值,經濟漸漸走向崩潰。至1949年,政府實行幣制改革,一元新台幣兌換四萬元舊台幣,以求穩定經濟。

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推行國語運動,日語不再是官方語言,1946年10月之後更禁止使用日語。因為日本殖民五十年,台灣知識份子已經習慣使用日語,所以這樣的改變,對台灣文化界打擊甚大。

1947年2月27日,228事件爆發。228事件是戰後台灣最重大的事件。當時,台灣人提出32條改革主張,例如:實行縣市長民選、地方自治、廢除貿易局和專賣局,重用台籍人士等,這些建議不但不被中央政府採納,反而派兵鎮壓逮捕槍決台灣民眾。228事件的爆發有當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因素,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經此事件,台灣人不敢再多談政治,對政治產生逃避和冷漠,直到1987年228平反運動產生之後,228的陰霾才逐漸消退。

       (三)海外台灣獨立運動
經過228事件的慘痛經驗,台灣人漸漸從大中國迷夢中覺醒,重新思考台灣與中國的關係。1947年8月,廖文奎、廖文毅等在香港提出台灣應由聯合國託管,再由台灣人公投決定台灣的歸屬。1949年廖文毅從香港到日本,提出台灣獨立的主張,並從事台灣獨立運動;1956年成立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向全世界表達台灣獨立建國的決心,開啟台灣獨立運動的歷史新頁。

二、獨裁與民主化(1950-1971)
1949年之後,國民黨政府遷到台灣,喪失對中國大陸的統轄權,只統治台澎金馬。

       (一)強人威權體制
國民黨政府面對被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的台灣人,又需安撫撤退來台的百萬軍民,於是一方面整頓國民黨,排除非蔣嫡系的人馬,樹立蔣介石個人的威權;一方面逮捕共產主義份子和台獨份子,鎮壓反對力量。

       (二)1950年之後的白色恐怖
右派政府逮捕左派人士(共產主義者)稱為白色恐怖,反之,左派政府逮捕右派人士,稱為紅色恐怖。白色恐怖的稱呼是來自法國大革命時,波旁王朝鎮壓革命份子,造成血腥恐怖,波旁王朝的白色旗為主,故有此稱呼。台灣的白色恐怖到底有多長的時間?眾說紛紜。有1950年至1960年之說,也有1950年至美麗島事件,甚至至1987年戒嚴解除,或至1992年刑法100條修正,言論不再成為叛亂的依據等等說法。

       (三)雷震組黨事件 
雷震案是白色恐怖時代的代表案件之一。他原是中國國民黨的重要人士,發行《自由中國》刊物。此刊物原是反共挺蔣的刊物,但逐漸演變成反共反蔣,批判蔣介石與國民黨的一黨獨裁,壓制民主自由。所以雷震欲結合台籍地方人士,籌組中國民主黨,進行民主改革。但在組黨前夕,雷震被逮捕,判刑十年。出獄之後,他又上書蔣介石,提出應該改國號為中華台灣民主國,實行民主體制。

       (四)五龍一鳳與民間力量
1950年代,郭國基、吳三連、李源棧、郭雨新、李萬居、許世賢等人當選省議員,為台灣人民爭取權益,被稱之為省議會五龍一鳳,在黯淡的民主寒冬裡,保留一絲反對的聲音。

三、國民黨勢力衰退與民主化(1972-1988)
1971年,中華民國被驅逐出聯合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代之進入,成為代表中國的政府。面對外交上的失敗,國民黨實行改革,以鞏固人心。1972年,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提出「革新保台」的主張,並以處變不驚、莊敬自強,呼籲國人共渡難關。因此開始重用台籍菁英,如:李登輝、連戰、吳伯雄、林洋港等。直到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去世,可說是蔣經國時代。

