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啟迷聖言 第四輯
天真法語 -
作者 楊緒東醫師   
2013-09-11

彰化八卦山天真堂時期(公元1979年~1981年)
此為楊緒東醫師早期的天人交通筆錄
著作者:楊緒東醫師(光贊)

啟迷聖言第四輯掃描檔

啟迷聖言 第四輯
 
一世勸人行於口,百世化人修以書。
印贈修功樂善居,天真勸世感心舒。
 
 
無極天王母娘娘 降
 
詩:
母后淚垂嘆眾生,大劫臨頭喚不回。
天刑奇文指人心,了悟災去保家寧。
老母坐鎮無極,大千細微必見。此書或可為老母分憂。吾為之命名曰:「啟迷聖言」。眾子此後不斷精進,共赴龍華聖會。
切莫半途而廢,前功盡棄。則母心欣喜,金仙有望矣。
 
天運己未年六月三十日 降文彰化八卦山天真堂

 
南天太白金星 降
 
詩:
遙遙觀地暗室燈,十方神佛助鸞篇。
善發造功此一回,珠光明耀化大千。
吾宣玉詔:
欽奉
 
中皇大天尊 玄靈高上帝 詔曰:
 
朕居中天金關,無時不以蒼生為念。各方奏褶皆言惡多善少,塵世黑氣騰騰,恐有災厄。故天降桃筆飛文教化群倫,奈何效果不佳。仙佛慈言如東風爾。故下此寶筏,直指人迷,直降天罰。以事實明證也。
此後不再縱容邪說魔橫。日後刊書發行、助印、宣讀,獲功無窮也。
 
天運己未年六月三十日 降文彰化八卦山天真堂
 
 
本堂文衡聖王 登台
 
詩:
宇宙循環運無窮,幾人脫出五行中。
速依大道尋門入,莫向迷途問路通。
   
世人的觀念中,一想到「修道」這個名詞,自然腦海裡頭就浮現古代裝扮的道士形象,過的是練氣、煉丹的生活,平時仙風道骨,或採菊終南山下,或雲遊名山幽谿,可謂閒雲野鶴,萬般瀟灑、消遙,非凡人所能企及,此乃章回小說、詩人所美化的意境,但是造成百姓諸人誤以為「修道」是屬於某些特定人士的專利生活,是離避世俗的,誤以為「道」是一個崇高的目標,是不可捉摸的,不可企及的,是與我等凡人不相干的,誤以為只有像這樣「修道」才是將來成仙成佛的唯一途徑。其實這都是不明白「道」之真諦所致。
大如無垣之宇宙,小至一顆砂粒之存在於地球,更小至肉眼不可視及之分子、
原子、電子、微子、幽子等之運行、組成,皆有「道」之存在,天體星球環繞一個中心點運轉,所以有一定軌「道」可尋,假若脫離此軌「道」,輒引起星球撞毀,宇宙大亂。天地亦有「道」之存在,四時有序、萬物滋生,一旦氣候變異,則生物肅殺,乾旱水患接踵而來,再看原子彈、氫彈,莫不利用性質不穩定之元素,加以激盪,使之脫離軌道,進而互相撞擊,引起連鎖反應及融合反應,而產生大爆烈,發出大能量。
由此可知,「道」是維繫常態,保持均衡的引力,是無時無刻都存在的,故有「道」則存,無「道」則毀,而在「毀」後,亦必須還用「道」來保持、維繫變異以後之世界常態,所以千古以來,恆有「道」焉。也許很多人會問,「道」是什麼個樣子呢?「道」有億萬種形態存在,不可名狀,無法以言語、文字表明說盡,亦無法以有限的智慧描繪清楚,若是要強加表示,只可約略說是某種規律的現象,而且一體三面,是無法分開來看的。
有了上述這個約略的依據以後(此依據-規律、正理、現象,仍然是人為加上的假定,非其本體),分析天下萬事萬物,必然呈現出某「現象」,也包含某「正理」,同時有某「規律」可尋,佛教說因果關係,也是「道」之必然現象,一點都不差,物理、化學都可稱為「道」,以人類的群體社會來講,由骨肉細胞、人體組織、個人思想行為、家庭組成,一直到社會國家,每一個層次界面都有「現象」「正理」「規律」維持著,而且互相關連,形成一個集合,推演到了這裡;諸生已經明白,「道」在「道」中互相契合,人們亦無時無刻無不存在於「道」的領域裡頭。
諸生必然會生疑問,人們既然時時刻刻都在「道」的領域裡頭生活,為什麼還要「修道」呢?上蒼賦予人類自主的思想與自由的肢體行動,正如一顆運行的行星,而家庭乃至社會國家,則如同太陽系、銀河星團一般,個人若不依眾人遵循之倫理道德作為處世準繩,猶如行星脫離軌「道」,後果不可預測,惡運無法避免,所以自己之「道」若不穩固,則此時雖在現狀之「道」中,但下一步或許就已脫出「道」外矣,而社會、家庭是一個包含現象、正理、規律的時代巨輪,你若不能跟著它轉動,不是受排拒,就是被壓扁,古人所言,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誠可信也,諸生處於現代工商發達、文明進步、人際關係頻繁、環境複雜的社會,要如何才能夠安身立命,則非勤於修「道」不可。
再說修道,要如何個修法呢?古人說:身者心之器也,所有的行為意識,都是心的作用,心即是源頭,因此一般談「修道」,都是講「明心見性」的道理,至於如何才能明心見性,那就說得含糊籠統、無邊無際,令人不知所從,或有言及行為指標作為規範者,亦常限於-件一案,無法窺及全貌,故日常行為雖中規中矩,只是受道德觀念所圈制而已,非真其自性圓明之所表現,所以「明心見性」講了幾千年了,突破的人還是不多。今日吾來談現代「明心見性」的途徑,這個途徑就是在日常生活之「道」中,去發現、去探討、去悟得、去體認。
 
話說回來,「道」既有億萬種形態化身,但是人生也有涯盡,這個「道」要如何修起呢?所幸吾已假定它是某種規律,而且前面說過,「道」在「道」中相契合、相互為體,所以規律、正理、現象是有部份共同性的,可以作為模式比擬,互相證量的參考,因此諸生可以由一件事物的表面去追溯、印證其內涵之正理,進而悟得人性、物理之曲突,有了此悟覺,再推而去參悟更廣泛之萬物造化,則「道」 之全貌已了然浮現,這個時候,任何事物一入你的眼中,其來龍去脈、造因變化都已明白,則無所疑、無所懼、無所憤、無所悲喜,癥結關頭一目了然,經你輕點,即透即解,何來生出無明?豈不神明、氣清、自性圓光乎!孔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亦是如此,故今日吾之談「道」修持,只是將其描繪明顯而已,非有所創作也。
西諺云:當你面對陽光時,陰影就落在你的後面;任何事物,只要你明白它的演化,也就無所隱藏,故「真知灼見」可生清淨心,可滅無明,可破外相,而固內涵,金剛經云:「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就是這個道理。一件事物,你不但見到其外相,也透視其中之規律,則不被外相所迷惑,心也如如不動,性也圓光灼灼,舉止也洋洋從容,不也「自性如來」顯現嗎?所以現代之修道修心,在求悟事物之真知,有真知則「理」明「道」現,雖隨緣而不變心性,可不變隨緣,而不同流合污,所以自己閉門造車,離世幽思冥想,即如無根之浮萍,心性基礎不夠堅實,無法承受現代邪靡非常的紅塵考驗。
上述道理,只是悟「道」、「明心見性」之途徑指標而已,如何走法,那就端賴諸生自己去體會吧!總之,自悟才是自渡,不然雖有入聖寶筏凡眼亦是不識。至於諸生將來達到這個境界時,如何更進一步來行「大道」,如何再進層樓而化證佛性,此時此地言之,徒然引諸生好高騖遠罷了。
 
詩:
大道無形久已開,人間住客少人來。
求道莫困文字障,日常生活有道場。
 
八卦山孚佑帝君 降
修道,就是要明白天下事物其內涵之正理,得以不被其外相所迷惑,故能如如不動自己之心志,遂行中庸正確之理念。達到不偏不倚之行徑。諸生身在紅塵,要修道以明心見性,則家庭之倫常是基本的一環,也是修心養性的道場。
人自呱呱落地,一直到老死為止,與家庭有不可分之密切關係,人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以家庭為棲息之所,為親情溫馨之源、為避風港、為轉進基地。國家者,實質上乃是家庭之「集合」體也。因此修心養性,先由齊家做起。
戶長夫婦是家庭的中心點,亦譬如船之掌舵者,關係著此家庭之禍福安危,若此中心穩固,縱然有何困厄,亦可安然渡過,不致於生出多大禍事風波,如果此中心不穩定,則任何芝蔴小事亦能靜海興風,引起無邊禍端。本月報紙刊登一個新聞,竹東有一專門為人辦宴席的廚師,因為其八、九個月大的幼齡兒子哭啼不停,太太又賭氣不哄騙,激怒之下,將其兒子投入鐵鍋滾燙的熱水中煑,小孩雖然已被送醫急救脫險,但是體無完膚,留下終生的記號,豈能不永遠怨恨父親之懞懂乎!此為人父親者,事後雖然悔悟前愆,但亦難免被法律判刑定罪之惡運,因之一時之無明怨氣,而偏離正理,即造成家庭大不幸,一輩子遺恨。
修心養性,由最親近最密切的家人煉起,乃是以不設防的真情、人倫來考驗,此考驗最直接、最實在、最迅速,諸生平時在家庭中的表現,可以發現自己的得失,正如試金石一般,可以印證自己的修為到什麼程度,諸生謹記,多明事理,凡事平靜不遷怒。有不如意的事,入己而止,則禍端自清,所以求神問卜,福不一定來,修道以明心見性,禍自然免,也就是這個道理。
 
本堂觀世音菩薩 登台
 
吾乃清水岩觀世音菩薩,今來兼任本堂神職,與諸生及眾善信結此善緣,係早經安排,順天氣數也。
觀及各地鸞堂,闡揚大道真理,直指人心者,唯我「天真堂」堪稱至正至中,毫不曲折,故諸生入本鸞堂,只要認真參研諸恩主所降聖訓,親自證量這些道理,可免去迂迥摸索而便捷精進可期。啟迷聖言一書,專門破除眾生心中之迷障,得歸悟正理、正信,必然心中「大道」之全貌漸明,終至明心見性,為世之達人也。
今晚臨堂蒞任,見諸生個個虔誠至敬,吾甚喜悅,僅以兩則小問題與諸生悟覺。
 
問:前次恩主談過,求神問卜,福不一定來,修心養性,禍自然免,那麼修心養
性可免禍,但是福會不會來呢?
 
答:平安就是福,故修心養性可得福氣,一首古詩為證:
父慈子孝家和散,弟忍兄寬順氣湯。
妯娌和睦消毒飲,精神平靜化氣方。
 
問:修心養性,是否就應摒棄財利?
 
答:孔子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故正當之商業交易及應得之酬勞,可謂服
務社會之一種方式和結果,故求財無過,問題是你如何來運用這些財富,有人為
富不仁,有人熱心公益事業,差別甚大,孔子又曰:「小人以身發財,君子以財
發身」。
今日淺言至此。
 
本堂玄天上帝 登台
 
前諸恩主聖訓,都在談「明心見性」的途徑,就是去主觀之「我執」,明大道、知事理,如果多悟得一分,無明就減一分,所以諸生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莫要氣餒,也不必求神問卜,正好由此檢討自己、探討事理、修心覺悟,這樣才有所進步,俗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煩惱是菩提子」,勉之。
社會上有少數具有神通的人,諸生或許心生羨慕,但是吾勸告眾人莫執求此術,因神通是-種感應現象,常人得之反成道障,因執此術而喜而用,對於大道真理之悟覺反而離棄,終於停留在神通的階段,但是紅塵緣盡,神通也就沒有了,而且平日神通自滿,不求自性,凡事有偏有倚、還是無明叢生,不能超然出苦。
曾生金川,吾考問你,金剛經曰;「諸相非相」,那麼是否表示紅塵的世事,都沒有意義和價值乎?
 
曾生答:人在紅塵中,且諸相都是大道運轉之因緣變化來的,都是實際存在於目
前的,以此時此刻來講,都是含有意義和價值的。
譬如因緣聚合而成為一支蠟燭,我們買回這根蠟燭後,可以照明,可由此得到方便,這就是具有意義和價值,諸相非相,就是要我們不可執其外相而生無明。
 
恩主言:答得很好,今日降文至此為止。
 
本堂文衡聖王 登台
 
人人本具佛性,只是迷於諸相,無法完全明心見性,猶如金剛鑽石,本是玲瓏剔透,無所阻礙,但是被外層礦石包裹,終不能見全貌,故須水磨琢雕,去蕪存菁,而現全體,其於暗中也寂寂然,一有絲毫微光,則光芒遍照,故修道亦須自我琢磨,自我悟覺,明「道」理,自然去無明存真性。諸生既已明白此道理,還須積極堅強的自我磨練,愈是遭到挫折不如意之事,愈是悟覺的大好機會,所以勸諸生莫以為世事多艱難而逃避,只要你面對它,動手去處理,必能化繁為簡,得到結果,如果求神問卜,聽天由命,只是如同「止痛丹」而已,還是無所得,切記!
 
