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arrow 自由論壇 arrow 遇見 黑面琵鷺 的幸福(遊台江國家公園雜記)
遇見 黑面琵鷺 的幸福(遊台江國家公園雜記)
新聞報導 -
作者 Ranger | 贊(竹金)   
2021-11-23


在台江國家公園拍到的黑面琵鷺(右3隻體型白色的,體高約60-78公分),正在做攪動嘴喙的動作。

最先引起我注意、精神一振的話語,是解說小姐說明 "黑面琵鷺" 的台語說法; ---- 黑面抐桮(oo-bīn-lā-pue),在口語解說時,我並不會寫這個名稱,只聽到:因為特徵是黑色的臉龐與鳥嘴,是 "黑面"。而牠們特別的進食方法,是在淺水里攪動,"喇來喇去" 攪動水與沙子弄出小動物來抓食。而鳥嘴前緣的扁平形狀,就像 "鞋拔",我們講這類扁平形狀的東西,就稱為 "杯"、"桮"。我記住為 "黑面攪杯"。


認識黑面琵鷺,「黑琵小檔案」與「黑琵生活筆記」有詳細的圖片與說明。圖片截自台江國家公園/台江虛擬圖書館/電子書架/簡介摺頁/賞鳥趣-鳥瞰台江

然後查找: 抐: la7/攪拌,桮:pue1/鴨子的片形嘴。「烏面抐桮」,強調其黑色的長嘴像二片木片在水裡攪動捉魚。「杯」、「桮」、「篦」,是指木片或竹片;「橈」、「撓」、「抐」,是指在水中攪動的動作。這種名稱說法,正是教育部字典用語。


黑面琵鷺覓食時,會將嘴喙伸入水中左右掃動,咬住魚蝦後再慢慢吞食。圖片翻拍自《黑面琵鷺來過冬》繪本

貼著導覽的望眼鏡,也用手機愉悅方便地拍到影像照片。


將手機貼著望遠鏡,拍到的賞鳥遠景。

在興趣的牽引下,我自然地發現,黑面琵鷺在台灣這樣的過冬,會長達半年(每年一半,鳥生的一半),且是儲備營養後,開始繁殖下一代的必要準備。那麼,常住在這美麗島的台灣人,是否當然要考慮將來移民很多呢?

在台灣南部的廣大平原與海埔地,我看到許多飽滿的生態、生物。有河口沙洲、瀉湖、紅樹林、鹽沼、魚塭與海岸林。這些寶貴土地是多元多樣生物的家,雖然這大片土地在現代社會,要賺大錢求發展不容易。我們要如何保護、保存這許多的自然珍寶,留給後代,還必須許多研究與努力;我記得台灣各大學的環境工程研究所,成立還沒老過1970年代前,而各種工業、石化業的龐勃發展,又是鋪天蓋地的大。


紅樹林,生長在河口潮間帶,是動物的棲息地,也提供豐富的食物來源,可說是天然的生態教室。

 
左圖為膨脹的河豚,右圖為撒網瞬間。

想起以前看到生態學上的概念:以指標生物的生存來當作保護的標準。

其一,找生物鏈頂端的掠食生物當指標;他們要能存活,必須生態區域中,各種生物堆疊存活才能維持;這種頂級生物能活,就必須有很多龐大、多元的物種能存活才能供養。

其二,找生態區域中,最弱勢、最倚靠這片土地上某種資源生存的生物當指標;他們生活要靠這種特別的生態系過活,例如紅樹林、河口的鹽水淡水混雜區、內海與魚塭等特別地區等。而台灣保留的魚塭、內海淺海的生態區,正是這些 "必須南遷過冬鳥類" 的必須環境。尤其是在地球的中緯度地區,有平原的海岸區域有多少?人類能為他們保留的區域有多少?國家有財力、有意願為這些物種留餘地的情況還有多少?

其他生物幸福,我們應該也會覺得幸福。


摺頁介紹黑面琵鷺在台灣過冬的生活狀況,以及黑面琵鷺和其他的鷺科有何不同。圖片截自台江國家公園/台江虛擬圖書館/電子書架/簡介摺頁/賞鳥趣-鳥瞰台江


全世界有六種顏色的琵鷺,分布在不同的國家。圖片截自台江國家公園/台江虛擬圖書館/電子書架/簡介摺頁/賞鳥趣-鳥瞰台江

【小編按】
剛好昨日有一則「難得!24歲阿祖級黑面琵鷺現身台南」的黑琵Hot新聞,真的很不簡單,一趟過冬的旅程要飛行2000公里,加上各種天災、人禍的考驗。

作者贊(竹金)得知,也說:
好巧。記得有兩批被繫上腳環追蹤,有些黑琵會在日本、台灣、越南等不同區域出現,是有些會有不同的 "冬天老家"。還有,有一年黑琵族群流行了 "肉毒桿菌"食物中毒案,死去70多隻,因此台灣等地發起追蹤調查,來關切他們的生活大環境。
 

相關閱讀:
Bird Without Borders- Black-faced Spoonbill(返家八千里-黑面琵鷺)
《黑面琵鷺來過冬》筆記

延伸閱讀:
台江國家公園


分享:Facebook! Plurk! LINE send!  
  
最後更新 ( 2021-11-25 )
 
< 前一個   下一個 >
© 2024 財團法人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台灣人拜台灣神 不做無根之民
Joomla!是基於GNU/GPL授權的自由軟體. 中文版本由TaiwanJoomla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