       (一)退出聯合國
退出聯合國是國民黨政府國際外交的挫敗,造成國家生存發展的危機。因為退出聯合國,喪失中國的代表權,各國紛紛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蔣介石又堅持「漢賊不兩立」的政策,使得台灣陷入孤立無援的危機。自1948年,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頒布之後,國民黨以戡亂之名,行一黨獨裁之實。1949年撤退到台灣,國民大會代表及立法委員無法改選,成為萬年國會。1971年之後,國民黨為安撫台灣人的不滿,以及解決中央民意代表逐漸老化、人數逐年減少的問題,不得不修法舉行中央民意代表增額選舉,而開啟了一扇窗口,台灣人從此可以藉由選舉進入中央。
國民黨政府的外交挫敗雖然帶給台灣不安,卻激發台灣人的危機意識,而逐漸覺醒,展開一波波的民主運動。

       (二)蔣經國接班
1972年,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院長,已實質掌權,完成接班。1975年,蔣介石去世,蔣經國繼之成為台灣的強人。他就任行政院院長之後,推動十大建設,重用台籍人士,落實經濟發展;但對台灣文化仍採取壓制,對台灣民主運動採取鎮壓,而發生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1980年的林宅血案、1981年的陳文成事件等等。開放與壓制、安撫與鎮壓是蔣經國統治的雙面作風。

       (三)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 
1977年,台灣省議員和縣市長改選,黨外推出人選與國民黨競爭激烈。因發生做票嫌疑,民眾不滿國民黨的鴨霸作風,而爆發「中壢事件」,造成許信良當選桃園縣縣長,黨外省議員席位大幅增加。
從此省議會成為批判時弊的問政中心。1978年年底國代和立委改選,黨外相互串連,組成聯合競選團隊,聲勢日上,國民黨感到威脅。但在選舉前夕,12月15日美國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蔣經國藉機下令停止選舉。1979年,黨外人士要求早日恢復選舉,國民黨並沒有回應。黨外人士被迫舉辦各種抗爭,以求延續民主運動。同年8月,黨外發行美麗島雜誌,並在全島各地成立雜誌社分社,形成沒有政黨之名卻有政團之實的運作組織。同年12月10日,黨外決定在世界人權日舉行遊行,而爆發警民衝突的美麗島事件。12月13日,國民黨政府下令逮捕美麗島份子,造成全台風聲鶴唳的恐怖氣氛,至次年2月,在各方壓力之下,才將美麗島事件訴之公開審判。

       (四)黨外再出發
1980年黨外新生代繼之崛起,延續民主香火。年底中央民意代表恢復選舉,美麗島家屬多高票當選。在此民意支持下,黨外雜誌如雨後春筍,百家爭鳴,競相出版。例如:深耕、關懷、鐘鼓樓、蓬萊島、自由時代、亞洲人、前進等等。內容上,除了爭取人民參政權之外,開始重新詮釋台灣歷史,而發生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的論爭。1984年,台灣文學脫離中國文學,成為台灣的台灣文學。原住民運動也在同年發聲,改變漢人沙文主義的觀點。1987年,228平反運動興起,終於突破戰後最大政治禁忌,台灣人主體歷史觀隨之逐漸浮現。

       (五)組黨與解嚴
1986年,民進黨成立。蔣經國認為時代在變,潮流在變,國民黨也需要改變,在1987年7月15日宣布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開啟台灣民主化春天的來臨。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去世,象徵威權統治時代的結束。

四、民主與國家建構(1988~)
總統蔣經國去世後,副總統李登輝繼任總統。1990年,經由國民大會,國民黨籍的李登輝與李元簇當選中華民國第八任總統副總統。1990年3月,學生聚集在中正紀念堂前後十多天,提出四大訴求: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擬定政治經濟改革時間表,稱之為三月學運。

李登輝當選總統後,召開國是會議,達成1991年底資深中央民代完成退職,國大代表和立委全面改選、總統及省市長民選等共識。從1991年到2000年,台灣經過六次修憲,加速民主發展的腳步。

       (一)六次修憲
六次修憲的主要民主成就敘述如後。
1991年的第一次修憲,由第一屆國大代表修憲,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讓國代在1991年、立法委員在1992年,全面改選。改選後,立法院成為國家議政中心。
1992年的第二次修憲,通過地方自治法,省長、北高市長於1994年直接民選,總統任期改為四年,得連任一次。
1994年的第三次修憲,1996年的總統大選由人民直選,國大自第三屆任期改為四年。
1997年的第四次修憲,凍結省級選舉,省虛級化,取消立法院閣揆同意權。
1999年的第五次修憲,國大任期延至2002年6月,立委任期亦延至2002年6月,第五屆立委改為四年。
2000年的第六次修憲,國民大會虛級化,國民大會權力移轉立法院。