本堂文衡聖王 登台
 
諸生或許都有過這種經驗,就是手指頭受了輕微的刀傷後,如果你神經緊張,則疼痛的感覺更強烈,甚至還有家庭主婦為此懼怕而暈倒的,反過來說,如果你不在意,經抹藥包紮後,仍照常工作,說不定工作中把疼痛都忘了。
人生也是相同,如果你凡事執著,放不下、捨不得,常拿一些虛幻的想法,來煎熬自己,必也精神紛亂、戚戚不樂,等於地獄受苦,所以客觀地分析道理,不執我相,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憂不懼,無忮無求,如如不動。
 
八卦山文衡聖王 降
 
世人但知以短短生涯勞心勞力、求財求利,終老之時不免黃土一堆,兩手空空。正如有一財主,擁有家產億萬,親戚朋友、兒女、孫子效勞在側,儼然是一幅人丁旺盛之慨,可是吃睡難過、精神不振,苦惱異常;別人只知其富,何能了解其苦。
大凡富者,必善積財。對於金錢之往來、幣值之漲跌,十分敏勞。有錢往往被所御,生出無限煩惱,商場交易講的是風險,或偶而被人倒帳,自是難免長噓短嘆,若是官司上身,又是一番張羅。親朋子弟,虎視眈眈,莫不為財。有錢必有酒肉之交,餐餐佳品,油腥滿桌,久食豈能入口?送往迎來,滿面笑容,笑僵面部皮肉!
世局萬變,黃金所值起伏不定,逃之國外,又不捨國內。「綠卡」引人,竟叫黃魂出醜。外國寓公,不過三等國民,大劫臨頭,人算不如天算。
偈曰:
何不富足財佈施,中土過劫大同年。
守富莫如散財時,憂心如焚中外連。
勸學顏子簞食飲,陋巷聖人堪其憂。
不改其樂守其道,功名富貴浮雲飄。
 
本堂福德正神 代筆
 
楊筆問:請示恩師,有許多人常嘆「時運不際,無財無勢,教人看不起。怎麼善
人不得好報,惡人反而富貴呢」?有關此事,有勞恩師開示。
 
聖王言:無財無勢,兩袖清風,才是自由人。不得在世之財,篤定心頭,多行善
舉,必有遠久之富。近報老運,遠報子孫,以及來世福氣,豈可暫時困頓而自艾
自怨。
近幾年來,福份大的人很多,為富不仁的更多。所助印善書人士。鮮有出自富豪。此間中人,吝於行善,而靡費酒色,福報越大,惡行越多。財利所獲,反成為罪惡淵源,是福是禍,大患臨頭,自有作裁。
以後數年,善惡分明。惡人雖多,不過上蒼一算,善人雖苦,忍受是福。
吾曰:
怨天尤人難還債-忍下來。
道消邪長物質慾-天有眼。
安貧樂善天公判-知足富。
外緣亂志親聖賢-定心頭。
 
楊筆問:請示恩師,古代有「唾面自乾」之說,今人有「輭土深掘」之譏。有煩
開示?
 
聖王言:此出自唐代武則天時代,有-位宰相姓婁名師德,待人度量很大。他有
個弟弟將就任代州刺史,臨行之時向兄長辭別,師德對他說:「我倆都受國家之
恩寵,顯耀太過,易招受別人妒忌,你如何避免它呢?」
他弟弟便說:「往後即使有人在我臉上吐痰,我會忍耐,默默的揩乾就是了」。
師德:「唾你的臉,就是對你生氣。如果當場揩去的話,便表示你有不服,他就更加恨你了。所以不必急於揩拭,讓它自己乾好了,而且還要笑容承受才對呀」!
此即「唾面自乾」的故事了。
為人作事,不偏剛,不偏柔,須權衡當時的立場。私人恩怨不妨寬容,公務之事,大道所在則必須堅持原則,不畏惡勢,自然不會有「輭土深掘」之譏。
 
楊筆問:請示恩師,肉身是「臭皮囊」,有「香皮囊」乎?
 
聖王言:以心御質,不為肉體之制,可為「香皮囊」。以質使心,令慾望攻身,
此「皮囊」不但是「臭」,而且還是「毒」。
故事一則以為警世,命楊生筆錄於左。(出自四十二品因果錄)
昔日周末之時,有一位得道神仙,姓莊名周字文休。自幼學道拜師,其師姓李字伯陽,又號曰老子。有一日是四月初八日,乃是釋迦佛祖壽誕之辰,天堂開門,地獄門亦開。莊子此日家中清閒無事出去遊賞。玩山水看風景,信步而遊,見一位天神手持香花來拜前生身屍。
莊子問曰:「賢友,這個身屍與你何恩何德?你肯手持香花前來拜謝他」。
天神答曰:「他前生代吾行十善好事」。
莊子就問曰:「何為十善好事?說來與我聽」。
天神答曰:「前身拜天地、尊神明、敬祖宗、孝順父母、和睦鄉里、尊敬六親、憐孤恤寡、發慈悲喜捨、布施持齋修行、故天地憐我苦功,令吾上天堂逍遙快樂。因此今日要持香花拜謝他」。
 
天神作愒曰:
這是我前身,我有天眼開。
寶衣隨念來,玉食自然排。
謝他多勸告,助我一快齋。
持花再來拜,塵世莫作呆。
 
莊子拜別天神,再行數步,又看見有個餓鬼,手提鞭,猛打死屍!
莊子問曰:「賢友,這個身屍與你何冤何仇?自古怨生莫怨死,你今打他何事」?
餓鬼答曰:「這個屍就是我前身」。
莊子問曰:「既然是你前身,因為何事打他」?
餓鬼答曰:「我前生行十惡之事」。
莊子問曰:「何為十惡之事?說來與我聽」。
餓鬼即答曰:「呼天罵地、不尊神明、不敬祖宗、不孝父母、不和鄉里、不敬六親、殺生害命、欺神滅像、謗佛謗法、譭謗聖賢,因此墮落地獄受苦。我今日特來提鞭打他」。
 
餓鬼作偈曰:
只因臭皮囊,巴巴結結亡。
生前貪快樂,不肯暫迥光。
白業從須少,黃泉歲月長。
必須提鞭打,此恨氣昂昂。
 
莊子作偈嘆曰:
路上遇著兩般屍,善者天堅惡陰司。
善人禮拜昇天去,惡鬼還打舊日屍。
眾修觀此故事,應知三業果報如是。
何不醒悟!
 
八卦山文衡聖王 降
 
談:「道理」
 
道是成一體的,理則可以被分為千千萬萬條,故講「理」須合乎其「道」,才稱之「為「道理」。
以自然原則而論「道」,則是無聲無臭,不可須臾離也。「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說明人類的本性,是大公無私、不偏不倚、犧牲佈施的,而能依照本性去做事的品德叫做「正道」。修道的過程,必須經過先覺的指導與教化,故孔子又說「修道之謂教」。
人是感情的動物,紅塵修行,不免喜怒哀樂,情緒的發洩是修道中的考驗。而只要時時能合乎中節,便可以算是大道中人了。孔子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所以說一個人,處處以中間,觀察兩邊,感情之事,合乎中庸,還會有什麼看不清楚的。世界上善、惡、對、錯,只有相對,沒有絕對,應客觀、理智,不受情緒左右判斷的正確率,才是中和之人,始可達天下之大道。
偈曰:
道統一貫中庸行,人心多變正反偏。
言不由衷條理辯,有理無理道合全。
 
本堂福德正神 降
 
楊生,今宵不再需要老衲代筆了,靈與神通,竅竅皆與電磁波,自個把筆好了,心情放輕鬆,自然神人協同,飛書就文,可矣!
 
楊言:多謝福神恩師指導,學生十分感激。那麼學生便不客氣,再繼續請示聖王
恩師了。
 
楊問:六十八年十一月十四日的聯合報上有刊登蔣總統的專文,學生心有所感,
而恰好此文中與恩師所言有契合之處,故摘錄一段如下:
「今天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邪正黑白,各執一詞,大家隨時隨地,都能接觸到各式各樣雄辯式的說法,如果自己心裏沒有主宰,會覺得正面、反面、側面,一樣都言之成理,都足以譁眾取寵。如果大家再以喜新厭舊的下意識去迎接標奇立異的邪說異端,就很容易像「台獨」分子一樣,迷失自己-迷失自己的良知理性、迷失自己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請示恩師再明說「正理」「邪理」的分野在何處?
 
聖王言:以道為出發點,合乎中庸思想而講出來的理由即是「正理」。
以偏、倚、私、詐,而言之有物的講詞,乃是「邪理」。正、邪本來就難以分別,
但觀「發心」罷了。
偈曰:
雄辯是銀沉默金。個人自由物慾蔽。
傳統文明光如玉。中和達道萬年律。
 
八卦山孚佑帝君 降
 
宋朝時代,東坡先生田野散步,優然自在,不時還哼著曲調,不久遇見一個七十歲的老嫗,見東坡怡然自樂,很是神往,便對東坡嗟嘆的說:「內翰裏昔日的繁華盛事,祗不過是一場春夢罷了!」
人生無常,福禍難測,順境之時,得心率意,逆敗之時,厄運連連,親朋死忠,轉瞬間煙消雲散,一切都化為烏有,所以得意與失敗是交替循環,唯有能夠腳踏實地、穩紮穩打的人,才能造就真正的事業。
「投機」與「幻想」是要不得的,僥倖的成功,也會悲慘的失敗,眾修試觀,近年來的公司、工廠起起落落,幾家歡樂幾家愁,房地產的投機生意,不是也有從暴發富成為赤貧之徒,這不是「夢」是什麼?
犧牲奉獻於社會慈善事業是不會失敗的;它能飽滿心靈上的飢渴,充足現實生活的缺憾,並且也是最安全可靠投資工作,因為絕對沒有勾心鬥角競爭者。
偈曰:
人生幾何攻心鬥,大限無常夢魂空。
聖人明訓世間覺,老來夢醒黃土蟲。
 
八卦山岳元帥 降
 
「漢書」記載:漢朝時貴州省的西邊,有縣叫桐梓的地方。是夜郎國國都的所在,地方很小而產物不多,連牲畜也很少,比起當時的漢朝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相傳夜郎國的國王,是由在遯水旁邊的洗衣婦養大的,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女子於遯水洗衣服的時候,忽然看見水面飄來三節大竹子,並且聽到竹子裏頭有小孩子的哭聲,於是趕緊撈起竹子剖開來,果然裏面有白胖小孩在焉,便歡天喜地抱回家撫養,長大之後智勇雙全、文武全材,終於做了國王。
夜郎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彈丸小國,連漢朝的一縣都比它還大,漢朝為了招撫夜郎,就遣派使臣去訪問,不料夜郎王見識淺薄,以為漢臣來訪必是不過爾爾,便很驕傲自大的對來使問:「漢朝與我國那個大?」以致當場令漢使啼笑皆非,無言以對。
現在社會上,淺薄的人很多,往往自視很高,妄自尊大。如處井中之蛙,不知海闊天空,甚至於明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還是執我為尊。能耐有限、虛榮無邊,為了門面,不惜孤注一擲,這種人即是「夜郎自大」「井蛙觀天」「不自量力」了。
偈曰:
彈丸小國奮圖強。 謙虛遠視乃真容。
國大非道似浮舟。 偏狹民性輸夜郎。
 
本堂華陀仙翁 降
 
「我」是何人?是慾念的化身?還是情感的奴隸?如果都不是!那麼我便不是是我,是他,是別人,是天下,是宇宙了。
從自己的私我,可以推己及人,知道別人亦有個我,有了我,就有「執我」的痛苦、煩惱、喜樂,聖人只知道有別人,處處為他人著想,把自我擴大來,分散出去,在別人的身上,找到「真我」,所以聖人是坦蕩蕩、無憂無慮,因為我已經放射出去了,執我也不存在,那麼跟著「我」而來的「喜、怒、哀、樂」自然無從附焉。
人類常久以來受到慾望的蒙蔽,以致於變得自私、頑固而貪得無厭,「我」成為生活上不可分離的攻擊利器,這些人在聖人的眼中是何等的無知,許多人為了擴充自我,便侵佔別人的「自我」,例如有人賺大錢,發財了,那麼這麼財是那裏來的?是憑空變化來的!不!自然不是如此!是由別人的口袋借來的,賺錢的方法不同,即是借別人的錢各有巧妙而已,這一世你運氣好賺了錢,能保證下輩子,或者是子孫守得住、賺得牢乎!如此說明可以知道,「錢」是不牢靠的,借來借去,大限一到,猶是一場春夢。享受到什麼?得到什麼?跟著臭皮囊勞心勞力混過一生罷了。
有人問:如何才是賺錢之道?很簡單,就是多行佈施,早早還借債,萬世業,把有形之質變成無形度人之功,才是替下輩子開財路,替子孫打前鋒也。
 
