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澄清一下,雖然被稱「食蛇龜」但我不吃蛇,雖然會游泳但不住水裡,是臺灣唯一原生「全陸棲」的龜。所以遇到我,不用「好心」的把我送到水裏。
我有可開關的腹甲,就像兩棲登陸艇,但我更優,還有上蓋,哈!當我想龜縮時,只要全身縮進殼,關上腹甲,變身盒子,你就—看不到我~看不到我~所以又有人叫我箱龜,盒龜或黃緣閉殼龜。
原本我在台灣族群很大,可是不知哪來的迷信,使我成了被盜獵最嚴重的野生動物,結果變成珍稀保育類。然後呢,越珍稀,價格越高,越有人想進補(中國人將「龜板」視為極佳的中藥材),哭哭!對面那個吃貨國家把自己的吃完,又吃到台灣來。
拜託別再抓了,我走路很慢,繁殖也很慢的。一年只生1~2次,在溫暖的5~7月產卵,一次的產卵數很少超過3顆;在臺灣北部的食蛇龜族群中,要長到約為13歲這麼久才能產卵,跟人類差不多耶,雖然我這麼小!而且長成成體之前還有許多天敵,能長大是天公伯保佑呢!
至於「食蛇龜」的誤會是怎麼來的?科學人雜誌:台灣鄉間流傳,山裡有種龜,會利用特殊方法吃蛇:先以肉身誘蛇攻擊,當蛇上當咬住龜之後,立即緊閉前後可活動的腹甲,將不知死活的笨蛇夾死。這當然只是無稽之談,蛇的捕食方式主要是用吞的,根本不會咬龜。這種說法應該是來自古籍上的記載,《爾雅》:「腹甲曲折,解能自張閉,好食蛇,江東呼為陵龜。蓋今之呷蛇龜是也」;《本草綱目》:「鴦龜腹折,見蛇則呷而食之,故楚人呼呷蛇龜」。不少地方甚至傳聞在山區有一種奇特的動物,白天是蛇龜,晚上就變成龜蛇,身懷劇毒,被咬到非死即傷。不論在台灣或中國大陸,食蛇龜(yellow-margined box turtle)一直都被當成是這些傳說的主角,口耳相傳間都充滿神秘與傳奇。在現實的世界裡,食蛇龜並沒有吃蛇的特異神力,也沒有毒性。
拍攝:贊帛
地點:台灣聖山九分福地
日期:2019.03.03
食蛇龜小檔案
學名:Cuora flavomarginata
英文俗名:Yellow-margined box turtle
別名:黃緣閉殼龜、黃緣箱龜、山龜、黃緣盒龜、中國盒龜、箱龜、金錢龜
保育等級:野生動物保育法的珍貴稀有野生動物,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又稱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II物種。
特徵:
食蛇龜的背甲顏色為深褐色,中央有條黃色稜脊;頭部顏色呈橄欖色,眼睛後方具黃色縱帶,臉頰為黃色;鷹鈎嘴;腹甲黑色,中間有條橫向韌帶,可使腹甲的前後兩半分別向上移動,與前後的背甲閉合,使外觀有如密閉的箱子,因此這類烏龜又被稱為「閉殼龜」、「箱龜」 遇到驚嚇時,會將頭、尾、四肢縮入龜甲,將腹甲緊閉,故又稱「黃緣閉殼龜」。成體約18cm,雄性更小,體重大多只有雌龜的一半
棲地:
亞熱帶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淺山森林底層及其邊緣之環境、丘陵、平原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環境重疊。分布於中國大陸南部、臺灣、日本琉球群島等地區。台灣食蛇龜分佈狀況所進行的普查發現,在低海拔山區仍有部份穩定族群,主要在原始闊葉林、次生林、竹林及其邊緣較開闊農墾地環境,其中以宜蘭、花東、雲林及恆春半島淺山環境較常見。由於中國養龜市場的炒作,牠們面臨了嚴重的獵捕壓力。中國大陸已找不到穩定野生族群,目前只剩下台灣有較大、較穩定的族群,其保育研究更顯重要。
食性:
植物、果實、蕈類、昆蟲、蚯蚓等無脊椎動物或大型動物的死屍為食。如棱果榕、香蕉、鳳梨、火龍果、桑椹等含水量多的漿果、蝸牛、蛞蝓、陸蟹、蝌蚪、魚。
繁殖:
一年只生1~2次,在溫暖的5~7月產卵,一次的產卵數很少超過3顆;龜蛋明顯比其他淡水龜大。
習性:
在溫度較低的冬季會尋找合適的洞穴渡冬。食蛇龜對熟悉的棲息環境有很高的忠誠度,整年活動的面積是0.07~8.25公頃,顯示有些個體整年就在約2個籃球場大小的空間裡活動,不管是攝食、產卵與過冬,都在最遠距離不過40公尺的範圍內完成。5年後再利用無線電追蹤,相同個體的活動範圍變化還是不大,大部分的範圍有高度重疊。即使隔16年後再次調查,還是可以在相同地點捕捉到同一隻龜。
幼體存活率低,長到成體後,幾乎沒什麼動物可以傷得了牠們,年平均存活率高達94%,表示每100隻成體中,每年才減少6隻,在野生動物中是少見的異類。
資料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國道 石虎 平安龜
科技大觀園
科學人雜誌
台北翡翠水庫管理局
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20190303 聖山–食蛇龜, 黃緣閉殼龜
道在自然-生態點滴
聖山樹種名錄
聖山簡介
聖山講古系列
聖山點滴系列
The footprint~台灣聖山仙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