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加國外的228紀念活動,對我而言是一段充滿身分認同議題的獨特經歷。原本以為,身在海外的台灣人可能因對故鄉感到失望或另有規劃,而漸漸疏遠台灣政治;然而,這次的體驗卻讓我大夢初醒——他們對台灣的熱愛與守護,與我們身在本土者毫不相上下。
許多海外台灣人或移民台裔,即使遠離家鄉,仍然對228事件懷有深切的關注與緬懷,這或許與他們成長於那段動蕩時期有關,父母與祖父母一輩曾親歷228事件與白色恐怖的創傷,隨後李登輝總統的道歉讓受害者家屬終於有機會發聲,使他們更能體會自由與民主的可貴,進而激發對台灣未來的真誠期盼。
在我看來,台灣就是台灣;而中華民國僅是二戰後藉既得利益之名,自以為順理成章地接管台灣,並利用打擊共產主義的藉口來擴張權力,從初期的經濟打壓逐漸破壞民生,再到政治與文化的侵蝕,每個細節都在無聲提醒我們那段沉重歷史;然而,那些為台灣奮戰的民主先烈至今仍未獲得應有的道歉,這一連串事件的真相,多半只能靠受害者家屬的口述記錄來保存,與此同時,加害者卻高喊放下仇恨、展望未來,彷彿在逼迫我們遺忘屬於自己的歷史與根。
正如〈愛與希望〉這首歌:「不是為著恨,是為著愛」;「不是為著死,是為著希望」;無論身在何處,台灣人民對這段歷史的關懷與反思,遠超單純的仇恨,而是對故鄉、對國家深沉的情感;我們期許自己能為下一代創造更美好的環境,這既是對台灣深情的表達,也是對未來責任的擔當;讓我們銘記那些為台灣未來付出一切的先烈,並以愛與希望,堅守這片土地上的民主精神,邁向更公正、多元的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