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圖可看更多照片
20111002-de-china
◎ 朱立熙老師(左二,手持麥克風者)發表演講。
◎ 朱老師(左二,手持麥克風者)的演講為<韓國的去漢化>,如下:
朝鮮半島的「去漢化」(de-sinicize),最早要追溯到「李氏朝鮮」時代的世宗大王,於西元1446年頒布「訓民正音」創制「韓文」(한글)。他在詔書中說:「國之語音,異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為此憫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習,便於日用矣。」
這段文字,開宗明義就點出創制韓文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民能夠暢所欲言,自由地表達與中國不同語音的韓國人的生活語言。有了這套新制定的拼音文字,就可以把過去「漢字」寫不出來的「純韓語」(約佔韓國語言的兩成)表記出來;
也可以使韓語讀音與中國不同的漢字,藉這套拼音字系統讓一般人民易讀易學。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朝鮮世宗大王創制韓文的初衷,並不是為了「去中國化」,或是「去漢字化」,純粹只是為了人民生活上與溝通上的便利而已。
如此的邏輯思考,用在其他中國的方言上,就不難理解。因為在台語、客家語,乃至廣東話等諸多方言中,有一部分的語言是無法用漢字做文字書寫的,這就造成各地人民極大的困擾,因為若語言無法「文字化」,就無法忠實而傳神地留下歷史記述,也無法擁有自身的文學創作。這是殊為可惜的事。
然而,「訓民正音」頒布之後的五百年間,由於教育仍為士大夫階級所專屬,民智未開且文盲率極高,韓文的使用並未普及。僅做為漢字之外的純韓語的輔助表記文字,只能算是漢字的附屬品。
到了1906年,朝鮮語言學家周時經首次提出漢字問題的嚴重。他認為,漢字是外國的文字,不僅很難學,朝鮮半島幾乎沒有人可以完全讀懂,而主張應該立即整理韓文並加以普及。當時,西歐列強的侵略已迫在眉睫,周時經認為應透過教育來喚醒民族自覺,並驅除民眾的文盲,解決之道只有「獨尊韓文」。
獨尊韓文開始落實,是在擺脫日本殖民統治之後。1948年10月9日,剛成立兩個月的大韓民國政府,頒布了第六號法律「韓文專用法」。迫切需要採行獨尊韓文的背景,是1945年日治的朝鮮總督府曾做過一項文盲率的調查,當時十二歲以上的人口中,有78%是完全無法讀寫韓文的文盲,這是1930年代以來,學校廢除韓語教育所致。
驅除文盲為最優先的情況下,確實沒有餘力可以連漢字也一起教導。學習漢字,對大幅提高一般中下階層的識字率,成為極大的障礙。因此,戰後南韓的「去漢化」,除了民族自尊的鼓吹之外,更在於民智的啟迪。獨尊韓文的結果,十二年之間,到1959年文盲率下跌到21%,效果極為顯著。因此,與其說韓文專用的政策是「去漢化」,不如說是「尊韓化」更為貼切。
儘管如此,1948年採行「韓文專用」之後,並非沒有阻力。南韓的文字政策一路走得跌跌撞撞,經過不斷的更迭,一變再變。截至目前,表面上至少有過「韓文專用」政策十次,「漢字混用」政策七次,可謂相當混亂。
1970年起,漢字消失在小、中、高校的教科書中;但是到了1975年再度出現在初、高中的教科書。不過,那並不是「漢字混用」,而是把漢字放在括弧之中,做為輔助性表記的「漢字併用」。如此的「漢字併用」,一直沿用到現在。而目前韓國小、中、高校的「國語」授課時段,完全沒有「漢字教育」。其間,只在1972年制定「漢文教學」使用的1800個基礎漢字,在「漢文課」時段教授。因此,在各級學校中,漢字教學相當有限。
