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首頁 arrow 新聞報導 arrow 自由論壇 arrow 左派台獨教父史明前輩(贊主同修)略歷3-父與母
左派台獨教父史明前輩(贊主同修)略歷3-父與母
新聞報導 -
作者 Aries | 贊修   
2020-02-06

*本文收錄於「左派台獨教父史明前輩(贊主同修)揭碑追思會」追思手冊。照片未加註者,來源為大地志工。


《台灣民族建國論-與史明相遇在聖山》台中發表會,史明老先生獻唱自己作詞的「台灣民族主義」歌曲(攝於2014/11/8)。

2. 父親林濟川-思想歷程的起點


嬰兒史明與父(左)母(右)的合影。資料來源:獨立台灣會。[1]

林濟川,1893年生,台中豐原人(台中州豐原郡潭子庄頭家厝)。[2]潭子公學校畢業後,於當時最高學府的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3]就讀,1911年以師範部第一名畢業(國語部第一名為台南人陳逢源)。[4]


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於明治44(1911)年3月28日舉行各部學生畢業典禮,並公布畢業生名單。林濟川為畢業生之一(框選處)。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府報。[5]
 
由台灣總督府發令的資料,林濟川在明治44(1911)年3月28日被分派為公學校訓導(小學教師),隨即在艋舺公學校(今老松國小)任教。


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於明治44(1911)年6月,發布1月1日至5月31日核發教師證書(教員免許狀)之名單。林濟川為教員免許狀授與之一(框選處)。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府報。[6]


1912年任艋舺公學校訓導職務取扱兼國語學校訓導(框選處)。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職員錄。[7]

林濟川個性正直,會唸書,[8]但他並未一直擔任教職工作,幾年後,應板橋林本源家族邀請,在大有物產株式會社當「家長」(管家)。1921年左右,被林本源家族派赴日本東京任職,他藉此機會考上明治大學商科專門部,三年半工半讀的進修方式,他優秀的取得畢業考試第四名(日本人學生約400多人)。[9]

他的留學生涯,正值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倡「民族自決(self-determination)」、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台灣社會運動受世界的民族自決、民主思潮影響,蓬勃發展。[10]

「台灣新民會」1920年在東京成立,發行機關雜誌《台灣青年》。林濟川屬消極性格,在該雜誌從事編輯工作,或寫匿名文章,沒有直接參與檯面上的社會運動。但他與台灣民族運動的活躍分子,林獻堂、蔡惠如、林呈祿、蔡式穀、蔡培火、陳炘等交往頻繁。林濟川返台後,仍與他們保持密切關係、時常來往,[11]也因此,爭取台灣民主自由的言論,感染兒童到青少年時期的史明。

相較於母親,父親給史明「進步」的形象。[12]他帶兒童史明去聽台灣文化協會的演講活動,[13]是史明「產生革命思想的啟蒙師」,[14]史明對父親,有這樣的追憶:

我在幼年時,因為父親的人際關係及早年的思想傾向,聽到、看到許多有關台灣反殖民地運動的具體事實,再加上親眼見到那些大名鼎鼎的台灣民族主義者諸先生前輩,耳濡目染下,不知不覺地也被他們的思想所影響,漸漸地成為我一輩子思想歷程的起點、人生初期的指向。[15]

林濟川在1974年於台北過世,正值史明堅持台灣獨立理想而流亡日本時期,父親的正直清廉與思想啟蒙,最令史明懷念。[16]

3. 母親施秀-「封建」與斯巴達教育[17]


母親施秀。資料來源:獨立台灣會。[18]

施秀,1898年生於八芝林湳雅「施厝」,自小由漢文老師到家中教授三字經等漢字古文,另也學習書畫、刺繡等,婚後仍持續學習。史明認為母親是「天之驕女」,而且「在這種環境之下,自然而然的也使她的思想頗為封建,滿腹盡是所謂的傳統禮教。」[19]

她是一位完美主義者,凡事要高人一等。[20]對小孩採取極嚴格、鞭打方式督促學習,並灌輸孔孟禮教,讓史明對母親產生反叛心理。[21]母親希望他當一名醫生,收入好、社會地位高、生活自由,他卻因為母親的關係,排斥、抗拒往醫界發展。[22]

母親的嚴厲要求讓史明吃不消,然而事過境遷,他也體會到母親深厚的母愛,有如是的回想:

