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首頁
台灣史記-1895的回顧(1)
新聞報導 -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楊緒東   
2009-01-12

*粗體字為楊緒東醫師撰寫之書評


郭弘斌教授序所著作(4)日據時期,台灣史記-1895的回顧
看出中國人的真面目-書評
 
郭弘斌教授簡介

1941年生,台灣台北人,台灣大學高學系畢。
曾任經濟部派赴中美洲尼加拉瓜國,為技術協助尼加拉瓜中小企業輔導中心協調人。
環球電視公司「台灣人講台灣歷史」主持人,共有72集。
著有荷據時期台史記、鄭氏王朝台灣史記、滿清據台213、日據時期台灣史記、亞洲虎等。
中山長老教會松梅大學台灣史講師。
主持「台灣人的台灣史」網站
郭弘斌,2005,〝作者簡介〞,《偉大的台灣人 日據時期 台灣史記》,建中書報總經銷,台北。

1895的電影看出客家與各台灣本土族群,共同抵抗外來政權的決心,雖然奮勇抗敵死傷無數,其最大的叛台之族,就是無情無義的中國黨。


1894年清日甲午戰爭,滿清戰敗,割地賠款。將台灣及遼東半島割給日本。日本在1895年5月8日與清國在煙台交換了馬關條約的批准書。也就是從1895年(光緒21年)5月8日起日本正式從清國取得台灣及澎湖的統治權。
郭弘斌,2005,〝台灣與日本〞,《偉大的台灣人 日據時期 台灣史記》,建中書報總經銷,台北,p.20。
 
滿清政府在1895年5月25日由美國駐華公使轉告,以李鴻章之子二品頂戴李經方為交割台灣全權特使。樺山資紀在5月28日率領總督府的官員及水野公使,島田外務書記官,乘日輪「橫濱丸」,雙方皆到達基隆港外的金瓜石海面。6月1日李經方也乘德國輪船公義號,6月2日李經方偕同盧永銘、陶大鈞、馬建忠等人,登上橫濱丸船會見樺山。原本應在台灣登陸地上簽約,但李經方恐遭台灣人民反抗所以避開來,向日方提議改在海上交割,於是就在「橫濱丸」上舉行交割儀式。

在1895年日本明治28年6月2日,大清光緒21年5月初10。滿清政府將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
郭弘斌,2005,〝台灣永遠割讓給日本〞,《偉大的台灣人 日據時期 台灣史記》,建中書報總經銷,台北,pp‧25-26。

有「台灣民主國」知道嗎?


5月23日台灣民主國發表獨立宣言宣布台灣獨立。

5月25日舉行獨立儀式25日建立台灣民主國。建元永清,定藍地黃虎為國旗,以銀質鑄刻「民主國之寶印」為國璽,並刻「台灣民主國總統之印」,公推台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劉永福為民主大將軍,丘逢甲任團練使。

5月26日(舊曆五月初二日)丘逢甲率領仕紳,由艋舺營盤出發,以鼓樂送往新總統府,行兩跪六叩頭禮,呈奉印信及國旗,唐景崧親自接受。於是照會各國領事,通電各省,派員赴北京報告,並規定在台的文武官員以同月27日為限,自行選擇去留,留者倍薪。

5月29日日軍登陸台灣。
6月6日日本軍佔領基隆。
6月6日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逃亡廈門。(總共在位13日)
6月7日日軍未遇扺抗即進入台北。
6月17日台灣總督在台北舉行始政儀式。
10月19日 台灣民主國大將軍劉永福逃至廈門。
郭弘斌,2005,〝台灣民主國 The Republic of Formosa〞,《偉大的台灣人日據時期 台灣史記》,建中書報總經銷,台北‧pp28-29。

中國黨逃的逃、離的離,財富先打點,家眷再安置,一溜了事。

唐景崧看了基隆失守局勢不好,與軍務大臣的李秉瑞(前清禮部主事)、內務大臣俞明震(前清刑部主事)等商議。對防衛軍的不堪一擊,兵敗如山倒的事實加以研判,其結論是,這些軍隊全是傭兵,全無家眷在台灣,不知為何而戰,不知為誰而戰,以致不戰而潰。況且所有大官家眷皆在彼岸。