濟公禪師 降
 
談:「自性」
效學天地通八方。上蒼有命鑑人性。
十界自在宇宙清。法身佛陀見天然。
 
什麼是自性?乃自自然然、不矯作之天地本性。
什麼是天地之本性?即是大公無私、至大至公、通達十法界,毫無罣礙之圓滿心境。
說得複雜,反而落入文字障,吾再簡明說之:所謂自性,就是天人合-,無「我相」「人相」「壽者相」「眾生相」等四相的佈施心也,其心理狀態領悟到宇宙運行的定律,以致於產生犧牲、奉獻以及服務的愛心,由愛「己」之心,廣而愛「人」之心,合在天地之中,與天地同心,與大道同源,所以說發揮「自性」的原動力在那裏呢?──服務的人生觀也。
什麼是天地的本性:天依四時順變,地順四季生長萬物,太陽按時普照,不分貧富賤貴,下雨則同沾甘露,大地隨著春夏秋冬長養萬物,不會因人為變志,總是該來的便來,該去的就去,眾生不知有天有地,遮天佔地、拼炒房地產,又製造空氣污染,自以為「文明」。大地無私,豈有人為私產!上蒼有眼,豈是科學能勝!現在已經到了天黑地亂之時,天鑑地察、因果報應,待時爾。眾修,欲破除天地污蔽,發揮「自性」,與天地同源,必先「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有如暗室明燈,千古長夜,因而儼然光明也。
許多人修道多年,靜定參禪,微有靈動,便沾沾自喜,到處宣擾,修道便是修心;修心莫如身體力行,家庭即是道場,五倫試煉,人情磨志,不動其心才是,若是單味冀求靈動,易入「絕境」,後悔莫及!
又有偽道之徒,到處宣講,逞口舌之能,不修不動之心,而行背道之徑,拿著神佛四處招搖,知法犯法,真是罪不容於天,眾修遇有此種人士,靜觀其修為,分辨正邪之言,可不受其迷惑也!廟堂再大,不如心大,身為心之器,修道場所,不在於何處,只位於人人之心中也,神佛再靈,鬥不過人心正理,所以修行,不在於皈依,不在於道場,不在於持齋,不在於參禪,不在於誦經,不在於禮拜,不在於燒香,所謂「皈依」、「道場」、「持齋」、「參禪」、「誦經」、「禮拜」、「燒香」……等等千萬法門,只要求「放其心」罷了!當頭棒喝,悟道了!悟的是什麼道?乃天地之道、人性之源。
若是知「道」了,不以身作則,捨命佈施,知行合一,則悟道不成道,道空了,人緣卻未了,天地之恩未報,想一走了之?天下那有如此便宜之事!
故老衲曰:
修道非羞道,修心不羞心。
自然求放心,心外不是心。 哈哈!吾回。
 
本堂福德正神 降
 
談:「五倫真意」
紅塵修行,修的是五倫,什麼是五倫呢?五倫便是人與人的相處之道包括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
 
一、君臣之道何在?於民主自由的國度裏,君就是政府,臣即是公務員,政府與公務員都是為百姓求利求福而設立,公務員是政令的執行人,對於政府以及百姓應當一切秉公處理,清廉自持,那麼君臣所行於民,謀福利於百姓的才叫做義。若是為政不仁,公務員擅作威福,騙上欺下,對於上司諂媚逢迎,這便是道理不清、是非不明,即是不義,政府當加以懲罪,反過來說,如果政令不當,行政偏差,為公務員亦應當加以諫阻,有時候,雙方利害禍福,一時又難於分明之時,不妨酌量依從,然於利害關係,顯而易見之時,則「道合則留,不合則去」,故為政之道在於管民、養民、教民、衛民、愛民,為公僕之道則是,忠於人謀,守正不阿,畏四知之訓,如此一來才是君臣有義的大道理了。
 
二、是父子之道,父慈子孝,千古不變,父對於子,雖有教養之責,總是和顏教化才是,如此一來為人子對於父親便會樂於親近,而為子者,不可失於放肆,應體恤父情,以父志為志,或有異議之時,互相討論,通融權變,不可因責善而賊恩,以致父子不和,分道揚鏢,孝與慈不離親情,所以說父子有親的道理,在於父子之間的親情流露與思想上的交流也。
 
三、是夫婦,夫和為貴,妻柔為歸,一柔一和家道乃成。世上夫妻不和,離婚棄家的原因,其最大的差錯在於二端,一端是親熱過度。始則愛情至上,甜蜜如膠,狎褻無忌,久而久之,樂極生悲,暗起勃谿,現實生活有甚於風花雪月,真是好景不常!第二端,則是男人好色,女子浪漫,於不拘形跡的社會交際之中,生出種種誤會,因此夫婦相敬如賓之敬,還不足圓滿,所以加一「別」字,則是夫婦有別,「別」的意思,便是男有拒絕邪淫之行,女有持家貞潔之守。男有安家和氣之責,女有柔順理家之任。
 
四、是兄弟,「兄友弟恭」,人人知道,父子有尊卑之隔,兩兄弟則是平等,於年齡上有大小而已,利害相關,往往互相衝突,一旦有事,為父母者,亦難加以公判,若是加上「序」字,長幼有序,一切的種種問題,按次序去做,自然不起衝突。每事兄讓於弟,弟讓其兄,友愛便在其中。
 
五、是朋友,以狹義來說,同道為朋,同志為友,就廣義來說,四海之內皆兄弟,皆朋友也,交際之中,若是言之有信,千金一諾,則友誼因而發生,假使朋友之間,互相不信任,行不踐言,則無信不立,成為孤鳥,無處可依。
 
總而言之,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即是五倫的大要,修行即是修心,修心則是修五倫之道,先人道而天道,悟性花開可達無上道。
 
楊筆問:請示恩師。
報上曾刊載,父母因意見不合「對簿公堂」,大打離婚官司,髫齡稚兒不懂世故,不明究竟在庭外「洒淚」大哭不已……。若論此事豈是夫不和,婦不柔,父不慈乎?
 
福神言:吾以故事兩則說明好了,自己了悟則可,以免廢話一多,聒擾人耳!
後漢光武帝之時有桓譚者常常以淫穢的鄭音,娛樂光武帝,宋弘是正直公正的官,知道這件事,立刻叫桓譚來見他,責備他不該以不好的靡靡之音奏給皇帝聽。宋弘又馬上向光武帝謝罪,說「桓譚是我推薦給君主的,本意是希望以他來輔佐王室,然而現在滿朝中的人都愛聽鄭聲,這實在是微臣罪過。」光武帝立即罷免桓譚,自認其錯,從此以後更加欽佩宋弘的人格。
在當時,光武帝有個姊姊湖陽公主死了丈夫,她私下敬慕宋弘,於是光武帝便單獨召見宋弘,對他說:「俗語說得好,一個人地位高了,就要改交另一批高貴的朋友;一個人發財了,就要將原來的黃臉婆換個新的,你覺得如何呢?」
宋弘說:「我聽說一個在貧窮時結交的朋友,是不應該忘記的;和自己共患難的老妻,無論是環境如何的變化,何等的富有,也不可以將她拋棄。」所謂「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此之謂也。
偈曰:
妻是正娶柔來依,人生無常五倫試。
貧賤夫妻百日哀,道義相懷富貴來。
 
故事第二則:
在東漢時代,有一位叫梁鴻的大學生,學問淵博,可是十分貧苦,他為人有志氣,曾經有個鄰居把飯煑好以後,勸他趁鍋底還有餘火之時趕快作飯,他卻說:「我梁鴻是不靠別人的熱,佔別人的光的。」一面說一面餘火滅盡,重新燒火煑飯。不久名氣漸漸大起來,許多有錢人來作媒了,都想要把女兒嫁給他,其中有一個姓孟的女兒,生得又黑又醜,力氣很大,卻具有女人的美德,不少人因為她的美德,向她求婚她還不嫁人。直到三十歲,父母問她的終身大事如何,她說:「除非像梁鴻這樣的人方合我的意思。」這件事被梁鴻知道了,就把她娶同來,婚後七天梁鴻始終對她不理不睬,就因她還是綾羅綢緞,一派富家打扮,她知道此事,便更換便衣粗布,勤力工作,梁鴻才很開心的說:「這才是梁鴻的好妻子囉!」從此相親相敬,丈夫耕地妻子織布,空閒之時讀書彈琴,過快活幸福的日子,當時朝廷腐敗,便作一首「五噫歌」以抒發他的憤慨,終於觸怒皇帝,派人捉拿他。故不得不隱姓埋名走他鄉,替大戶臬伯通舂米過活,每次完工回家,他的妻子預備飯食,總是恭敬的把飯盤舉得像眉毛那麼高再請他吃,臬柏通看了以後說:「這個工人能夠令妻子如此的看重他,一定非尋常之輩。」從此就請他在其住宅裏住下來。現代夫妻,若是都能像宋弘一樣,不棄糟糠,如孟女一般,恭敬夫君,則家齊邦安,何患修道不成果!
偈曰:
舉案齊眉敬夫長,為夫有義學宋弘。
夫唱婦隨道如癸,乾坤和合陰陽配。
 
濟公禪師 降
 
老僧入定,寂寂然,突然天邊火光一閃,紅日當頭罩下,嚇出-身冷汗,是幻乎?是真乎?是幻何來真汗?是真何以無礙?乃悟靜中動幻,幻中有識,神牽心馳;始生汗臭,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心法萬變,法身萬化,無際宇空,肉身何執?
吾曰:
我何在───心在。
五倫乎───煉性。
食衣住───尚儉。
得道處───眼前。
 
本堂福德正神 代筆
 
楊筆問:請示恩師,社會上「打腫臉充胖子」的人很多,虛榮作崇,浮華不實,
若是遇到如此之人如何勸解?
 
濟佛言:藉故事來說明給他聽,比較能入耳受用。孟子離婁篇有一則:有個齊國
人娶一妻一妾,這位做丈夫的每天出去就一定是飽食酒肉之後才同家去。於是他
的妻妾便問道:「和什麼人一起會餐呢?」齊人就說參與宴會的都是名流及富貴
中人;有一天,齊人的妻子告訴妾說:「每次丈夫出,皆酒足飯飽回來,一問他,
便說是和大富大貴的朋友一起吃飯,但是卻從來沒有任何顯貴的朋友來我們家,
何不暗中跟著去看看!」於是兩人約定,第二天其妻一大早便起床,遠遠的跟隨
丈夫,走遍城內城外,居然沒有一個人與其丈夫交談,終於到了東門城外的墳場,
有人正在祭拜掃墓,此齊人竟厚顏無恥的向人討祭剩的酒肉吃,吃得不夠,還左
右張望,向別處要去,原來這便是他每天吃飽酒肉的方法。
妻子回到家裡後,告訴妾說道:「丈夫是我們倚靠,且賴以為榮的人,今天所見,卻是如此地步」。兩人相對哭泣,怨罵丈夫之不是。然而此齊人不知真相已被揭穿,猶是得意洋徉,酒醉飯飽從外面回來,準備再好好對其妻妾炫耀一番呢!由此則故事看來,現代人之營求富貴名利的種種醜態,不是很多與此相類似嗎!?
偈曰:
虛名尚華成習風,應酬交際粉抹紅。
佛不金裝神不彩,見吾天體心清白。
妻妾不以妻妾觀,可明文章解喻意。
得意之時鑑德昌,天意時節合天蒼。
 
八卦山城隍尊神 降
 
談:「故事一則」
於日據時代,八卦山下,住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姓王,認識他的人都說他為人寬大,一點脾氣也沒有,而且樂善佈施,和藹可親。不過他有個綽號-阿猴仔。這是很少人知道的。
從小,這位王君便十分頑皮,到處作弄人,連一秒鐘也不能靜下來,而且長得又瘦又小動作敏捷,倒有點像猴子,所以大家便稱他為-阿猴仔。也許是小時候環境的影響,長大以後變得猜疑、偏激、自卑、易於生氣,常常因為小小事情就神經質得睡不著、煩躁不安。
結婚以後,移居他鄉,自求發展,壞脾氣收斂許多,朋友之間已不聞「阿猴仔」之名號,不久生活逐漸充裕。相對的,「社會地位」也提高不少,真是不同往昔!
有一次他趁生意之便,回家省親,故舊老友歡聚一堂,把酒言歡,就在酒酣耳熱之時,朋友吳君有意無意的衝口說了一句話:「阿猴仔!你那隻猴去那裏了!」王君聞言,怒火三千丈,這句「阿猴仔」刺傷了他的自尊心,無名火燒毀了他的理智,打將起來,好好聚會,不歡而散。
夜夢中,他來到眾猴國,這些猴在他四周又叫又吼,終於忍不住了,大喝一聲「猴仔!走開」,順便拿起放在旁邊的棍子,揮打眾猴,但是直打到筋疲力盡,猴子越鬧越有勁,到了此地步,力氣沒了,火氣也熄了,心裏想著:「吵就吵好了,反正不管你們了!」說也奇怪眾猴瞬間消失,王君醒來心中一閃,喜樂之情油然而生,新生之時刻已經來臨了!不是嗎?(細悟之)
偈日:
心猴大鬧孫悟空,悟得玄機似如來。
掌中難逃五指山,七十二變見主宰。
夢中之猴,心猴乎!心猴能制,豈非心中藏如來!
「寬厚」、「容忍」、「不動肝火」即是王老先生的座右銘。
每一個人都是佛種,只待開發心中的佛性,人人也都有猴性,但看如何驅逐頑猴,為「佛」!為「猴」!自己去覺悟好了。
 
怒氣填膺肝火旺,暴跳如雷學猴樣。
大火燒山如來藏,不識本家有佛掌。
 
楊筆問:請示恩師
社會上暴戾之氣濃厚,因小事犯大罪的很多,更可憐的是不少中年人正值英年,盛怒中風,成為半身不遂,甚至於長眠不起,不知何故?
 