在我近二十歲忤逆母親踏出家門以後,才微微嚐到在外頭孤獨奔波的滋味;當我進入早稻田大學,看了一些書、也接觸了一些人際關係後,才漸漸地領悟到我母親望子成龍的深切母愛。事實上,正因為母親的用心計較與認真督促,我才能在眾多的競爭者中,一關又一關的克服障礙,脫穎而出。[23]

施秀在1950年正月因大腸癌過世,史明因從中國華北脫逃回士林而陪在母親身邊,年少反抗母親拒絕習醫,已讓她大失所望,她憤恨不滿的走完人生,讓史明傷痛不已。[24]


參考資料

[1] 獨立台灣會/家世童年,https://goo.gl/CrIzzd,(2016/12/26點閱)。
[2] 「豐原早先為平埔巴宰族的領域,舊名『葫蘆墩』,係平埔巴宰族語的音譯,此地生產的稻米產量大、品質精良,稱為葫蘆墩米,1920年時被日本總督府改稱為豐原,意為豐饒的平原;潭子古名叫潭仔墘,頭家厝在滿清時代是墾主之家的稱呼。」史明,《史明回憶錄:追求理想不回頭》,頁100-102。
[3] 「日本總督府為了培養殖民統治的下級職員,從全島招募台灣青年子弟,在國語學校施以近代的文明教育。國語學校是當時台灣現代教育的最高學府,一年只招生幾十個學生,而且待遇特別優渥,不但不收學雜費、免費住宿、供給衣服皮靴,每月甚至還給零用錢。」史明,《史明回憶錄:追求理想不回頭》,頁102。「學生前後需要讀七年書,畢業後得任「公學校」(台灣兒童進入的小學課程)的教員。公學校教員的待遇相當優渥,初薪每月領四十五圓(當時,一般中學畢業生起薪每月二十五圓),還可以分到宿舍。但是,師範學校畢業生必須擔任義務教員五年,五年之後才可以退職,進入社會工作。」史明,《史明回憶錄:追求理想不回頭》,頁120。
[4] 史明,《史明回憶錄:追求理想不回頭》,頁102。
[5] 臺灣總督府府報,引自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卒業證書授與式(國語學校),https://goo.gl/YlkjMa(2016/12/14點閱)。
[6] 臺灣總督府府報,引自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教員免許狀授與,https://goo.gl/vy7ZI5,(2016/12/14點閱)。
[7]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引自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https://goo.gl/YAII1x,(2016/12/20點閱)。
[8] 史明口述史訪談小組,《史明口述史一:穿越紅潮》,頁26。
[9] 史明,《史明回憶錄:追求理想不回頭》,頁103。
[10] 史明,《史明回憶錄:追求理想不回頭》,頁103-104。
[11] 史明,《史明回憶錄:追求理想不回頭》,頁103-105。
[12] 史明口述史訪談小組,《史明口述史一:穿越紅潮》,頁25。
[13] 史明口述史訪談小組,《史明口述史一:穿越紅潮》,頁30。
[14] 史明,《史明回憶錄:追求理想不回頭》,頁115。
[15] 史明,《史明回憶錄:追求理想不回頭》,頁112。
[16] 史明,《史明回憶錄:追求理想不回頭》,頁114-115。
[17] 形容一種嚴格的教育和培訓制度。維基百科/斯巴達教育,https://zh.wikipedia.org/wiki/斯巴達教育(2017/1/11點閱)。
[18] 獨立台灣會/家世童年,https://goo.gl/CrIzzd,(2016/12/26點閱)。
[19] 史明,《史明回憶錄:追求理想不回頭》,頁115。
[20] 史明,《史明回憶錄:追求理想不回頭》,頁118。
[21] 史明,《史明回憶錄:追求理想不回頭》,頁115。
[22] 史明,《史明回憶錄:追求理想不回頭》,頁118。
[23] 史明,《史明回憶錄:追求理想不回頭》,頁118。
[24] 史明,《史明回憶錄:追求理想不回頭》,頁118-119。


(未完待續。2016/12完稿,後續增補至2019/12)


相關閱讀:
左派台獨教父史明前輩(贊主同修)略歷1-前言
左派台獨教父史明前輩(贊主同修)略歷2-家人:林朝暉到施朝暉

延伸閱讀:
【活動預告】02/29 左派台獨教父史明前輩(贊主同修)揭碑追思會


分享:Facebook! Plurk! LINE send!  
  
最後更新 ( 2020-02-06 )
 
< 前一個   下一個 >
© 2024 財團法人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台灣人拜台灣神 不做無根之民
Joomla!是基於GNU/GPL授權的自由軟體. 中文版本由TaiwanJoomla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