又台灣第一富豪林維源(板橋林本源家)被推為民主國的國會議長林維源,獨立慶典的第二天就潛逃至廈門。

其實唐景崧得知滿清政府在2,000公里外的北方打敗仗而將台灣要割讓時,即將公款40萬兩匯往上海,又匯銀訂購大批軍火,但這些銀兩都是為逃亡準備。況且家中大小全已移居中國,既然生命、財產業已安排心無牽掛,是夜三人以將公款席捲一空潛行至滬尾,藏匿于德商忌利士海運公司。遂在6月4日,趁著黑夜,不顧一切的搭上德輪亞沙號(Arthur),在德國軍艦I1tis號的護衛下,逃回廈門(參閱James W.Davison, The Island of Formosa P300)。如此總統守國僅十四天。

總統如此臨敵不戰而逃,高唱對日抗戰的士紳、文武官員、大商人、大租戶等各級首領人物即前清統治階級唐山人,毫無例外地全部都爭先恐後的逃回中國。台灣民主國副總統兼義勇統領前清進士丘逢甲,得知唐景崧逃走,不敢繼承總統出缺時副總統應有捍衛台灣的職責,進一步也立即逃離台北,先回到故鄉彰化縣銅鑼園。他突然忘了自己是什麼人,暗自西渡廣東時云:「…此地(台灣)非我葬身之地也,須變計早去,父母在世,應求自己平安…」(參閱丘逢甲「嶺雲海日樓詩抄」1937年)。據傳此時這位守國僅29天的副總統,乃捲帶公款10萬元倉徨的逃離台灣回到廣東嘉應州,離台前留下名詩一首: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
郭弘斌,2005,〝無台灣意識的唐山人逃亡〞,《偉大的台灣人 日據時期 台灣史記》,建中書報總經銷,台北,pp.33-34。
 
而實際上台灣民主國又如此不堪一擊的原因,是台灣民主國雖然是以獨立自主為宗旨,但是其所代表的思想意識,與台灣本地人大眾無法一致,又其中心人物全都是前清文武官員為民間所稱的唐山人及一部份依附在清政權下的台灣士紳。依據清國的台灣統治方法,所有官員皆由唐山派來也就是非大陸籍不可,甚至所有的士兵也只有從唐山來的。此點是清國對台灣人的歧視及以次等國民的俱體表現。又這些唐山人所有的家眷不可攜來台灣,三年一任任滿調回唐山,也因此唐山人與台灣人造成統治階級與被統治者的不合。來台灣短期居住的清國大小官員在台期間無不以能撈多少算多少的心態,換句話說這些人是站在支那人的立場。如此亦可解釋為何在澳底三營清軍不戰而潰,又可依此推知為何前清之廣勇及湘勇入台北城就行搶。就是說,台灣民主國之根基沒有建立在台灣本土開拓者子孫,即台灣本地人的基礎之上。
 郭弘斌,2005,〝繁榮的台北 滿清唯一的順差貿易港〞,《偉大的台灣人 日據時期 台灣史記》,建中書報總經銷,台北,pp.42-43。

逃離台灣的中國黨,還欺騙想護台的義民軍,要捍衛國土。

義民軍是一支人民自行組織的抗日隊伍,武器及糧食均自行籌集,旗幟軍裝並無要求,服裝以常服,以家鄉為作戰地,一般無法遠離家鄉,集合方式以敲鑼打鼓通知,戰畢即可返家。武器以劍戟、竹矛等為主,少有近代的火鎗,為保鄉衛國戰鬥意志高強,在過去因常常遭受外來統治者的欺壓、對抗先住民、又有反清復明的民族鬥爭傳統,戰力、戰技尤其是戰鬥意志凌駕正規軍之上,不分男女老幼常以全民戰爭的方式向入侵者正面作戰。又義民軍人員補充相當快速,加上對地理的熟悉,行動敏捷,利用地形天險成為日軍的最大最困難對付的對手。

清日馬關和約簽約後,台灣就成為中國的拋棄物,日本的戰利品,於是台灣陷入日本的殖民統治。佔領台灣的日軍又極其兇狠,到處焚毀村莊,肆意殺戮無辜的台灣人。但站在統治領導階層的士紳及知識份子,卻又無保鄉衛民的舉動,面對日軍的入侵,而大都以逃亡中國只求自保,絕大部份都忘了應盡的責任及義務。然而人數眾多的台灣人大眾雖然手無寸鐵,但是為保護自已的家園,台灣青年子弟即痛心疾首的紛紛加入義民軍,並自行設法在不同地方、不同族群以各種方式對日進行抗戰。同時也認清了過去的領導層士紳及知識份子是不可靠的。只有靠自己抗日,台灣義民軍抗日意識愈趨熾烈,也從來沒有一位因武力的懸殊而不去抗日。眾多人將寶貴的生命奉獻給這塊成長的土地,進行與敵人的長期抗戰,日人驚異不已,對這塊土地的人民以不可辱的「台灣民族」來記述。
郭弘斌,2005,〝台灣民族對日抗戰〞,《偉大的台灣人 日據時期 台灣史記》,建中書報總經銷,台北,pp.47-48。

談到1895客家民族英雄的故事,就知道電影要表達的是什麼?

