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奇妙的設計:三元性
任何事情都不是簡單的二元思維,非黑即白,而是三元性:陰性、陽性、中性。在人體也是一樣,小至細胞大到器官甚至整體,也可以找到這種三元性。
先來看看人體的設計,身體的結構剛好有三個空腔,第一個位在頭骨內,形狀像冰涼的洞穴,它是放置大腦的空腔。第二個空腔是肋骨形成的胸腔,形狀像溫暖的鳥籠,內含心和肺。第三個空腔位於腹部,形狀像悶熱的布袋,內含胃、腸、肝、脾等。在第一個空腔中,大腦是屬於中樞神經系統。第二個空腔內的心和肺是節律系統,而第三個空腔內的胃腸是消化系統,也可以稱之為新陳代謝系統。
為何人體要如此設計呢?
人體的三元性就是上、中、下三個系統,為何心肺要放在人體的中間而不是上端或下端呢 ? 從外觀上來看,心臟一輩子只做兩件事:收縮與舒張,一個緊一個鬆,是相反的兩個動作。而肺部位於心臟兩旁,一輩子也只做兩件事情:吸氣與吐氣,同樣也是相反的兩個動作,也就是兩極對立,所以心肺一直都在調節兩種對立。另外,當休息時,心臟很規律的在跳動, 1分鐘平均72次,肺部也是很有節奏在呼吸, 1分鐘18次,兩者又以1:4的比例一生規律的運動著。因此,心肺是屬於人體的節律系統同時又放在中間部位,很明顯的目的就是在調和人體兩極對立的上下兩端。
(圖片來源:網路)
人體的上下兩端的生理功能真的是兩極對立嗎?
心肺一生都為了回應環境而在調節其韻律,緊張時加快,放鬆時變慢,有中間必定還有上下兩端,而人體的上下兩端是否真的有相反不同的特性呢?
人體的頭部,是屬於人體的天線部分,要放在最上面;所有訊息都是從頭部的感官系統(眼、耳、鼻、口)進入身體,這是屬於「向心力」,是從外圍週邊的力量往中心部位集中,而中心部位就是大腦,是人體的中樞神經;大腦的主要功能是把所接收的訊息做處理,這就是位於人體上端所呈現的圖像,所以綜合上述的功能結構,人體的上端就是神經感官系統。
而位於人體的下端是腹腔,是屬於「離心力」,把所有的東西都全部往外,就會什麼都不見了,例如人體的消化,把食物分解到最小的分子然後就被胃腸吸收利用,最後就不見了,這就是人體的新陳代謝系統。
在生理上,我們的大腦和神經系統是人體中最不活躍的部分,它幾乎每天都在損傷而死亡,而且細胞死亡之後很難再生,但是可以通過血液和陳代謝系統來保持活力,血液可以滋養大腦,當然營養是來自於新陳代謝系統。新陳代謝系統是三種系統中最活躍的,胃腸粘膜損傷可以定期更新,而肝臟的再生能力最強,年輕時切掉一半,半年內可以再長回來。
用一張圖來展示此三個系統的特性:
身體的系統
|
神經感官系統
|
心肺節律系統
|
新陳代謝系統
|
位置
|
上端(頭腔)
|
中間(胸腔)
|
下端(腹腔)
|
器官
|
大腦、眼、耳、鼻舌
|
心肺
|
胃、腸、肝、脾
|
覺知層次
|
有意識
|
半意識
|
無意識
|
內在活動
|
思考
|
感受
|
意志
|
生理功能
|
冷
|
調節 平衡
|
熱
|
靜
|
動
|
硬化
|
軟化
|
破壞
|
建構
|
無再生能力
|
有再生能力
|
我們常說,要大腦冷靜的「思考」,要用心溫暖去「感受」,以及用堅強的「意志」去行動,而行動就需要熱量的供應,而胃腸的蠕動以及消化分解食物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結論:
人體的結構是三元性,「神經感官系統」以及「新陳代謝系統」是上下兩端,生理功能是兩極對立,不管哪一端用的過多或過少都會使人失去平衡而生病,而中間的「心肺節律系統」是居中協調來平衡上下兩端,這樣人才能健康的活著。
延伸閱讀:
醫學新觀點(1)
醫學新觀點(2)
醫學新觀點(3)
醫學新觀點(4)
醫學新觀點(5)
醫學新觀點(6)
醫學新觀點(7)
醫學新觀點(8)
醫學新觀點(9)
醫學新觀點(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