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八卦山天真堂時期(公元1979年~1981年)
此為楊緒東醫師早期的天人交通筆錄
著作者:楊緒東醫師(光贊)
孝道講述錄掃描檔
孝道講述錄 圃農居士 編著
現代講孝,是最合適不過的了,今天我要以淺顯的文字,把孝的真意,表明出來,希望眾修,看完此書,皆能明瞭「孝」是什麼?如何去做才是「盡孝」!
先從古德之孝開始講吧!
(一)問:自古有人說:母子連心,是否真有此事?
答:孔子的學生曾參是以孝成名,家裏非常貧窮,但是奉養母親,極為恭順,從來不敢做對不起父母的事情。
有一天,曾參在遠方山林中砍柴,家中卻來了客人,他的母親因為沒錢可以買東西招持客人,急得團團轉,不知所措,只希望曾參快快回家,可是等了很久,曾參未歸,於是想起曾聽人說:母子血脈相通的話,便用牙齒咬破手指。
這時的曾參,正在山中砍柴,突然感覺一陣心痛,猜想家中必然有事,就匆匆的奔回家去,見到母親,雙膝下跪,叩問是何變故,母親就說:「客人久候,我因心急,就咬破手指,知道你會受感應,早點回家,現在快去招呼客人吧!」這故事,就是曾子至孝,平常繫念母親,故能與母親的心靈相通。
(二)問:現代人,不太重視孝道,兒子在外,毫無音訊,就是父母亡故,還一點感應也沒有,是為什麼?
答:兒子不知父母之恩,忤逆不孝,或是放洋不歸,或是遠走高飛,甚至骨肉無情,如此一來,雖是父母精血所在,雙親心目中的寶貝,但是單方面的情懷,是會斷線,毫無感應。
(三)問:是不是要學曾參母親的咬手指,才能印證心連心的靈驗?
答:哈!此謬也!
現代通消息的方法,為人子在外,常念父母安和,關心其健康與否,多打電話、寫信、回家探望,便是心能連心。
(四)問:漢期有孝子姜詩,請示其詳?
答:姜詩,本身是孝子,而他的妻子龐氏,孝敬婆婆,比姜詩還要用心呢。他的母親,有一個習慣,喜歡用江水來泡茶,但是江邊離姜詩的家很遠,為了母親,龐氏每天不辭辛苦,走很長的路程,擔江邊的水回來。
同時;他的母親,愛吃「魚膾」,他們夫妻就天天做上好的「魚膾」,並且請鄰居的老婦人,到家裏一方面吃魚,一方面與母親聊天,讓母親心情愉快。普通人,若是要費如此多的功夫去奉養母親,時間一久,便會懈怠下來,可是姜氏夫婦,不怕辛苦,孝心一貫始終,連蒼天都被感動。
有一天,在他們所住的屋子旁邊,忽然有一道白光打入地面,形成一個小水池,姜詩覺得很奇怪,就拿杯子裝杯水嘗嘗看,滋味竟和遠方江水味道一樣,更奇怪的是,從水池還跳出兩條活鯉魚,並且每天掏用江水,並不見減少呢!於是從此以後便一直有鯉魚與江水可以食用了。
(五)問:甘旨奉養父母,如此用心,可不是表面虛假,能做得出來,現代人如何效學姜詩夫妻呢?
答:現代人,真幸福,寶島處處飄香,步步皆見料理店、點心擔,甘旨奉養雙親,自然不必遠路擔水,自行料理,平常三餐要買父母喜歡菜蔬水菓,夜晚臨睡,先問父母餓不餓?吃不吃點心?
其重要的一點,是必須「真心誠意」,每次吃飯,先請雙親用膳,不要大聲呵叫,不然美食當前,心中已飽,父母如何下飯,仔細想想才好!
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就是說了,現代人講孝順,便以為只要能,供應父母三餐,不令飢餓,就稱孝順了,可是大家想想,家禽、狗畜,我們也能養活牠們,這都可以稱做供養是吧!那麼其間的差別,在何處呢?是不是可以把養雞養鴨之事,與奉養父母,皆稱「孝」呢!這太不對啦!趕快改過來吧!
所謂「孝」,必須用恭敬和氣的態度,由心中而自然顯示出來,不是只要給父母吃好、穿好,卻一點也不知道禮節,以及報恩之心,若是如此,與養家畜,有何不同?
「心誠吃水甜」!知乎!
