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首頁 arrow 自由論壇 arrow 【搶先看】《熟番與奸民》/杜正勝院士推薦序:集權帝國治下庶民的活路
【搶先看】《熟番與奸民》/杜正勝院士推薦序:集權帝國治下庶民的活路
新聞報導 -
作者 杜正勝院士   
2021-09-06


2021/9出版的台灣史巨著,《熟番與奸民: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書籍。(圖片來源: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書籍介紹:
以平埔族岸裡社群為例,探討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Source: 政府出版品資訊網)。更多書籍內容與目錄,請詳見「漢學研究通訊電子報」。


集權帝國治下庶民的活路
——《熟番與奸民》推薦序

繼《番頭家》(2001)巨著之後十年,柯志明教授又完成篇幅更大、論題更廣、析理更細緻的百餘萬言巨著《熟番與奸民》,相信此書的問世不但為臺灣史研究樹立一個新的里程碑,在方法與理論上也會給「臺灣人類學」和「臺灣社會學」帶來一些震撼。

本書也和《番頭家》一樣,專注於十八至十九世紀臺灣社會的構成,企圖揭發集權帝國操控治理下,不同族群之庶民如何在被利用與反利用之間尋求生存之道。本書運用歷史資料、處理歷史問題,不論採用什麼研究方法,提出什麼概念與先行的論說對話,都無關緊要,只要能向讀者展現更清晰而合理的歷史圖像,便是優秀的歷史著作。

可以勾畫一些社會面目的臺灣歷史雖然至少七千年,但漫長的六千多年中,單憑考古出土文物及其相關資訊,臺灣社會的面目仍然相當模糊,嚴格意義的歷史時期大約只有最近這四百年而已。史前史且不說,如果早先的記載當作臺灣的古代史,十九世紀下半葉開港以後進人近代史,當中一大段,大約一個半世紀可以算作臺灣的傳統時期,也就是柯志明教授這兩部巨著用力的階段。

怎樣界定臺灣的傳統時期?在我看來,柯教授的書即在解答這個大題目,我難以贊一詞;不過,大家翻閱一下郁永河《裨海紀遊》,腦中浮現的歷史圖像應該會獲得一些具象的答案。西元1697年,杭州人郁永河來臺灣採硫磺,農曆四月初從今天的臺南沿西部平原往北走,五月初抵達八里,一路上按日記錄見聞。他踏出府城,便發現人文與地理景觀很是不同,離開麻豆、佳里後,距離他所熟知的漢人社會愈遠。過西螺溪以北,「所見番人,文身者愈多,耳輪漸大如椀,…又有三少婦共舂,裸體對客,而意色泰然」;半線(今彰化)以下,「番人狀貌轉陋。」至牛駡社(今清水),久雨之後,乘天色放晴,他走出社外山丘一遊,「杖策,披荊,拂草而登。」爬上山巔,「荊莽樛結,不可置足。」林木「聯枝累葉,陰翳晝暝」,有若進入原始森林,「野猿跳躑上下,向人作聲,…修蛇乃出足下」,他看得心驚膽戰,趕快返回熟番的牛駡社。

然而這種景觀,不論地理的或人文的,基本上都在十八世紀產生快速的轉變,臺灣變成農耕的漢人社會。這是臺灣史的一大轉折,換句話說,一個本是南島民族的家園,何以原是主人反而變為客人,被邊緣化,而換來新的主人?我看柯志明教授的著作就是要解答臺灣史上的這個「大事因緣」。

在這個轉變過程中,牽涉四種角色,外來統治者清帝國政府、遷移來台尋求新天地的漢人、蟄居內山但會出草的高山原住民(生番),以及原本就住在平地而已歸順的平埔族群(熟番)。柯教授從《番頭家》就提出「三層制」的理論,「生番在內,漢民在外,熟番間隔於中間。」本書針對中間夾層熟番與漢民糾葛的複雜問題進一步析論,更著重於國家權力操作族群分化。所以傳統膚淺又帶偏見的「漢人中心移墾開化論」,他置之不論,而對「國家剝削說」與「國家理性保護說」有所商榷。在國家理性制度的規範下,柯教授還看到政治實作過程中的權宜和權術,也注意到社會底層的變化和能耐。他發現國家「善意」地扶植熟番菁英,反而造成原來族群內部的裂解;想要防範漢民豪強,卻又空出自由與可能的界域。所以國家權力的理性運作,不一定會有如意算盤的收成。我想這個領域的論述,本書承襲過去同行積累的成果,進而更上一層樓。

不過,清領時期的臺灣,絕大部分時間是一個府,脫離不了帝國制度的架構,也脫離不了帝國權力的本質。制度架構和權力本質,可謂中國歷史的「常經」。換言之,歷來中國政權無不政治掛帥,以維繫政權穩定為最高原則,經濟利益非優先考慮的項目,民生關懷只是政治宣傳的門面而已。只要不危及皇朝的存在,不妨視當地特殊情況採取適當的權宜措施,十八、九世紀臺灣的開發過程,要從這種意識形態思考,和理不理性沒有絕對關係。

臺灣在中國本部十八省內,民族和族群是相對比較複雜的地區,帝國官員對於特定民族或族群的利用,終極目的為著他職責所在的地方安定,故給予所謂「協力菁英」方便或好處,不過是權宜的手段而已,然而庶民就在權宜的利用中尋求發展的活路,有力者遂更容易出頭。柯教授看到「經」外的「權」,我個人毋寧認為「利用」是實,但談不上「結盟」,後來的歷史仍然留下以前的痕迹。不論日本殖民或國民黨一黨統治時期,各族群的「協力菁英」分一杯羮有之,何嘗被人家當作「自己人」?

我說過十八世紀是臺灣傳統社會摶成的時期,現在雖然已經進入「後現代」了,但傳統的因子仍然無所不在,還不時發揮作用。臺灣史研究不能忽略這一塊,傳統時期乃是現代臺灣的DNA。不研究傳統,只看大航海的國際或日治的近代化,終難了解戰後這幾十年的政治與社會。柯志明教授春秋猶盛,個人期待往後十年,他再度奮其如椽之筆,貢獻一部研析臺灣傳統社會的巨著。

杜正勝
2021年7月15日于史語所

編按:

  1. 「推薦序」由杜正勝院士獨家提供,他亦是前教育部長、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
  2. 《熟番與奸民: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新書作者柯志明教授,為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研究專長為歷史社會學……等。其父柯旗化先生是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文學家及英語教育家,著名的《新英文法》作者。

分享:Facebook! Plurk! LINE send!  
  
最後更新 ( 2021-09-06 )
 
< 前一個   下一個 >
© 2024 財團法人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台灣人拜台灣神 不做無根之民
Joomla!是基於GNU/GPL授權的自由軟體. 中文版本由TaiwanJoomla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