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橋之思—石車
特別專欄 -
作者 Aries | 贊修   
2020-11-18


石車,位於國道6號東草屯交流道附近。

我:(比著對向車道)知道那是什麼嗎?
楊醫師:不知道。
我:石車。


台中往聖山路線,從國道3號接國道6號,東草屯交流道出口下交流道不遠處(永安路、中和路交叉口),對向有一個小小不起眼的地方,放著看起來像兩個圓柱型石頭,背景的牆面有隻牛的剪影,多數人可能匆忙而過。

某次載楊緒東醫師去聖山路過此處,剛好停等十字路口紅綠燈,順口問他知不知道對向的東西,他說「毋知 (m̄ tsai)」,就向他略述這個歷史文物。

這是「石車」,台灣的清領時代「糖廍」(今糖廠之意)中重要的工具,使用牛隻帶動圓柱型石頭進而壓榨甘蔗,流出的甘蔗汁再加工成糖。

台糖的網站「說糖解惑—以前老祖宗使用石車或廍車壓榨甘蔗」寫著:

工業革命之前沒有機械,我們老祖宗為取得甘蔗糖份變成砂糖,以為保存,再慢慢使用,只好以較硬石頭兩顆打鑿成圓柱型,一個是主動輪,一個是從動輪,再以牛拉動壓榨甘蔗。以前糖廍(糖廠舊稱糖廍)以耕牛獸力來拉動壓榨甘蔗之設備稱為石車(亦一說稱為廍車),現今糖廠壓榨室仍有沿稱石車之舊名稱,公司總管理處產品展示室前,或有的廠、區處仍有完整之石車展示。

《番社采風圖》的「糖廍」圖,栩栩如生的刻畫記載下糖廍運作、製糖過程的樣貌。


番社采風圖,是清領時期巡視台灣監察御史六十七巡台期間(1744-1747)命畫工繪製的原住民風俗圖,成為現在研究平埔族歷史初期社會現象的第一手資料。資料來源:中研院史語所/番社采風圖

此幅題目為「糖廍」,題詞為:

臺郡各邑田土肥厚宜植蔗
俱係居民耕種而社番不能
硤糖自九月間至來年四五月方止
商人販賣內地江浙各處
實臺灣之大生意也

《番社采風圖》的「糖廍」,杜正勝院士題解:

廍是房屋,糖即製糖的作坊。早期漢人移民到臺灣南部種蔗製糖,荷蘭人發展貿易,蔗糖與稻米並為兩大出口物品。

製糖是一種複雜工業,需要專門技術,有秩序的分工以及妥善的經營管理。本圖不同人有不同任務:砍蔗、硤蔗、煮蔗汁,熬煮過程視糖膏顏色而有烏糖、赤糖、白糖和冰糖之分。這麼繁複過程是一種相當進步的文明,不是還停留在原始社會的平埔族所能勝任,故製糖工業都掌握在漢人手中。

本圖男子薙髮梳辮、帶烏青色頭巾、穿褲子、蓄留髭鬚,都是漢人的特徵,畫家清楚地告訴我們,製糖不是平埔族的工業。

每每路經此地,就不經意想起與楊醫師探討知識的對話點滴。承如「橋」系列的「緣起導言」所寫:

……即使離開人間,但他生前的行跡,總會不經意的掠過眼底、滑過腦海;或許是張照片,一句話,一段文字,或是私人間曾經的互動。此刻也許一絲暖意升起,或者是一陣悸動......。

這裡,述說著種種不經意,是對楊緒東醫師的懷念,再思他的教導與「橋」的理念。


延伸閱讀:
橋之思系列
楊緒東專欄
畫中有話
心靈畫作
聖山講古


分享:Facebook! Plurk! LINE send!  
  
最後更新 ( 2021-02-03 )
 
< 前一個   下一個 >
© 2024 財團法人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台灣人拜台灣神 不做無根之民
Joomla!是基於GNU/GPL授權的自由軟體. 中文版本由TaiwanJoomla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