城隍言:人口越多,交往越複雜,種種磨擦因而產生,現在社會上就是雞毛蒜皮
小事,也會動刀動槍,官司相見,甚至於親朋兄長、父母昆弟、夫妻子女為了某
種目的,大打出手,室內操戈,甘犯倫常之違、作天地不容之罪,種種起因不外
是「私」「偏」「財」「慾」,猴性急就,難忍下一口氣罷了!「小不忍則亂大謀」
此之謂也。
至於中年人的中風症,濟公禪師已經有秘方公開,多多服用,總歸起來還是「心猴作怪」!須從寬忍的工夫下手。中風症候,便是要他「安靜」下來,退退火氣,嬰兒學步,從頭再來。
偈曰:
宰相肚裏可撐船,縱容百川入長江。
怒氣好比黃河漲,一旦堤潰嘆無常。
 
八卦山孚佑帝君 登台

 
談:「下問」
曾子追思顏回的「求問」之道,便對旁人說:「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才華非凡,並不倚仗其能,反而處處虛懷若谷,求教於淺薄之人,自己知道得很多,卻看來像是沒有,自己已充實,卻像空虛一樣,人家觸犯他、譏評他,亦不計較」。
顏子如此作為是何故呢?乃是為了大道的進行也。故曾子又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古代的讀書人,不事生產,早晚修習四書五經,為了是什麼?
吾曰:以文化質導正風,身修為範言教通。
      啟迷重任道中遠,死而後己猶憂民。
不像現代人,讀書是為了找「頭路」方便,文憑高,出路以及面子都好;進入大學,不習「大學之道」,反而變成「叛逆」之徒者。洋風吹來,「大學」成了西潮收容所,不分好壞,胡吃一通,一旦畢業,便拆孔夫子的台,時代之悲哀乎?
吾日:
去蕪存菁中西匯,思想正確技在身。
泱泱黃魂中土風,莫教西潮趕一空。
歷史變遷;時代不同了,雖然人人須要一技之長與一行之專,猶不可忘記「固有思想」,以及現代智識份子的責任!
 
本堂福德正神 代筆
 
楊筆問:請示恩師,何以是現代智識份子的責任?
 
帝君言:智識是破無明的利器,現代社會,人心乖違,陋習又多,生活腐化,不
知大患之將至,凡為「智識份子」應多讀聖賢書,了解道理之源起,研究時代弊
端,穩固本身的立場,則修身、齊家,進而求道於社會,為中流砥柱,力挽風氣
之狂瀾於不亂,才不愧為「士」者的本份。
偈曰:
賺錢之餘談聖言,有心人士齊助緣。
大難近身眼前變,豈是蒼天欲無明。
 
註:蔣總統曾說過:「我們廣大的知識份子羣中,也有人受西方物慾的影響很大,也有人受個人主義的薰染很深,所以,我今天要呼籲大家不再為物慾所蔽,一齊知恥雪恥,發揮志士仁人的高尚品質,報宏『 以天下國家為己任』 的傳統精神。
~編者恭錄~
 
八卦山釋迦佛祖 降
 
常言:人生是苦海,那麼應該如何才能超脫出苦呢?!因為「心識」主宰一個人的行為,所謂「喜怒哀樂」,全在人們一念之中,所以捨此法無別法,心可以為舟為筏,使自己離苦為樂,也就是自悟自渡之道理,吾擧一日常的小事情來印證這一點。
前次期日,有一位母親來堂中求恩主祐助,使其子女遵從她所安排的職業,莫再反抗,其實,一個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中,都有其自己的生活方式,對於每一件事情,也都是以自己認為對的方法去做,試以三歲小孩之行徑來看,亦是相同。所以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莫如改變其中心思想才是永久的途徑,故西諺云:「能牽馬近水,但是無法強其引水」。
根本上來改造一個人的思想,並不是以父母、他人之言語即能奏效,必須讓自己的子女親身去受磨練、去發現自己之興趣和專長,這些經過子女反芻出來的心得、經驗才是子女所憑依,而作為日常生活之準繩。父母與子女思想上所以會有嚴重代溝存在,一則先天業識以及後天生活環境不同引起,一則也是「天下父母用心急切」,因此以父母幾拾年之經驗,來安排子女未來之前途,但是不一定受子女接受,倒不如鼓勵子女進入社會,作多方面的嚐試,多方面的磨鍊,然後才能夠實際的瞭解社會的架構,找出自己要走的路,此時,父母再以自己數拾年的經驗,說與子女作參考,意見自然為子女所尊重,代溝自然化至最小,而且,為人父母親者,若真心愛護子女,應該讓其多受考驗,否則易成溫室的花朵,愛之適成害之。
以上這些道理,諸生若已明白,自然此種事情之無明和風波不生,家中總是和樂一團,故恩主所降之鸞章,要諸生客觀地去探討事物之正理、現象、規律,令自己的心性超然於上,不為外相迷惑,不被捲進漩渦而生苦惱,此即超脫出苦、自悟自渡、自纏自解也。
 
本堂文衡聖王 登台
 
大道至大、至公、至正、至平、至常,於體即虛靈不昧,現在社會即五倫八德,故大道乃是平常自然,如果起心用意、妄心不除、痴心仍在,皆不能明心見性。
有人靜中看見仙佛,甚至聽見聲音,現出奇怪形景,皆是虛妄,加以執著,更如夢幻泡影,自造迷霧,終無法悟覺超脫,諸生要想證上智正覺,須客觀超然的分析事物道理,平時還須多研讀古聖先賢之述作,以及佛經及其他教義,才能擴充心智的領域,成大智慧。
 
八卦山文衡聖王 降
 
本性原是寂靜,但是既入紅塵,則緣聚而成家庭、社會、國家,個人身處在此因緣環境中,則從識生相;諸生已明白一切有為法皆由心識生出,如果修養到自性圓明,則見相而如如不動,一切法當體即空,故相不離性,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有諸多眾生常誤解「空」義,以為紅塵所有的事物都是假的,只有靈性才是真的,平時也就表現得消極怠惰,認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何必作為營造呢,因此日復一日,逐漸失去生活的目標,成為人生的怠墮遊民,此即是不明大道真諦之一例。大道因「緣」變化而呈現億萬形態之事物,性靈亦是其中之一,故有「因緣」而無真假之分,又此因緣之變化,即有外相「無常」之論,現代科學之「質能轉換不滅定律」可資證明。
所以說:社會群體是個大因緣,家庭、個人又是個因緣,生活周遭之一切事物都是因緣際會,自己之肉體也是分子、原子的因緣組成,這所有一切現相,以目前此時此刻來講,都是實實在在,一點都不假。宇宙、天地始於無極不可知,如今還在「因緣」變化運轉中,中華文化亦有五千餘年之歷史可考,如今炎黃子孫十二億餘人口,何者是虛幻?不識大道之因緣運轉,昧於事理而執自己之主觀意識,生出種種痴心妄想,根本不切實際,這才是虛幻!
人死,是肉體組成之「緣 」盡,而性靈出,這也是因緣之階段變化,兩個階段都不假,故諸生身處紅塵緣中,應悟覺大道真相、正理、規律,則事事心中瞭然,自然明心見性,存中庸正確之理念,思想見地可行可用,這才是「真」,若愚痴不明事理、虛妄不實、自以為是、見地不通用之不得,這就是「假」。
偈云:
大道運轉現姻緣,人心愚痴分真假。
紅塵緣中成正覺,性靈不昧得超然。
 
本堂文衡聖王 登台
 
今日諸生唱唸「淨三業咒」音聲抑揚有韻,鏗鏘有力,進步甚大,再勉勵之。
修道就是修心,就是破執見、明事理、去無明成正覺,上期陳生宣講時,也說明了凡事愈執愈困,如牛角尖愈鑽愈窄、心胸愈小,無明愈盛,苦惱愈深,最後只有爆發一途,不幸之後果於焉生矣!反之若服一劑「降火丸」,退一步想,則晴朗萬里,海闊天空,故俗語云:「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今日○○生家事是一面借鏡,執權威感,則「自我」權威生矣,為人子者亦執己意,則「我相」成矣,在侷小的屋裡,有此兩大氣壓磨擦,不生衝突也難矣,一旦爆發;則災厄不遠;人倫乖格,豈能不謹慎乎!
入吾鸞門,吾賜「明心見性」之仙丹,還須服下才能有效,希望痴迷的人,快快回頭,冷靜的找出問題的癥結吧!
 
楊筆問:請示恩師,何以父子成仇,翻臉相殘,於今日的社會屢見不鮮?
 
聖王言:
恩怨父子同一舟,父執威勢子輩愁。
隔代相離意難通,平心下氣論理和。
異議溝通志氣同,寬容互諒家和風。
上體下恤兩代弘,春風化雨不成仇。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上下有序,於情理法上,三則得兼就不會滋生暗流,產生暴烈之氣,其重要的是在於「體恤」上用功夫了。
吾回!
 
本堂文衡聖王 登台
 
吾發現諸生道理聽得多,悟的少,皆因不明白「道」的真諦,故命陳生現在將初一日之降文再宣講一遍。
(陳生宣講……)。
「道」存在日常生活可觸及的一切事物中,故「道」有千萬個門路,往深處去探求,自然能悟出,一旦悟出道理,心中即有主宰,平日必也如詩言:
性如出水紅蓮淨,身如風前瀟灑竹。
自在安然執著無,身登平境意如如。
 
本堂文衡聖王 登台
 
諸生明白「道」之真諦後,自然求道不入旁門邪徑,明白無術、無法、無矜奇、無炫異,捨此心無別途,故達摩祖師東來傳道一字全無,完全以口訣直指人心而破迷障,有偈云:達摩東來一字無,全憑心地用功夫。
所以修道是要在生活中去悟出為人處世之道理,進而心明性見,超凡入聖,若執意由文字上去求,則無!要由佛經上去求,亦無!故世尊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人身難得而今已得,中土難生而今已生,諸生莫再逃避,莫再怨尤,樂觀的去分析事物,得大覺悟吧!
 
濟公禪師 降
 
工商繁榮衣食富,貪心不足倒閉多。
平安過日三餐繼,劫業年間勉功課。
惡人橫行邪道囂張,邪說異端瓦釜雷鳴,將是近幾年來的怪現象了。
善人為了過大關,終免不了小劫之災,只要問心無愧,所加於身上的折磨、侮辱;都是可以忍受的。
若是知法犯法,有意犯錯,便是罪有應得,自作自受。
基督聖經雖亦有言:「審判的日子到了!」眾修不必去想「世界末日」啦!「三期末劫」啦!患得患失、惶惶不安。
只要從現在起,立下決心,改頭換面,向善路行走,穩定浮躁之氣,忠於國家、孝敬父母、體恤妻子、和睦親友、信實人謀,到時候,災亦無災,禍不是禍。
 
本堂福德正神 代筆
 
楊筆問:請示恩師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真是不錯!善良人好像多災多難,欺詐之事又防不勝防,豈是惡道當頭乎?俗言:「道高一尺,魔高1 丈。」奈何!奈何!
 
濟佛言:文徒不知,你只看近處,何不想想遠方。人欺,天不欺,災禍一時過,
大患始可活。惡道興旺,暫時爾!慘報之時,後悔莫及。俗言:「爬得高,跌得
重」,一時暢快,後患無涯;蒼天豈無眼,大限在面前。快回頭!快回頭!
偈曰:
劫前消業好過關,受屈遭害不是禍。
苦中忍耐甘來和,金雞報曉豕難走。
 
楊筆問:請示恩師
能夠當一位救人濟世的「醫師」,是很難得的,照理來講,應該是人人擁戴,處處吃香才對。但是報紙上,對所謂「醫德」的問題,常提出來討論,那麼到底現代行醫的人要如何處世呢?
 