客家軍不斷受到唐景崧、劉永福、丘逢甲的欺騙,放出假信息說:「不久會有援兵來解救台灣」,但是…


此時台灣的客家人在沒有滿清政府刻意的分化下,是以台灣人的立場來對抗日軍的侵略。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新竹、苗栗、頭份一帶有三位客家的台灣民族英雄領導鄉民保家衛台。

姜紹祖 新竹北埔人,號纘堂,原籍廣東陸豐,時年20歲,是開發北埔墾首姜秀鑾之孫,客家人,家巨富,日軍侵台,以一己之力散家財募勇500名,訓練民軍於南嵌抗日。屢與各地義民軍首領如徐驤、吳湯興等會師。征戰於中壢、安平鎮、大湖口、枋寮等處。

吳湯興  號紹文,苗栗銅鑼灣人,清秀才,能文善武,在滿清據台時期被封為「台民統領」,日軍佔澎湖時寫下一首詩:「聞道神龍片甲殘,海天北望淚潸潸;書生殺敵渾無事,願與倭兒戰一番!」他率領新竹、苗栗義民軍數萬,捍衛家鄉,進而轉戰全台,在強大日軍火力下,奮戰不懈。戰至彰化八卦山時中彈身亡。台灣詩人林幼春有詩一首以哀悼這位「台民統領」:「三戶英雄竟若何,吳公近事感人多。草間持梃長酣戰,夜裏量沙獨浩歌;看月有年皆帶甲,迴瀾無力且憑河。纍纍未葬磺溪路,策蹇荒山未忍過。」

徐驤  字雲賢,號昂,新竹頭份街東興庄人,到頭份任教,為人性剛氣壯,得人望,年18舉秀才,文武兼備,居身清廉,1895年時年38,統領頭份子弟義民軍,獨當一面,勇敢無比,自新竹、苗栗、彰化、台南,沿途數十戰,勇冠三軍。轉戰各地徐驤大聲疾呼:「我們台灣孤懸於海上,清國朝廷不在乎台灣的有無,台灣是被遺棄的土地。守護台灣的只有我們台民,我們願意將我們的鮮血為台灣而流盡,我們願意將我們的頭顱為台灣而粉碎」。有人問以眷屬者,浩然答以「有天道,台灣不亡,吾眷可保,台灣亡,河山不保,遑問家手。」

6月13日日軍阪井支隊斥候騎兵駐三角湧,為當地居民所殺。

6月17日吳湯興引苗栗生員邱國霖等700人在大湖口接戰日軍,日軍戰死數十人。6月19日此時鎮守新竹的前清總兵提督吳光亮、前清新楚軍統領李維義,一如其他唐山人率2000人從南門退走,副將楊載雲(楚人)等也如同澳底的清軍,一聽到日軍來立即潰散毫無鬥志。紳民得知這群無心保鄉衛國之人全部配船內渡,知縣王國瑞與首提都茂林也一起逃往中國,新竹城又如台北,在前清軍的無保台意識下,空城拱手讓給敵人。
郭弘斌,2005,〝日軍遇上了勇敢的台灣義民軍〞,《偉大的台灣人 日據時期 台灣史記》,建中書報總經銷,台北,pp.52-54。

(未完待續,撰於2008/12/20)

延伸閱讀:
歐巴馬別怕 中共只是紙老虎
人民幣將陷入長期貶值
Pentagon wary of PRC-Taiwan ties
Hsutung's BLOG
楊緒東專欄
 


分享:Facebook! Plurk! LINE send!  
  
最後更新 ( 2009-01-14 )
 
< 前一個   下一個 >
© 2024 財團法人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台灣人拜台灣神 不做無根之民
Joomla!是基於GNU/GPL授權的自由軟體. 中文版本由TaiwanJoomla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