以下是1945年韓國光復迄今,漢字政策的變革。
一、1945年12月,「美軍政廳」設置的「朝鮮教育審議會」決議,小學與中學的所有教科書,全部以韓文書寫,只在必要時在括弧中使用漢字。但此決議僅適用於教科書,報紙、雜誌與官方文書仍採「韓漢混用」制。
二、1948年10月頒布的第六號法律「韓文專用法」中,規定官方文書只能
使用韓文。不過,其中加了但書:必要時得併用漢字。此法對於民間毫無約束力,所以報紙、雜誌等一般期刊仍長期漫無限制地使用漢字。
三、1951年1月,韓國政府指定1000個漢字做為教學用。1957年11月追加了300字,其中的744字在國小國語教科書中在括弧之內併用。這期間,文教部於1955年公布「韓文專用法」,只有學術用語在不得已時,得在括弧內添寫。1957年11月開始積極限制漢字,公布了1300個「臨時容許漢字」。
四、1957年12月,國務會議通過「韓文專用積極促進案」,內容包括:招牌與封套、告示牌與公告文、各種印刷品等都得使用韓文、惟固有名詞、學術用語等容易混淆的詞彙,不得已的情況下得在括弧中標示漢字。
五、1958年1月,對所有政府機關發布「韓文專用實踐要領」,這項要領強制勸導官方文書、政府機關名稱與標示、商店與一般商社的招牌,都必須使用韓文。雖然達到一些效果,但並非法制化。
六、1963年2月,規定修訂版教科書中使用的漢字,國小600字、中學400字、高中300字(但實際上刊用的漢字,國小602字、中學1000字、高中1300字)。
七、1965年11月,「韓文專用法」修正頒布。規定自1971年10月9日起,所有的文書必須以韓文橫寫,但是遭到強烈反彈,法律無法施行。
八、1968年5月,發表「韓文專用五年計畫」。到1968年底為止,所有期刊使用的漢字限定為2000字;到1969年底為止,減少到1300字,從1973年起全面專用韓文。
九、1970年3月,發表教學漢字,各級學校教科書全面韓文專用。但是報紙與期刊仍維持「韓漢混用」的表記方式。1972年8月,教育部發表1800個基礎漢字,做為漢文教學使用。
十、1991年3月,大法院(最高法院)發表2854個使用在人名的漢字。從四月一日起施行。
十一、1995年,授予國校校長漢字教學的裁量權。在韓文專用政策下,國小雖然全面禁止漢字教育,但可依各校的裁量,以三、四、五、六年級學生為對象,施以基礎漢字600字的漢字教學。
十二、1997年7月,新制「住民登錄證」(國民身分證)變更方針,採用「漢字併記」的方式。過去只登記韓文姓名,但是因為同名者太多,輿情反映應該併記漢字,以便迅速識別。當年十月開始發行的新版塑膠身分證,正式採行姓名併記漢字的方式。
十三、2000年1月,將1972年頒布的漢文教學用的基礎漢字(1800字)中,許多已不符時代需求,重新加以更替。由「韓國漢文教育學會」經過對各國基礎漢字的調查:北韓(1500字)、中國(2500字)、日本(1945字)、台灣(4808字)之後,向教育部提出報告,以使用頻率加以對比後做出重整。剔除了16字之後,新加了216字,使基礎漢字增加到2000字。
以上是韓國漢字政策演變過程的重要事件。
此後,較重大的「去漢化」的事件,就是現任總統李明博擔任首爾市長時,在2005年1月19日,宣布將原本只有「純韓語」發音,寫不出漢字的市名「서울」(Seoul)的漢字名稱,改為「首爾」。這是經過一年多的研究與民意調查之後做出的決定。
漢字更名為「首爾」的目的,很明顯地,就是要在華文圈擺脫「漢城」這個「從屬性」極強的認知,讓韓國人民能夠藉此建立民族自尊,尤其是在1990年代末期開始興起、並席捲亞洲乃至全球的韓流文化,讓韓國人建立文化自信之後,「去漢化」、「去中國化」乃成為必然的需要。