濟佛言:古代為醫,皆是由儒士,研究醫道,進而開方救世,並不計較酬勞,時
代變遷,現在以醫為「職業」,以病情論價錢,各有專科,分門別類,醫師成為
醫匠,醫道變成醫術,已不重視行醫之倫理道德了。
凡是今世能夠做醫師,都是前生發菩提大願,福報甚大的仁者。
然而塵世慾念牽連,迷塞心竅,財利當前,本性盡失,業醫成為發財賺錢的捷徑,不知福報有時盡,業債久難還。
老衲並非說業醫,不可賺錢或收取醫療費用,乃是「醫有醫德,賺錢有道」,貧困患者,酌情收費,切莫因生意經,而敗人格。或是捏造病情,危言聳聽、誇大宣傳、迷罔人心。不惜劇藥重劑,徒取一時之效而以為高明。甚至於因業醫之便,行風流敗俗之舉。若是公立醫院之醫師,最忌紅包臭名,假公濟私、混亂行政、做違心之事。而報紙所載之拒收危重病人,便是為醫不仁的鐵證,此何以說呢?
吾曰:
危險急症病求醫,有救無救快料理。
盡心盡力慈悲治,果然乏術人感激。
古人為醫往往數代相傳,杏香不斷。今人業醫,數年之間即成巨富,然而傳不及三世,中道頹傾,身為子輩,難繼大業,豈非無因?
偈曰:
前生大願福氣報,今生財多忘大道。
三施奉行習聖人,心身兩醫治元靈。
論及醫道同修,救人最易,若能效學佛陀,以醫渡眾,以慈化苦,修心佈施,廣傳真機,不但是身病可癒,心病能治,而且冥中感應,光滿乾坤,不負前世大願,一世之功,獲萬世之德,豈不快哉!
偈曰:
業醫仁術救身心,真病真醫效彿陀。
天性流露化萬千,無心求佛佛自來。
 
楊筆問:請示恩師,許多「名醫。病人太多,雖然財源滾滾而來,實在是身不由
己,依學生看來,就是沒有功德,亦有苦勞是吧!
 
濟佛言:哈哈!
名醫不自由,自由非名醫。
醫門塞市場,竟為市場塞。
生意太好,也是十分辛苦,名氣越大,病人越多。財神爺上門趕都趕不掉,不知是看病,還是被病人看,別人為「病」所困,名醫則是為「病人」所困!同樣是不自在。
這也是業力所致。若能小心下藥,不以劇量求快,還是功德無量,不要為了拉病患,而迎合病家胃口;不依醫學原則,取功一時,雖有神效,卻暗毀病體,如此有違天心,果是因此稱為「名醫」,不但無功,反而有罪!慎哉!
偈曰:
醫門生意經,好取一時效。
用藥無度量,暗毀他人身。
 
註:
(一)六十八年十一月廿二日聯合報黑白集:談到醫德問題
據說:目前流行一種醫師賺錢三部曲:第一部是先取得醫師開業資格;第二是「廣結善緣」打好社會關係;第三部則大概是財源廣進了。學醫必須在大學經過七載寒窗,而且要想成為一個名醫,更不是拿到執照後三年五載就可以名利雙收的事,因此評定一個醫師的品德,最主要的一點,是要看他對病人是否盡到他應盡的責任,而盡責是否又須視應得待遇以外有無額外報酬來作標準。如果兩者都不是,則這個醫師的醫德是無虧的。
(二)六十八年十一月九日中國時報副刊上報導本屆諾貝爾和平獎由南斯拉夫
籍的修女所獲得。本文作者引用:「愛自己的孩子的人是人,愛別人的孩子的人是神」來形容她。
又介紹說:當年德蘭修女為救人濟世的「聖召」以及安逸的家庭生活不能兩全時,她毅然選擇了前者,決定終生獻身服務人群,這就是她堅強意志力的表現,她以一瘦弱的老婦人,將一個擁有數萬人的組織管理得井井有條,而屬下工作人員,人人敬佩,這絕不是偶然的現象,她若沒有過人的統御才能,怎能如此?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她擁有一顆大公無私的愛心,她以一個從小嬌生慣養的嬌女竟能拋下溫暖安樂的家,隻身遠赴異國(印度)傳教,以兩塊美金、加上無窮盡的愛心與毅力,開始了她的救貧事業。
~編著敬錄~
 
濟公禪師 降
本堂福德正神 代筆
 
楊筆問:請示恩師,佛家有言,男為「七寶身」女為「五漏體」,乾道可為「當
家主」,女則不得為「人中王」,又有八敬法(八敬戒),而分別比丘、比丘尼之
佛修地位。如此看來,好像是男人處處佔上風,就是修行亦有「差別戒律」,此
合理乎?
 
濟佛言:男女平等,佛性無貳,只是業力因緣而示現男女體相,修行不分乾坤道,
但問用心與否!
七寶男身如不知上進,亦為塵世蟲,五漏女相,精進不懈,終為佛國師。佛陀方便說教;不可食古不化。又「八敬法」,乃是佛之姨母摩訶闍波提,要求出家為尼,佛恐其貴族習氣,不肯虛下敬僧,恒守持戒,故立此戒法,要尼眾遵行,亦為應時權宜而設置。
日日革新月月變,女人亦為當家主。
不見女權正高張,坤體竟為國首相。
莫執七寶五漏分,僧尼修行唯心宰。
「經」是死的,然「道理」不可變,古今如一,但是「法」因地理、人文、時代而不同,活用經意,明白其「源」,才能配合現實社會的修行環境;而達到渡眾的目的,不必泥於古訓,死守經解,欲破無明,反添不明,成為道障,則是罪過,故曰:「諸法因緣而生,因緣而成,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從性起相,相不離性,攝相歸性,性同於相,由迷啟信,信中明道,理性出焉,終則法相成空」。細參其意吧!
 
楊筆問:請示恩師,本堂鸞生求問神聖指示身家財利、運途之事,何以神明回答
之語,不直接斷言,而往往以「理」勸解,以「詩」啟悟?
 
濟佛言:神明辦道解惑,所要者乃在於眾修之「悟覺」;若是時時叩求神示,對
於人身自性,不但不能啟發,反而迷惑。命運有「定數」是不錯,若是身入鸞門,
協天辦道,便負有「救命改運」之工作;當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無我之身,如
果還是斤斤計較本身之「命運財利」,豈非背道而馳,自私自利乎?!恩主辦理
「求問」之工作,只是引迷入悟之法,應世俗人心爾。
吾曰:
效鸞自有大功勳,保汝身家平安過。
一時困頓心不變,自然時到有平衡。
神言賜詩不明解,首重明心求悟覺。
凡事依理平意判,不尚神奇求心理。
 
楊筆問:請示恩師,如何才能「進忠言而不逆耳」?
 
濟佛言:忠言逆耳,自古皆然,眾生富有批評他人的豪氣,卻無責備自己寬容別
人的雅量。於物質文明發達的時代,金錢至上,用「錢」來講話,比用「情」來
感化效果更大,所以批評無用而且危險!那麼如何感動他人呢?
吾曰:
設身處地多了解,三思吾過先正己。
遇有差錯怪自身,寬忍慈心為師範。
以慈悲之心,來明瞭對方錯失的原因,以及當時所處的環境,慢慢勸導,循循善誘,不可直言對口,傷害他的自尊心,激起「無明火」,則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正己才足以化人,反躬自省,以身為之教,才有「忠言不逆耳」的條件。
吾回!
 
濟公神師   
 
樹底下的大蟻王,近幾天來精神恍惚,。故詢之蟻群中偉大的先知-保善曰:「四天後必有吾國之大刼,生靈塗炭,屍首遍野,天神將以火攻吾巢,嗚呼!」,果然四天一到,見一「小孩」於蟻穴上燒紙焚之,哀聲四起,烽火漫天。死屍累累,慘不忍睹,真是刼數難逃。然於小孩正燒得起勁時,突聞大喝之聲,抬頭一看,老阿公來也,趕緊逃之夭夭,以免受責,老叟臨樹,見此慘境,亦太息爾,此喻言了解乎!先把老叟換理智,小孩代無明,天神當迷信,則此中玄機可知。「刼數」「迷信」「無明」正在這世界上不斷轉輪,宗教雜亂,異教邪說,趁機興風作浪,不知眼前有個「理智」,正待開採。
偈曰:
知機不可待,建功立心白。
不須刻求神,人心可回天。
 
本堂福德正神 代筆
 
楊筆問:請示恩師,今日之修行,須備有何種正確中心思想?
 
濟佛言:
(一)不可迷信,怪力亂神之事,以理為師,修心為尚,為人和氣,不苟且同流
合污。
(二)確立中道的思想,不偏不倚,不執兩端。
(三)富足之時,不移未顯達前的態度,貧困之時,不改平常為善之樂。
(四)國難之時,至死不變平生的氣節,此乃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國有道,不變塞」「國無道,至死不變」的真意。
偈曰:
鬼怪變異迷心境,自性為師理智出。
靈空神幻動明通,智慧出門妙法動。
 
楊筆問:請示恩師,對於「中庸篇」上所說的鬼神與一般信仰的鬼神有否差別?
 
濟佛言:孔子所言「鬼神,並非指的是活形活現之「偶像」,乃是贊天下化育之無形無相的英靈,包括:司職高靈以及過去祖先,聖人敬神祭神,學的是其精神,凡人拜神求佛,但看感應,故易流於迷信,不能自拔。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不可,如此乎」。這就是說:鬼神代行天地之造化,可以算是德行圓滿了,看不見祂,也不可得而聞之,但卻是道中源頭,物依其流不可遺缺的,天下的人呀!應該齋戒沐浴,穿禮服行祭祀的大節!
當於祭拜的時候,到處充滿了靈氣,流動在各人的心胸,就像在上面,又忽而在左右,所以詩經也說,神靈的降臨,是不能預知的,不可猜測的呀!怎麼可以怠慢不敬呢?鬼神雖無形無相,卻又是佈滿虛空,滋潤我們的心靈,如此的真實!如此的無私!豈不慎獨乎!由以上的解釋,可知孔子之「鬼神」,與「天地」無二,「天人合一」即是「人神合一」,敬天法祖,亦是「敬神法鬼」了,是故「神」者代表的是「天」,「鬼」者表示「祖德」,與一般的「鬼神」觀是不同的。
偈曰:
洋徉鬼神祭,世俗神鬼依。
應知就其源,不違聖哲賢。
 
清虛府羅真人 降
 
五千年來的中土文化,如何深植於現代中國人的心中,是急切須要的課題。
西潮有如利刃,無情的砍伐中國人的文化根源,這一代的新生,由幼至長,在激流的衝擊中,並沒有適當的承受先賢的文化遺產,民族的生命,就像無根的浮萍,飄盪!飄盪!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便是說明承先啟後的重要性。
由各種角度來看,可以知道,外國的科學文明不但佔滿中國人的胸膺,並且隨順來到的西洋民族潮流亦充溢在每個人的腦海裡。此何以說?吾不以明答。略示於左:
(一)何以外國童話書如此多,中國無童話故事乎?
(二)何以新一代的書生,談的是洋論,讀的是西洋哲學,甚至於以「洋理」論「國體」,用洋墨水潑在中國宣紙上頭,中西匯通,本是好事,然而中根未深,竟求掘根之舉,豈非本末倒置乎?
(三)沒有中土文化的薰陶,先哲精髓的洗煉,就沒有了中心思想,如何自信、自尊、自強呢?如何共赴國難?近年來的「綠卡」風波,賺國內的錢,投入外國的銀行,甘為三等國民移居歐美,不做泱泱國本之大國民此何因?
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一脈流傳的文化產業,由其中可以追察中土文化的根源;整理古籍,翻譯成白話文,緊接著傳佈出去,讓每一角隅,細微之處,都飄浮著文化的馨芳,是身為知識份子的責任。
偈曰:
國本深植文化根,時急之秋動源泉。
清虛府中不安寧,大同依附中土身。
 
楊筆問:請示羅恩師,每次您老人家來降筆,所言皆是忠貞愛國,洞察時弊之談,
學生乃悟,「忠」為修心之本,英靈不滅,還時時刻刻為蒼生擔憂,清虛府本是
清靜修養之福天,恩師仍然不辭辛勞,關心國是,可欽可佩!
 
羅真人言:神仙亦是人來修,舜何人也!予何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清虛府是
清虛宮的褒忠獎孝府,位於東天的第五層,專司人間之忠孝者也。乃地官大帝所
轄。吾奉旨降文於玆,若無楊筆靈竅相接,神人合一,如何能暢談老身愛國之憂
乎?
 
楊筆問:那麼恩師的前身是何「高明」?能指示-、二?
 
