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首頁
醫學新觀點(22)嗜糖成癮症-系列2 心理篇
特別專欄 -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陳俊峰醫師   
2021-05-03

嗜糖成癮症--系列2 心理篇

今天,糖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致病的因素」,這個因素,從長期來看,可能會造成身體的不同類型的損傷。更加困難的問題還在於靈性層面,因為獲得了一種糖所給予暫時的能量,人們則產生出一種幻想的強大感,基於這一點,人們的發展便受到了影響。這並不是說,必需避免攝取任何一種糖分,或者甚至是克服所有這些慾望,更明確的說, 人們在攝取糖分時,必須要出於理性,保持一個適當的限度,然而,當今,人們不加思索,便逾越了這一限度。這一點尤其適用於那些體質虛弱的人,而這種虛弱的情形,在全世界仍在增加中。

另一方面,人們也有可能是缺失了某些別的東西,即缺少了他人的讚賞與關愛,由此,內心便會產生一種「正確關愛」的缺失,為了彌補這一缺失,於是甜食(作為一種心理滿足的替代品)出現了。糖分攝取量的增加,會導致肥胖,如果不好好的節制使用糖份,則會引起糖尿病、新陳代謝異常以及血管病變等等慢性的疾病。

另外,由於社會型態的改變,大家都傾向於孩子生得少 ,所以並不是這種所謂對孩子「正確關愛」的缺失,相反的,可能正是這個孩子被溺愛了,以及所謂的被過量的滿足了願望,這些都引起了一種反作用和孩子的抗拒心理。還有一種情形是,父母的愛是有利益交換的,也就是說父母給愛是要孩子回饋的,所以儘管給了這些大量的,但並不是孩子所要的愛時,就會常聽到父母說“我之所以要打你、罵你,是因為我愛你” 但是孩子的心裡會說,“如果你真的愛我,為什麼你要打我、罵我”,這會讓孩子受到傷害,所以孩子會常常覺得自己不被理解而覺得失望,並在甜食中尋求補償。這並不僅僅發生在孩子們身上!在伴侶或者戀人的一方,當從另一半那裡得到的不是愛和理解,就會在飲食方面食用糖份以得到慰藉。在以上的狀況中,都存在著一種內心的空虛,為了彌補這一塊,人們便需要一再尋求替代的滿足,吃糖。

 
(圖片來源:網路)


參考資料:糖―嗜甜成癮:糖與吃糖:不為人所察覺之後果(作者:Otto Wolff)

延伸閱讀:
醫學新觀點


分享:Facebook! Plurk! LINE send!  
  
最後更新 ( 2022-08-25 )
 
< 前一個   下一個 >
© 2024 財團法人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台灣人拜台灣神 不做無根之民
Joomla!是基於GNU/GPL授權的自由軟體. 中文版本由TaiwanJoomla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