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次與學生(約莫1996年後出生)討論時,我與學生聊到「母語」(可以是臺語或客語等等語言)的話題,學生對於我會講台語這件事很訝異(可能是北部人的關係),他們也提到了過去在高中時彼此在學校以台語交談,竟被老師喝斥,說在講台語要去參加台語演講比賽,學生才改講「國語」,這是多麼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這種黨國殖民企圖透過「普通話」強諸認同觀念的手段,著實是今日台灣多數組群的年輕人缺乏深厚台灣認同的關鍵。也因為沒有危機意識,台灣竟然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母語絕滅的危機地區」,這對於一個看似是多語(Multilingual)-台灣華語(Taiwan Mandarin)、台語(Taiwanese)、客家話、原住民語言的國家,是何等諷刺!
從小學第一天上課開始,我們就被教育著要講「國語」(Chinese)或現今所稱的普通話(Mandarin),而不是「母語」(Mother tongue)(對我而言是台語)。美其名是溝通方便,事實上則是統治者為了控制你我思想(或洗腦)所做的強迫之舉。在這個主流的思維下,使用「母語」的機會越來越少(僅限於家庭),甚至於多數的年輕人在「母語」能力上自動繳械,自願選擇被同化,甚至不自覺加入「歧視」自己「母語」的行列。現今網路上廣被使用的「母湯」一詞(是指台語「毋通」「m̄-thang」),便是最好的例子。(有興趣者亦可參閱「聖山記事20180215(台灣人、台語、兩性關係)」以及「學好台文,不要再幫助殖民者歧視自己的母語」)。
身為一個在台北長大的小孩,從小聽著爸媽講台語,習慣使用著學校所學的「國語」進行回答,這與現在多數的小孩並無太大的差異。曾經有段時間,我也很排斥講台語,特別是當長輩告誡:「不會講台語以後會變成外省人」(意指如果再有類似台灣人與外省人衝突的話,會變成是由台灣人反撲,講台語是唯一可以區辨敵我的方式)。但隨著求學歷程遇到的人、事、物,讓我開始體會到學習講台語是一個能讓自己更親近台灣這塊土地的一種方式。
台語其實是一個具有深厚感情的語言,從台語歌便能窺見,相較於中文歌的男女之情,台語歌多強調「人情味」與「家庭」等核心價值在內。藉由講台語,也讓我能以台語瞭解更多的本土文化,當我越能熟稔的使用台語,便越能「傳承」台灣意識以及台灣認同。也因此,我更珍惜與父母用台語聊天的機會。回想我説「台語」的歷程,我發現,其實學習「母語」是透過母親所說的語言,學習「認同」,對我而言也就是追求台灣「深層認同」的過程。
語言學家 John McWhorter於2016年在TED的演講也指出,學習語言有幾個重要的好處,其中包含導引你的想法(channels your thoughts)、取得參與說這些語言的人的文化入場券(they are tickets to being ab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culture of the people who speak them)。換句話說,當越習慣使用某種語言,就越容易對這個語言背後隱含的文化產生認同。
「I am Taiwanese, I Speak Mandarin」,這句缺乏「台灣認同」的英文,正是你我在跟外國人自我介紹時,自我區分與中國人不同的ㄧ句話。從語言的角度,這句話反應的,是我們自願「認同」黨國殖民者所謂的普通話(Mandarin)或台灣華語(Taiwan Mandarin)為我們的「母語」,這與接受92共識有何不同?
有興趣的可以閱讀:
【你怎麼不想想】I am Taiwanese and I speak...——假如要有台灣語言認(上)
【你怎麼不想想】I am Taiwanese and I speak...——假如要有台灣語言認(中)
【你怎麼不想想】I am Taiwanese and I speak...——假如要有台灣語言認(下)
越是這樣,就越難累積「台灣認同」,沒有台灣認同,或許有一天就不可能再有機會講「母語」,屆時出現台灣版的扎西文色豈不是讓殖民者樂不思蜀?
要增加深厚的「台灣認同」,不管是哪個族群,從講屬於自己的「母語」開始吧!
延伸閱讀:
聖山記事 20180305(論「台灣認同」-1)
聖山簡介
台灣聖山:碑文專區
聖山講古系列
聖山點滴系列
The footprint~台灣聖山仙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