羅真人言:贈一偈給您參考好了。
功成發跡我國冬,紅顏知己浪名空。
昔日新潮如春風,老來修心悟道法。
倫理倡言一時通,五四運動竟見紅。
共赴國難體維艱,拋洋過海順道統。
 
註:
(一)六十八年十一月廿五日新生報:刊載新加坡李光耀總理的喟嘆,認為新加坡缺少對國家一如對個人的生存問題作強烈反應的中堅志士,將團體利益置於第一位,而將個人利益置於第二位的習慣之養成,進度始終緩慢……。
(二)六十八年十一月廿五日中國時報:
新加坡政府已訂定十年目標,以完成消滅中國南方方言,而以「華語」作為該島華人的共同語言。
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兩小時的電視節目中,解釋說華語運動的理由,他說:政府政策的目的,在使新加坡成為標準的說兩種語言的國家,一種是英語,一種是人民的母語-中國話、馬來語或帝汶語。
目前占該國人口百分之八十的華人,說十數種不同的方言,而在學校則學習英文和中國文……。
(三)六十八年十一月廿五日新生報長短調方塊有言:先從知恥來說,社會上有些人走在漢奸生涯的邊緣,有些人為達政治野心不擇手段,完全不埋春秋大義、道德良心,更勿論知恥矣!
在人欲橫流方面,層出不窮的惡性倒閉、經濟犯罪、強盜掠奪,為逞一己之私欲,不惜坑殺至親好友,捲逃到國外去作仰人鼻息的三等國民,標準難民,實在令人痛心之至。
至於有所不為方面,更不用說了,社會上有些人,完全不知何謂有所不為,不但任意妄為,甚至以破壞社會、嘩眾取寵、製造分裂為能事,成為社會不安的罪惡來源……。
(四)六十年十一月九日中國時報-學林漫步有言:
自從大陸史家編纂中華民國史的消息傳出之後,引起台北學界一陣旋風,大家爭相談論。最積極的反響是要求從速開放史料,希望史料一經開放,詳盡而客觀的民國史便可寫成,不讓「共匪」越俎代疱而「國」有「信」史。
~編者敬錄~
 
濟公禪師 降
 
拜祭偶像學心相,效法先哲禮祀樣。
修身齊家藏大廟,見像追思做榜向。
 
中土人士,祭拜神像,其意義在於見像追思,效法先賢,雖有形相,其重要者在於有個禮拜之對象,有固定集會修心之處,並非把偶像當成神明,關聖帝君覺世真經曰:「人生在世,貴盡忠孝節義之事,方於人道無愧,可立身於天地之間,若是不盡忠孝節義等事,身雖在世,其心已死,是謂偷生,凡人心即神,神即心,無愧心,無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由此可知「心」、「神」不分的道理。聖經所言:「他們終日吃喝玩樂,拜祭偶像」,此種拜偶像,因而縱慾淫樂的現象,則與中土之祭拜神明大大不同,不可混為一談!
 
本堂福德正神 代筆
 
楊筆問:請示恩師,中國傳統之祭祀偶像,是為了追思、禮拜、效法修行,到底
還是為了修心養性,不像中古時期-摩西時代的人,崇拜邪像、放肆情慾,其祭
拜偶像是為了迷惑人性,偏取邪行,引人下流,終於惹上帝發怒,招來殺身之禍,
自取滅亡,但是學生還有一點不太明白,為何許多人信了主,就不拜祖宗呢?難
道是主能代表祖先嗎?難道拜祭祖先便會邪思、邪行嗎?
 
濟佛言:不拜祖先靈牌,就是由不祭拜偶像而來的,基督禁的是不要拜偶像,以
免被邪鬼所惑,而不是教人不能祭拜祖先,難道說,祖先會變邪鬼來抓對祂恭敬
的子孫乎!
很多主事便是中了「文字障」,聖保祿聖者,還為此事不安呢!耶穌降世,教的是忠、孝、仁、愛,講的是個「理」字,不要因為「偶像」的問題,搞得「神祖牌」都保不住。
老衲日:
拜不拜神像沒關係──拜心可也!
傳統祖先靈位不保──孝思何在?
堅持靈牌禮敬之道──後世相傳!
基督無罪執事有過──喧賓奪主!
毀棄先祖世代神位──豈無後乎?
追根求源懷念先靈──竟無證據!
硬是執行繳燒靈牌──罪上加罪!
老衲多言,乃心中不平,每見燒靈牌之時,其先祖莫不流淚痛哭,好不悲傷,求之老身,徒呼奈何爾,破除迷信乎?哈!迷中迷也!嗚呼……
 
註:哥林多前書十章,舊約聖經曾記載說:「他們終日吃暍玩樂、拜祭偶像。」
~編者~
 
楊筆問:聖經有言(哥林多後書第六章):你們不可和不信主的人密切連繫,共
同進退。正義和不義有什麼合作的可能呢?光明和黑暗怎能共存呢?基督與魔鬼
怎能彼此相容呢?信徒和非信徒有什麼共通之處呢?」。這「主」與「基督」代
表的是什麼呢?
 
濟佛言:老衲只知「基督」「上帝」都是無為而治的大修行家,若以無形無相、
天人合一之觀點來講,便是人人心中的自性,「信」、「望」、「愛」這三件事,皆
是追求自性的具體表現,亦可以說「上帝即心」,「心即上帝」。一切的邪行、邪
淫、邪思、黑暗與不義?概和上帝真主背道而馳,乃是魔鬼的引誘,當然遠避為
妙,不要誤解其意,孤立自己、絕情絕義、毫不博愛,紅塵修行,便是要與社會
打成一片,凡是修心樂善的人,皆可以為「友」,共同進退,道緣相助,並不衝
突。
偈曰:
耶主福音修心性,心即真神神即心。
若因信仰敗真修,我執用意魔來依。
 
楊筆問:請示恩師,近幾天來恩師在基督天堂逍遙、訪道,是否有「不忠政府」
的人在天堂享福呢?
 
濟佛言:在民主的國度裏,政府是人民的褓姆,是宗教的護法,若是不忠於政府,
則天堂是可望不可及的。
吾引彼得前書第二章中的一段來聽聽:「為主的緣故,你們要服從人所立的一切制度-不論是國家元首,或是執行法紀的政府官員。因為上帝的旨意是要你們行善,使那些愚昧無知的人啞口無言。」
你們也要做個自由的人,只是不要濫用自由,以自由為藉口去犯罪作惡,卻要作上帝的忠僕,還要尊敬別人,愛主內的弟兄姊妹,敬畏上帝服從政府。」
台疆寶島是很自由的,以致於有人利用自由,敗上帝的真理,而有所聞焉。基督同修,共同互勉吧!
不多言了,吾回!
 
八卦山天上聖母 降
 
邪淫西風吹寶島,陰陽乾坤失正倫。
色思慾念如江海,泛濫成災亂血統。
 
基督聖經有言「看見婦女就起淫念的,就是犯了姦淫。」況乎色情交易!
好色,雖是人之常情,須分「正淫」與「邪淫」,正淫即是夫妻之間的正常人倫,邪淫則是夫妻之外的色情行為。
於崇尚「科技」的時代,惑於外洋之「科學」,許多人便以學洋、崇洋為時髦,把不良的歐美社風直接或間接的引入國門。
女權運動興盛,世界上女中豪傑紛紛出閣為政,如英國的柴契爾夫人、玻利維亞的女性總統、以色列的比爾夫人,至於工商行業,亦不乏女董事長、女經理、女老板……等等,不勝枚舉,柔能剋剛,不是嗎?可是就在這種時代青黃不接的衝突中,稍有思想偏差便容易發生男女之間感情上的悲劇,此何以說呢?
吾偈曰:
坤道出頭上班忙,男女交往成平常。
易染情感雙宿飛,男歡女愛慾成堆。
若是乾道守倫常,道義上頭貞操守。
血統清白拒邪淫,何須猜疑風波起。
 
本堂福德正神 代筆
 
楊筆問:請示恩師,女性既然抬頭,為何又連帶邪淫之不良風氣呢?是不是因為
歐美風潮襲來,以致於學到所謂「性」開放的關係!
 
聖母言:前言點到為止,若再是不明其意,吾只好明說了。
男女眾生佛性不二,一律平等,只是體相不同生理有異爾!邪淫風氣並非連帶風行,主要的還是男性借機起閧,又提倡什麼「子宮自由」!「婚前同居」!「嘗試婚姻」!搞出許多名堂,不少無知女性競學新潮,往往墮入殼中,身不由主,不能自拔。何以近年來離婚率直線上升,並非無因也。
古今中外,身為豪傑的女性,能夠令人欽佩,使國人擁戴莫不堅守正倫、修身齊家,而且冠以夫姓、尊重夫君、相互體諒,於私生活方面,亦小心翼翼,不落人口實也。
若是以為男女相悅、平等自主,便是男女平等,女性作主,不知節制,即是「女權高張」,則是大錯特錯、愚味無知、大男人主義的產物,才有「性開放」、「同居」、「試婚」之亂倫說詞也!
不想始亂終棄之後果,婚前不貞的後遺症?總是女性屈居下風,反而男不著痕,逍遙自在,綿綿女恨,怨氣難消,遺患終身!細思!細思!
偈曰:
若因貪淫相結合,夫妻已埋定時彈。
不幸無恥男心變,女方遭棄歸何方。
貞操雖然老名號,自古以來打不倒。
正淫不忌順常性,邪淫須防火來燒。
 
八卦山文衡聖王 降
 
一江春水逐東流,北方黑氣覆難收。
西方有貴定慈愁,下氣消業看南郭。
 
楊筆問:恩主嘆息!是何原故?
 
聖王言:
天地不寧人未靖,惡道囂張黑道靈。
氣數共業見天時,猶自夢中求風起。
 
楊筆言:只怪世人無知,自私自利,天有殃行,大夢不醒。
請示恩師;世上有許多的夫婦,由於業報以至孽緣結合,為夫不仁,打罵侮辱太太者很多,有何方法可以消業障之苦楚!
 
聖王言:對女人而言,結婚之前,也許是美麗姿色,娘家的大千金,不想婚後,
男不思正倫之行,在外沾花惹草,回家怒打妻子,這樣情形,皆是前世怨仇,今
世得果,在這種情況之下,以「忍耐」為先,微言勸告,如果還是再三不聽,則
只好退求子女之養育為主,而夫君之情為輔了,不要輕言離婚之事,離婚對於夫
婦雙方皆沒有好處,而且遺害子孫,產生心理上的不能平衡,成為社會上的隱憂。
偈曰:
人非木石無情心,久忍和意終太平。
若是鬥氣欠容忍,婚姻何處能安寧。
 
楊筆問:請示恩師,對於已婚的女人,如何來保持心理上以及生理上的青春呢?
 
聖王言:結婚的女人,她的青春、美麗是可以有寄託的,「小孩」便是青春的延
續,女性的光輝、美麗的面貌,可以從小孩的面孔上,反映出自己的化身,青春
易失,又製造新的青春,犧牲即是青春的開源,子女的生長代表著已逝青春的昇
華。
吾勸眾坤道,婚前就須認清結婚的意義,不可以意志不堅,竟成未婚母親,「守貞」雖然一直受到時代的沖擊,但它卻是「結婚」最好的條件,婚後應以撫育子女、協調家事、作丈夫的後衛,如果婚後還是如婚前一般,炫耀姿色、愛好虛榮,則是荒廢為家庭主婦的責任。
工商繁忙,夫妻上班,雖然家用較豐,卻非長久之計,往往產生變態兒女,夫婦之間,易滋生誤會,倒不如坤道,犧牲小我,成全家庭,衡量輕重,慎思!慎思!
若是不得已而夫婦同是上班人,則須考慮子女的心理發展問題,婆媳間的相處之道,家庭中的氣氛狀態,以免暗溝隱行,生出種種弊端,把握休閒時刻的「親情」,可以填補上班工作上的忙碌與疲倦,更重要的是,親人之間的思想交流了!
偈曰:
上班忙碌親情淡,工商世界人味薄。
用心培育感恩情,更勝加班富金形。
 
八卦山司命真君 降
 
談:「上行下效」
袁小年幼之時,好學不倦,知書達理,事親至孝,尚有祖父名袁傑,已七十餘歲,老邁體弱,不堪行動。袁小之父袁尚,惱恨其父終日談會、飲酒作樂,不能辦理事務,於是做一箇竹籠,將其父袁傑拖往深山予狼虎為食,獨自下山回家,待袁小讀書回來,不見祖父,流淚痛哭,遂問母親,公公何處去?母親答曰:「爾公公被汝父拖往深山飼虎」,袁小聞得此言,即哭入深山尋找祖父,終於尋獲,袁傑與孫同聲啼哭。
袁小曰:「公公不須憂慮,我將竹籠拖回,您先至獵戶處暫住,再來接你。」遂將竹籠拖回家中,袁尚看見問曰:「你將竹籠拖回何用?」袁小答曰:「自然有用」,袁尚再問:「有何用?」袁小言曰:「等父親年老不能辦事時,我亦用此竹籠裝你到深山中去餵老虎」;袁尚聞得此言,心中大驚,思想此事,即如古言:「簷前滴水,前後相隨」,果然不差,遂問其子曰:「你公公尚在否?」袁小曰:「尚在深山」,於是父子速趕上山,扶持袁傑回家,自此以後,袁尚一改故態,終日孝順父親,不敢有所違誤,以免子輩學樣,報應自身。
偈曰:
袁小用心勸父親,七歲孩兒行孝恩。
良言導父請公回,小小兒孫作古人。
吾曰:
以身示範上行效,風動草偃子學父。
家堂光彩敬雙親,孝為善首振頹風。
 
本堂福德正神 代筆
 
楊筆問:請示恩師,會唸經懺的人很多,為何仍然不得「放其心」呢?
 