漢城改名首爾的時機,正好就在兩國因為「東北工程」發生嚴重衝突(2003. 6.~2007. 3.),以及不明究理的中國網民猛烈批判南韓把「江陵端午祭」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前者導致雙方關係劍拔弩張,南韓揚言斷交並撤資而讓中國驚懼之際,漢城市當局將計就計地宣布改名首爾,中國方面反而像是吃了一記悶棍,官方完全不敢做任何反應。
中國先點燃「東北工程」衝突的火種,把「高句麗」等同於現代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讓南韓痛批是「歷史的帝國主義」。而且,在兩國的歷史公案難分難解之際,漢城的「去漢化」達陣成功,愚蠢的北京為可說為首爾助勢,並加了一大把勁。
從565年前世宗大王創制韓文,乃至二戰後南韓的漢字政策,以迄於21世紀初漢城的改名,先是基於溝通的便利,繼而為了驅除文盲的實際需要而獨尊韓文,然後才是民族自尊與文化自信興起之後的「去中國化」。
對中國而言,它不能一再地以「過去是它的,就永遠是它的」來對待周邊國家,這種歷史優越感完全無視於鄰國的民族自尊,只會讓它與鄰國的摩擦不斷。
對台灣而言,「去漢化」與「去中國化」是兩回事。台灣確實需要去漢化,也需要去中國化。基於過去一百年間(1895~2000),我們兩度被外族「去台灣化」,以韓國的經驗觀之,我們需要推動的是「尊台化」或「崇台化」,而不是落入「去中國化」的文字魔障,使得民族自尊與文化自信還沒建立,就被「去中國化」的標籤所抹黑。「尊台」或「崇台」是要喚醒我們的文化意識,恢復被驅除而中空一百年的台灣自尊,中國人無權也毋須置喙!
◎李永熾教授 (右一,手持麥克風者)發表演講。
◎李教授的演講為<日本的去漢化>。
◎中午12:00時,主持人張炎憲教授(手持麥克風,站立者)作總結;其後,吳秀娟主任將之整理成新聞稿電傳給媒體,如下:
傳統上都認為中國文化是廣被中國周邊地區,而且這些國家都傾向漢化,都奉中國為宗主國,被中國統治,不但被德化,還認為中國很偉大,事實上,這些周邊國家對中國相當警惕,因為以他們的例子來看,他們是被侵略的,所以要反對中國才能建立他們的國家,而建立國家後,又怕他們的文化被中國侵略,乃戮力建立自己的主體文化,力行自己的語言、文字,就像韓國有韓文、越南有越南文、蒙古有蒙古文,日本雖然有漢字,但其涵意和中文的差異已很大,也只有建立自己的語言、文字才能和中國有對等的國與國關係,如此才能免於中國的侵略。
這些國家的民族英雄都是和中國打戰勝利的人物,如我們到韓國、越南、蒙古的文物館、紀念館,他們所紀念的都是扺抗中國侵略的英雄人物,以最近為例,韓國把首都漢城改為首爾,刻意把中國對他的稱呼拿掉,另越南在南、北越統一後,中國怕越南壯大、而越南也怕中國入侵,因此發生兩國之間的戰爭;蒙古的英雄成吉思汗曾經統治過歐洲、中國和中亞,因此成為民族英雄;日本則自古以來即防堵中國的侵略;這些國家以建立自己國家的文化和歷史,刻意與中國保持距離,不受中國的影響。
過去我們都認為中國是德化、王道的國家,豐功偉業,但對這些國家來說,是被中國侵略,國家滅亡了!所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這些國家的歷史觀,與中國差距很大。 在受國民黨教育之下,大家都以為中華民國很偉大,事實上,我們所讀的中國史是有問題的,如台灣自古是中國的一部分;以及從中國角度來看台灣也是有問題的,像九二共識等等。我們長期受到中國歷史教育的影響,認為中國很好,沒有中國不行。馬政府在傾中下,自以為中國文化、歷史是非常好的,事實並非如此,所以參考這四個國家處理中國的經驗後,以他們做為借鏡,處理同樣是中國周邊的台灣,才能確保台灣國家的獨立自主。
李欣芬拍攝 & 整理 2011/10/2
source: 台灣教授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