       (二)刑法100條修正與思想言論自由
1991年5月,動員戡亂時期終止。隨之,調查局逮捕四位參加史明「獨立台灣會」的青年學生和社會人士,嚴重侵犯人權,引起學生和社運團體的抗議,組成「一百行動聯盟」,主張廢除殘害人權的刑法100條。1992年5月,立法院修正刑法100條,廢除言論入罪的規定。言論自由終獲得保障,台灣正式進入言論思想自由的年代。

       (三)總統直接民選與國民主權
1996年,台灣第一次總統民選,當時有四組人馬競選:李登輝與連戰;彭明敏與謝長廷;林洋港與郝柏村;陳履安與王清峰。四組人馬中,代表中國國民黨的李登輝與連戰以54%的得票數當選。民進黨的彭明敏與謝長廷則拿到21%的選票。由於兩組的理念非常接近,表示支持台灣本土的想法已成為台灣民意的主流。國民主權的觀念也從此落實,台灣意識日漸高漲。

       (四)從一個中國到兩國論
在兩蔣時代,國民黨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中華民國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並主張漢賊不兩立,致使外交上節節敗退,台灣發生生存危機。李登輝繼任總統之後,1991年宣布中止動員戡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並主張一個中國兩個政府、一個中國兩個政治實體,希望透過政府與政府的交流,確立和平來往的平等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卻堅持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主張一國兩制,統一台灣。兩邊之間雖然經濟文化交流增加,但政治上仍處於敵我對立的關係。1996年的總統大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文攻武嚇,欲屈服台灣。2000年總統大選,更是窮兇惡極、恫嚇台灣人民。

至1999年,李登輝總統在德國記者採訪中,說明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稱之為兩國論。陳水扁更進一步提出一台一中,將台灣主權獨立的事實,以及兩國平等的關係定位說得更明確。

       (五)台灣主體論與歷史文化重建
台灣主體觀點在日治時代就已經萌芽產生,但因日本的壓制和國民黨的有意剷除,一直無法浮出檯面。經過1990年代民主改革的發展,言論思想獲得保障,台獨論述得以公開討論,台灣主體乃脫穎而出,成為解釋台灣歷史文化的主要觀點。

在此觀點催生之下,台灣文學、台灣史都成為學術研究的領域,台灣研究成為各學門熱門的研究對象。在台灣人民自主意識覺醒、和社會大眾尋根的熱潮下,台灣歷史文化的重建成為台灣人運動的主流,而深深影響台灣的發展。

       (六)主權獨立國家
民主政治的茁壯發展,是台灣造就政治民主奇蹟的最主要力量,但要維護民主的成果,需要有明確的國家認同和國家意識。過去在國民黨一黨獨裁的時代,人民無法當家作主,抽象的大中國意識與實質的台灣常常混淆不清,使得台灣人民產生國家認同的錯亂、無法凝聚力量,共同守護台灣。

1990年代之後,台灣人民逐漸接受台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家的觀念和事實,民主的成果也使台灣人民可以參與國家大事的決定。在內政上,台灣已走向民主自由的康莊大道,但在國際外交上,台灣卻處處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打壓,以致發生生存危機。因此確立台灣的國家認同、建立台灣成為真正的主權獨立國家是今後台灣最重要的努力方向,也是民主發展的必然趨勢,與台灣在國際上能夠立足的真正憑藉。

source: 炎憲1947


延伸閱讀:
【影片】張炎憲:從民間的力量促成台灣國家形成(全)


分享:Facebook! Plurk! LINE send!  
  
最後更新 ( 2016-08-18 )
 
< 前一個   下一個 >
© 2024 財團法人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台灣人拜台灣神 不做無根之民
Joomla!是基於GNU/GPL授權的自由軟體. 中文版本由TaiwanJoomla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