真君言:唸經是要唸心,明白經義,得乎其中道理,自然愈唸愈起勁,唸唸通彿
心,與佛無二。世人但知「以唸經為唸經之事」,日誦夜誦,誦不出「理」來,
不但惱人清耳,而且,唸得迷迷糊糊,不知所云,如來,何在?如去,何歸?
偈曰:
明理是心悟上道,唸唸無唸見如來。
無形無相去如歸,應世歸皈明自性。
 
八卦山城隍尊神 降
 
談:「婆媳相處之道」
自古以來,婆媳不和,十有八、九,此為何因呢?
(一)觀念中,兒子是自己親生的骨肉,媳婦是娶進門的人,兒媳親熱,便認為「兒子被太太搶了」──怪哉!
(二)兒子未娶媳婦以前,家中惟有母親最「親」,媳婦入門後,居然後來居上,情勢大變──憤怒也。
(三)媳婦是娘家寶,嫁出後,成為夫家草,且生活起居一時難免不能適應,大小不順意諸事,心中激湧,雙方難忍,暗藏危機──危險!
(四)各執異心,一個是媳婦心中的丈夫,另一方面則不甘心兒子叛親娘──自私乎!
大凡婆媳之間,明爭暗鬥,都是不明事理所致。沒有婆婆何來丈夫,為人媳婦不想明白,丈夫是母親的兒子,而我是她兒子的妻子,自己兒子的媽媽,可謂今世有緣,夫妻一場,家中諸緣來之不易,故逆來順受,寬容執見,體恤諒解,分析各人的心理狀態,乃真相大白,終則婆媳真成母女,亦可表現出吾娘家調教有方,不是嗎!而為人婆婆者,亦須想想自己初嫁入此家門之時,以及自己親生女兒出嫁之時,自可體會出善待媳婦的心,明瞭進門的媳婦是傳吾家香煙而來,是將來「小祖宗」的母親,是孫兒女的老師,豈能不疼乎?
現代高唱男女平等,往往媳不為「安家之道」,男不守「為夫之貞」,離婚漸多,稍有「婆媳」「夫婦」之小磨擦,便生離異之心,續絃、再嫁,有意義乎?又有不肖兒,摒棄孝養之倫常,夫妻雙飛宿,不顧親生父母,為媳者並不諫阻,反而推波助瀾,雖或有高深才學,然而如此作風,已造成後輩兒孫「不孝」之範式,將有「後報之憂」,此因果律也,無他!近年來,民間習洋風,染此怪症,還自以為「新潮」,其「源」何在?
偈曰:
媳是娘家寶,亦是夫家堡。
無媳何來孫,婆是夫家長。
亦是進門媳,體會其中意。
不執兩邊理,自然媳見媳。
 
本堂福德正神 代筆
 
楊筆問:請示恩師,「聘金」與「嫁粧」害慘許多的年輕夫妻,有不少為之不平,
對於此事,恩師有何階示?
 
城隍言:若是金錢上的收受引起精神上的痛苦,形成家庭暗流,則陋習宜改,夫
妻結合,勤勉工作,生財有道,才是真正「聘金」與「嫁粧」的意義!為了虛榮
面子,犧牲子女之婚事好合,即是鄉愿,不足稱道。
偈曰:
精神互足勝金財,親家和氣已富來。
儉樸互諒莫意氣,兒孫出頭巧如玉。
 
楊筆問:請示恩師,論語有言:「我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又說「己
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此與聖經所說的「不要批評別人,免得反被批評;因為你們用什麼標準來批評別人,自己也會同樣被批評;你們用什麼尺度來衡量別人,也要照樣被衡量,為什麼你看見弟兄眼中的木屑,卻忽略自己眼中的大樑呢?你既然有大樑在自己眼中,又怎可對弟兄說:『 讓我除去你眼中的木屑吧!』,你這偽君子啊!先除掉自己眼中的大樑,讓視線清晰後,才替弟兄清除眼中的木屑吧!」,此中西兩解意義相同吧?
 
城隍言:對!妙焉。
儒家講的是,謙虛為懷,不恥下問,子貢問孔子「何以謂之文也。」孔子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能下問的人,才能崇高其德,受納忠言,可免被譏評之時,然而「道」之護持,則須「當仁不讓於師」,此乃君子護法之宜也,耶儒同源,應教不同爾,研讀各教經典,切忌望文生義,曲解其理,明白各教背景與歷史狀況,可以知其「源」而達其正道,不受文字所御,當然怡然自得矣!
偈曰:
評人即是評自己,求乎己修管心猿。
請教他人勝雄辯,存乎一念護道言。
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不老實了,很多事情本來是很單純的,常常因為相互猜忌,搞得雙方不快,真是無風可生浪,疑心生暗鬼了。
涓蜀梁是一位愚笨、膽小的人,有一次,出門趕著去辦事,皎潔的月光照在他的身上,在地上拖著一個黑黝黝的影子,亦步亦趨。剛開始時,他還未感覺出來,只是專心的趕路,可是一陣風突然迎面而來,令他打個寒慄,不覺低頭一望,嚇!身邊竟有個黑簇簇的人形,就以為是小鬼跟上來了,心裡不由得害怕起來,抬頭又見自己頭髮迎風飄動,黑影盪呀!盪呀!便認為是長髮鬼出現了,心中更加恐懼,拔腿狂奔,往回頭之路,死命飛速,終於心跳過快,上氣不接下氣,居然好好的人,被心鬼嚇死了。
社會複雜,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是對的,不過必須「適度」,太鬆,也許多吃點虧罷了,人生如夢,不必太過於計較;「天公疼愚人」後福方殷,如果太緊張,便會覺得處處有礙,草木皆兵,久而久之成了神經衰弱,甚至變成「神經病」。
現在的所謂「時代病」如中風、高血壓、心臟病、胃、十二指腸之潰瘍症、失眠、病……等等,都是心理上的激動,加上情緒上的緊張而形成的。
治療的方法,只是單方面求醫服藥是無效,也許短時期有驗效,若是心中死結不去,必是又病難癒的,吾勸眾生,不妨親近「神聖」,研習聖訓,修去心中的「暗鬼」,自然神至鬼消,心胸寬敞,百病漸癒。
偈曰:
處處攻心計,疑心生暗鬼。
百病可逢春,心頭下功夫。
 
八卦山華陀仙翁 降
本堂福德正神 代筆
 
楊筆問:於「好門面」的社會裏,如何才能使人甘心情願樂與交往?
 
仙翁言:問此甚善,吾有一秘法今日公開,仔細聽!
人人都喜歡受人恭維,希望別人重視,此種心理趨向,有甚於食物慾與睡眠慾,有人不吃不睡,煎熬絕食,為了是什麼?「出名」也!
瘋人院的病患,滿足於狂亂意識中的幻想,產生自足、自大的不正常精神欣悅,為的是什麼?乃補償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感受」!有些人犯法,甚至於做出種種駭人聽聞之事,如殺人放火、搶劫強暴,種種罪惡行為,是何原因?推其心、察其動機,亦不過是為了「出名」,為了讓人「注意」,可以說是「自我」的畸形極端表現。
人的潛力是無窮的,適宜的讚揚,勝於挑剔,如此可以催化人性的重生,偉大的事業,常常在讚許下促成的;嚴重的批評,卻使事情惡化,不可收拾!
吾有偈曰:
誠心讚美寬稱道,別人好處細思量。
眾生有情好虛名,度人莫如頌美言。
三餐不食精神好,只因善口出讚語。
眾生佛性無小人,但知用度變神仙。
多美言,少批評,尊重別人的「人格」,然後導之正理,才不辱紅塵修行的使命。
 
楊筆問:學生有一友人,人品、學問都很好,但是知心的朋友卻反而很少,不知
何故?煩請恩師指示。
 
仙翁言:你這位朋友鋒芒太露,又十分健談,雖然才學不錯,然於做人相處之道,
還須研究。人人都好虛名,不希望與朋友在一起而降低自己的光彩。修道之人,
應有謙虛、容忍之心,做人做事,多多讚揚對方的長處,若是你的才識、能力高
過他一等,還是謹慎言行,於勸導別人之前,先謙遜承認自己亦常犯錯,再言理
由,則比較婉轉動聽,可令人口服心服也。
謙虛寬忍加讚美,人際交通得無礙。
若能適時活靈用,奇跡出現人助人。
 
本堂文衡聖王  登台
本堂福德正神 代筆
 
楊筆問:請示恩師,個性不合,是否還可以同舟共濟,互為同事?
 
聖王言:每-個人皆有「個性」,鮮有相同者,拋棄自己的執見,不以本身的喜
怒為取捨,在大前提之下,誠意推舉,盡棄前嫌,必能共成大業,況且還可以由
不同個性中,取彼之長,補己之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是嗎?!
去執終無性,因材展其長。
知人善任兼,融治春風暖。
近幾年來,夫妻反目,家堂起風波,離婚已成時髦習尚,其所持的理由,不外乎「個性不合,無法忍受」,甚至於夫婦雙方大打出手,互告傷害,公堂謾罵,成何體統。
吾言: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未到鬧分飛。
宿緣未了早清帳,奈何混帳不了情。
下世猶須再相逢,家常便飯打罵風。
概因無明造風浪,何不寬忍息火燃。
諒解是寶人中王,忍受是金家中藏。
為夫不仁微言諫,護我子輩學做人。
 
本堂司命真君 登台
 
談:「求神」
求神求佛先求心,拜神拜佛拜自己。
理字明聖充心靈,理在神在天助來。
「神明在上,草民最近受到某某人的欺詐,被騙了○○錢,神明您要處罰他呀!不然我是不會甘心的,拜託!拜託!」哈!這種人其心中固然有神,卻把神明當作判官、當作他的護身符,不信總比信好,但是此種信法則是迷信。天理昭昭,因果有律,報應遲速,自然有信,不必多求也。
又有一種人他的禱詞是這樣的:「神明呀!我已經求了您好幾次,拜也拜了幾回,為何您還不保佑我生意順利大發財!家庭平安、老小無憂呢?最近一直不順利、不平安,您若是有靈,快快顯聖吧!」世人貪求,無功無德、內心蔽障,祈神拜佛何用!拜神拜佛,即是拜自己,先定下心來,理智分析事情的原因,神明本來就在你的心中,只待大家開發罷了,自助而後天助,天助而後人助呀!
有虔敬的眾信,應知上蒼萬能,但是人心萬變,雖有其能,卻無法溝通,溝通之法則只在於「明理知見」。好像是唸經萬遍,不如「明理一訓」,知經義有甚於無知之誦念,一個明理的信神者,就像是找到了門,還能升堂入室,若是求神求佛,一味「須求」,把神明當成「保鏢、偵探、受賄者」,則是差錯!可成了不得其門而入。
 
本堂太子元帥 降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正氣,不是到現在還在閃爍、發光、發熱嗎?浩然正氣就像是光是熱,溫暖陰濁寒冷的沉淪,有如蠟燭,燒乾自己,卻把光與熱奉獻給社會,這便是修行者的志向了。
燈紅酒綠、聲色犬馬,總總「酒、色、財、氣」之事,以及浮游於世的人們,正是佛所說的「紅塵火宅」的迷途羔羊,所謂「紅塵火宅」之喻,乃是說明無明人類是處在一片火海之中,這種「火與熱」是暴燥、強烈、慾望,它正加強的燒乾眾生的精力與腦汁,使人火氣旺盛,咽乾口燥,以致於失去理智;喪失了人類的尊嚴,而事實上在紅塵火熱的內涵裏,是冰凍寒冷無情的,只是外面虛表的熱氣而已,修行的人,便是深入內涵的探求者,挖掘出真正人類的理性,然後把自己熔化在冰冷的中心,散發出真正溫和、和平,救苦救難的光與熱,變成凡塵中的法船。
今日,社會上有不少貢獻力量、助印善書、宣講正理、救人危難、建立慈善機構……等等,都是身體力行的修行者,不管悟道與否,他們能夠去做、去實行,總是大道中的人了,修道貴乎實行,不行知道何用?
偈曰:
知難行易大道行,虛空大道行則靈。
救苦救難眼見憑,勝過唸經千萬年。
 
濟公禪師 降
 
楊筆問:請示恩師,現代的修行,是否只要多燒香,多禮拜、多宣講則可?
 
