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圖可看更多照片
第3段
彰化部落社址探討:
1.地名:社口、社尾、舊社、番社。
(南部例外,台南、高雄漢人移民早,將原鄉制度帶來,漢社與番社不同)
2.日治時期戶籍資料,1905(明治38年)開始戶口調查。
3.日治時期地號、契字探討。
4.台北、屏東平埔族多姓潘,竹塹社多姓衛、錢、參,台南西拉雅族多姓兵、買、賣、鄂、毒、厲、木...
5.接受清朝統治為熟番,以番界與生番劃分,生番繳稅者為化番。
第4段
清治時期土地政策(西部幾乎都是熟番土地)
1.清初禁墾熟番地 熟番用合約制招漢人開墾
2. 1724年(雍正2年)准墾熟番地
3.康熙40-50年濁水溪以北彰化平原開墾蓬勃(大肚溪以北屬台中南屯),彰化主要開墾者--施世榜,築有八堡圳,原先於屏東東港開墾。 因南部稻米荒,米價高,地方官鼓勵墾荒。
4.彰化靠海多為泉州移民,中間為漳州。語言複雜,透過族譜回原鄉追溯移民語言。
5.中部多數遷埔里,將部落名稱變成埔里地名,如雙寮、水里、日南、日北、通霄、大肚。
第5段(end)
1.埔里較為人知的彰化平埔部落為東螺社。埔里有很多故事。
2.埔里籃城值得走走,罕姓最多,如:宇、乃、豹、墜、茆。從土地公廟的捐款人名也可得知早期平埔移民的姓。
3.埔里雙寮的原鄉原來在大甲雙寮,中部族群複雜,遷到埔里的洪雅、道卡斯、巴布薩...已不知原鄉。除了信仰基督教的巴宰族。中部最早基督教--神岡大社教會,透過教會可窺中部歷史聯繫上原鄉,大社為清朝最有權岸裡社所在。
延伸閱讀:
【影片】溫振華-彰化平埔族社與漢人的開墾(1)
台灣原住民系列報告-巴布薩族
林媽利/我們流著不同血液-我讀我見
從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確定自己是平埔族
從 DNA 檢測確定自己是平埔族
《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心得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