濟佛言:眾修應效法菩薩的慈悲之心,而慈悲之心不是用幾柱香、幾回拜來表示
的,這些外形的虔敬,乃是引人之門之法爾,其重要者,在於體認菩薩的慈悲心
是由犧牲與奉獻之中得來的,例如唸佛,便須效法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慈悲心,
不但唸,還要去做、去實踐,而實行的重心,應該放在一個「明理」上頭,不然
紅塵混沌之中,理不出個頭緒來,豈不誤佛陀一片苦心。
至於宣講者,是負有開人祖竅的責任,本身的行持則須時時自我反省,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也。
總而言之;一個人是否能夠獲得解脫,不在於外形外相上用功夫,而是在於實踐,由實踐當中了悟出真理,則涅槃就在你的心中,在鸞堂仙佛降訓,主要目的就是教導眾修由日常生活中體驗出修行的方法,而圓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大志。
 
楊筆問:請示恩師,有人說金錢萬能,能使鬼推磨,有道理乎?
 
濟佛言:金錢是應世之財,借來借去,終則一場夢空,其所達的範圍是很有限的,
例如:金錢能買「正氣」、「心思」、「道理」、「快樂」、「生命」……等等乎?當然
是沒辦法的,有形的金錢,只能收買有形有相的東西,至於無形無相的精神思維,
是不可用「錢」來買賣的,有些人的心被金錢所收買是有的,不過這是「物質化」
的人格,是屈服於臭皮囊的東西,所以說他並不是有靈性的人,而是物慾的奴隸
則是「物」了!
自古以來,有許多的聖哲英雄,都是一貧如洗,但是他們的心靈是由真、善、美凝結而成的,超越了金錢上的滿足,進入逍遙自在的精神領域,而擁有世界、宇宙。比起所謂「富翁」之斤斤計較「利潤」與「慾望」,是不可相提並論,他們在錢堆裏站了起來,卻被金錢埋葬一生,死後精神何歸,歸向冥紙乎?
事實上,世上的富人,並不快樂,也許可以常常用感官的滿足充填一時的飢渴,但是事後還是一片的空虛、迷惘,愈是招來更多的敵人,其精神則越陷於苦悶之中,聰明的發財者,是以財養善,以錢護道,以金濟貧,由助人之中發現自性的愛心與快樂;這種人能夠以有形之錢,換取無形的功勳,吾說這才是真正的「保富法」。
 
楊筆問:請示恩師,佔有慾是慾望的一種,是「執」的表現乎?
 
濟佛言:吾舉例來說
某人很喜歡一個明朝的花瓶,便千方百計、營謀冀求,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獲得了它。那麼試問是這人得到此花瓶呢?還是花瓶佔有了他呢?仔細參悟吧!
 
楊筆問:請示恩師,快樂與痛苦是否有定義呢?
濟佛言:快樂、痛苦是相對的,並非絕對,但看人的心識變化爾,有人做了一世的乞丐到處求食,若是有人勸他改行,他還不願意呢?俗說:「討飯三年,懶作官」。大概指的是這個吧!
又有人,衣食充足,家庭無憂,這種人在別人看來是很幸福美滿的,但是他自己卻偏偏不知足,東想西想,自己把自己牽制下來,真是痛苦異常。所以心識的變化,才是決定快樂與痛苦的因素。社會不是有很多殷商自殺,明星自了,名人遽亡嗎?印證報紙,可以明知的。
修行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超脫快樂與痛苦的感受,故須由「修心」入手,受苦不苦,快樂不樂,不為情緒亂志,有如奉山磐石,穩固如鐘,才是如如不動,解脫自在也!
偈曰:
勞心勞力苦煎熬,是樂非樂心不動。
不苦不喜服金舟,法舟逢緣渡回山。
 
楊筆問:請示恩師,佛家修行是「入世」?還是「出世」?
 
濟佛言:佛是由人間悟道,生、老、病、死是世間的無常,是人生的過程,若是
冀望超脫而在精神冥想中求至善,則是不踏實的,就好像太空浮游,空空洞洞,
果還是自認道行高明,不啻是塵世浮虫一般,有否作用。
佛教是入世,是生活的理想,佛陀應化世間,就是為了教導眾生解脫心靈的枷鎖,不是嗎?
 
八卦山文衡聖王  降
 
寬容的反面就是「記恨」了,人生短短幾拾寒暑,與人交際,總是難免的,偶而雙方不快,最好是大而化之。不能做到「以德報怨」,也要「以直報怨」,若是「有恩報恩」、「有怨報怨」則是一般常情了,最不好的就是「眦睚必報」的作風,這種人在生活起居方面是很痛苦,因為他的心中,老是有一「恨」字橫梗難舒,衣食動作,神經兮兮,如處人間地獄。
別人受屈,一時難過,久必淡忘,他則是天長地久,怨氣難消。
現在吾來說明眦睚必報的意義,「眦睚」皆有目字旁,即是「被人瞪眼」的意思,就是說氣量淺狹,連被人看一眼都以為別人不懷好意,馬上記恨在心,找機會報仇。
此句成語出自戰國時代范睢的故事……大意是說:范睢本來是魏國的中大夫,不能立足於國內,被人鞭打然後逐出國境,因為他是很有口才的雄辯家,為免仇人眼紅,改名換姓自稱張祿,投靠秦國,向秦昭王建議遠交近攻的政策,秦王嘉許,於是收留范睢,拜為客卿。不久以後逐步高升成為秦國的丞相。到了此時,范睢真是得意春風,有財有勢,便思「報仇」之念,認為應該算一算在魏國所積下來的舊帳,凡從前對他有點恩惠的,一一重重酬謝,所有從前對他有嫌隙結怨的,雖然有的只是瞪他一眼,范睢亦不肯放過,而嚴厲加以報復,此即是「眦睚必報」的出處。
偈曰:
寬和可破怨氣降,氣度狹小難過目。
欲尋順風得意時,乃是即地化淨土。
 
楊筆問:恩師講這句話,學生頗同感,現代人比較容易動怒,男生看男生,不免
「看不順眼」,學生曾經因為多看男生幾眼,竟然被打了好幾拳,故現在始終保
持距離,以策安全,這種現象,不知有何心理因素?煩恩師指教!
 
聖王言:平常人若是心中有仇恨,憤懣之時就會變得暴躁、易怒,像發瘋的母狗,
動不動到處亂咬,被人看一眼,便趁機發洩,喜歡喝酒裝瘋打人,便屬於這種人,
其原因在於缺乏自制的能力,以及冷靜的思維,明白其心境,自然會原諒他們的。
君子是望之儼然,坦蕩蕩,怡然而沒有罣礙,反求諸己,不遷怒、不貳過,更不會為了被忤視而生怨恨之心。
偈曰:
人眼看人氣死人,效學范睢眦睚報。
瘋狗咬人罪難逃,何不冷靜水來澆。
 
本堂司命真君 降
 
虔心敬神神自來,江湖術士賣神財。
費心只為錢安排,做作騙虔罪難白。
安神、拜神的人越來越多,不肖分子藉機會賺錢的亦不少。今日吾來談安神之道,匡正社會人心,以免無辜受害,破財不能消災。
所謂安神,即是安置神位之意,神靈無形無相,何來安座,故知安神乃是安定心中的元神,木偶神像則是供奉為追思、禮敬、修心、鑑察之目的,「心即神,神即心,求心即求神」之謂也。
安置的地點與方位亦有原則焉,然而不必泥執定尺、定法,神桌不可低於心口之下,不可高於兩眉之上,以當家主之體格為準,如此一來神像與人親近,比較有親切感,自然心情開朗,至於地點方面,以光線明亮、通氣充足、不正對污穢之處,對向禮拜,自覺欣快之地方則是好地理也。
不必為了安神,浪費金錢、消耗精神,安置的時間,可以參考通書、民曆,若是沒有參考資料,不妨以初一、十五日之午時為定,心誠自然感應,神明應人方便,不要太神經質,反而落入術士圈套,亂花冤枉錢,如此一來,便是迷信。
開光、請神並無儀式,只要誠心誠意,心香一枝,神不請自來,其方法如下:
(一)買新毛筆一支,硃墨少許,再用壽金,燃火於神像四方上下陽火薰過,表
示淨神像之身,然後唸大悲咒七次,或是唸「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
薩」……之佛號七百五十六遍,此表示的是請佛光照耀,靈力加被之意。
(二)再用沾硃墨之筆,於神像之七孔竅門(眼、耳、鼻)和四肢末端(指、趾
端),一方面喧佛號一方面點硃紅於上,此即是以心神感應神像,疏通其竅,則
靈依神持之謂。
(三)依時安座,「炮」「金」鳴放,金火表示除穢,炮火表示驅邪,點上淨香末,
四菓上供,不可用葷,法場清淨,心有所歸也。
有許多術士之流,自謂可以請神、出符、改運、祭煞,遇上此種人物,心正還可,心邪則慘,請神不來,陰邪入宅,出符未效,金錢破耗,改運不通祭煞不靈,或偶而運氣一來,巧合碰上或許靈驗,只是短暫迷幻,活鬼纏身,後殃乃大。
偈曰:
何人能請神聖安宅──心正則來!
自謂高明神通廣大──賽上帝乎?
改運祭煞消災解厄──主宰命運?
賺錢快活一本萬利──刼數難逃!
 
楊筆問:請示恩主,有人學會符咒、改運、祭煞、看風水地理之術,他們的處世
之道應該如何呢?
 
真君言:吾以偈答
改運祭煞幻移身,移花接木暫持形。
以財養命功德佈,口善勸言助貧寒。
咒力效行五鬼忙,真仙佛祖不臨堂。
若能修心遏邪藏,來世保你上慈航。
符咒有靈,正氣持行,改運祭煞,功德加潛,地理風水,福人召形,騙天欺地,禍患連緜。
故以「錢」養身則可,不可以神為斂財賺錢之工具!廣行佈施,藉機勸教才是。
 
本堂文衡聖王 登台
 
戒空僧,修行多年,自覺已經看破世塵之障,將獲無上正等正覺,只是心裏頭似乎有點什麼,未能解脫乾淨。
有一天他正靜定當中,萬念寂寂然,心不起波瀾,平靜有如鏡面,就在這時節,喚生老居士突然光臨,看見老僧入定,無事可做,只好拿起戒空僧喜愛的鐵鉢把玩一番,自言自語的說:「此鉢如此之舊,賣給古董商夠好的啦!」說罷轉頭就走,僧心一動,瞬如閃光,急喊道:「喂!施主留步!」喚生居士頓住腳步,回頭說:「何事請示教」。僧言:「還我鉢來吧!」居士大笑說:「鉢在此,拿去吧!」,於是重摔於地,一聲巨響,鐵片碎飛,鉢不成形,是鉢非鉢,卻不是鉢,僧心大悟曰:「此物障吾幾十年!」,遂得開悟。
偈曰:
有物不執取其用,是鉢非鉢豈我鉢。
君子不器隨心使,一聲巨響示虛空。
 
楊筆問:依此文所言,對於器用之物,不可執喜愛之心,是吧?請示其詳。
 
聖王言:嗜好是一種消遣,平常只要不迷於不良嗜好,是可以的,但是修行者,
心是不偏不倚;不執愛好,其使物,則是權用而已,若是執偏大小之喜好,則往
往見事不明,神識易為「嗜好」左右,不合乎中庸之道,戒空僧,見破鉢去執,
終得見性,此之謂也。
 
本堂中壇元帥 登台
 
剛才,吾在一旁聽聞諸生談論堂中神像失落問題,有人說,神聖為何不給此賊一些責罰呢?!吾覺得,諸恩主談論修心養性之心法,期能諸生明白真正事理,不使喜惡之心影響自己的言行,達到不偏不倚,就事論事之中庸思想,而諸生平時也謹慎奉行,但是心性修養還不夠堅實,一遇突發事件,主觀想法就完全表露無遺,既有主觀存在,就有好惡偏私,跟著,無明之大毒也就侵蝕你的心性,不是嗎?今夜這件事情就是一場考試,諸生自己曉得,再繼續努力吧!
敬拜神明,雖是朝對神像,但是神像只是用來使你自己精神聚斂,免得心事紛紛爾,真正的目的,是要心與神佛通,從而見賢思齊,使自己「神也清明,性也圓光」,如比才是達到拜神的目的。若是到廟堂之中,偷偷請回神像供奉,心術已經不正,正好多請回一位神聖來鑑察其行為,而且此人晨昏與神像見面,良心常覺不安,等於一具枷鎖,亦等於一條鐵鍊捆在心柱,不也自我責罰乎?再說,神佛慈悲,亦想利用此人既已種下之惡因,來化導其明白自作自受的因果律,使其此後步上正路,遷善改過,不也圓滿乎!
吾命楊筆於宣講時,附談前日恩主所降之「戒空僧戀鉢」故事,給諸生作一參考。今日南天旨意已下,「啟迷聖言」第四輯之鸞章,到今日此文截止,合為一冊。
 
 
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元旦出版  
啟迷聖言第四輯合訂本
著作者:彰化八卦山天真堂扶鸞著作
發行者:彰化八卦山天真堂

分享:Facebook! Plurk! LINE send!  
  
最後更新 ( 2013-11-17 )
 
< 前一個   下一個 >
© 2024 財團法人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台灣人拜台灣神 不做無根之民
Joomla!是基於GNU/GPL授權的自由軟體. 中文版本由TaiwanJoomla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