(六)問:人類潛能是無堅不摧,有正氣的人,便可以在危急時,發揮極大的能量,是吧!
晉朝有楊香救父典故,與此有關,請示其詳?
答:楊香只有十四歲,因為孝順出名,左右鄰居,都敬佩他,這裏講的故事,便是由他們說出來的。
老虎是常出沒在附近的林間,傷了不少村人,有一天楊香隨父親到田裏割稻子,走到森林路旁,不提防的,突然跳出一隻老虎,大吼一聲,撲向他父親,一下子就把嚇呆的父親,啣在嘴邊,這時的楊香,手無寸鐵,知道遲疑,父親馬上沒命,就學老虎大叫大喊,老虎一怔,竟被楊香跳到背上,揪住虎頭,拚命揮打,不知那來的神力,老虎被他揪打疼痛,只好把到手美食放下,驚慌逃竄,從此這隻老虎,居然不敢再到這裏傷人。
古人有武松打虎,還須一番拚鬥,而楊香十四歲小孩,只用「孝心」便能發出極猛烈的潛力,孟子所說,浩然正氣,也可以在此得到某種具體表徵。
(七)問:為了自己的父親,楊香可以打虎,若是為了天下之父母,楊香豈不是正氣貫天地?
答:有道理!有道理!
古聖先哲:岳飛、文天祥、蘇武……孔子、孟子、曾子……皆是先由愛雙親之「孝」,推而愛天下人之「忠」。
故祂們能夠發揮至大至剛、浩然正氣,成為不死的大道法身。
「忠臣出自孝子之門」古有明訓,大家看到楊香的故事,應該想到更深一層的意義。
(八)問:在漢朝有一位皇帝,是位孝子,指的是何典故?
答:此即是劉邦的第三子,是庶母所生,尚未即位時,高祖劉邦,封代州的土地給他治理,由於人民敬佩他的孝順,皆稱他為代王,即表示品德足可以代理高祖而為王是也!
漢文帝登天子之位的時候,不但不變其侍奉母親的態度,反而更加勤勞,雖然宮中,有許多奴婢,可以使喚,但是他仍然不得放心,凡事必親自侍候。
有一次,母親突然生病,行動不便,文帝日夜殷切問候,夜睡母親隔房,每聽到母親微有動靜,便即刻起床,後來為了方便的原故,晚上就寢便不解衣而臥,如此戰戰兢兢,為了母病,小心翼翼,直至母親病癒,前後時間達三年之久。
「誰說久病無孝子,示範便在帝王身」,後人讀至此,應知自勉!
(九)問:聽說漢文帝,為了母親生病,三年期間,夜不解衣而眠,又每逢母親服藥之時,必先嘗過,他的嘗藥是為了什麼?是不是怕母親吃錯藥!
答:嘗藥,是先試其冷熱是否適中,藥是否煎得透味也!
並不是怕人毒害母親,如果真有如此事情,文帝之孝心,也真是用心良苦,足以為世人欽敬。
(十)問:現代人遇雙親有病,如何效法漢文帝的精神呢?
答:現代人,真方便,醫藥發達,生病有醫師、護士照顧,故平常父母有疾,必須請大夫檢查身體,注意是否有按時服藥,時時關照飲食起居是否舒適,更不要做出讓父母擔心的事。
大家想一想,父母為了養育我們,花了多少心血,小孩稍有感冒、發燒,就到處求醫,君不見,小兒科門前,都是焦慮的父母,帶著生病的小兒來看病,白天工作,晚上還要不眠不休看護孩兒,這樣操勞,是為了什麼?相信每個做父母的,都說不出來,因為這是天性親情呀!
所以為人兒女,只要有十分之一的這種親情,父母一定會非常高興。
(十一)問:宋朝有朱壽昌是個孝子,請示其典故?
答:朱壽昌年少的時候,他父親聽信大娘讒言,就把他母親劉氏,給出嫁到別處去,因此朱壽昌在七歲時,便與母親分離。
朱氏非常用功,希望求取功名,但是卻無時無刻思念他的母親。在宋神宗即位時,朱壽昌已經是朝中大員,升到高官,名聲顯赫,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獲悉母親劉氏之所在,毅然辭官尋母,這時候,他的心情是憂喜交加,憂的是母親是否真能找到?喜的是幾拾年來的願望快有着落了!
這種人子思母的心情,可以由他臨走前對家人交代的話體會出來,他說:「我即刻就要出發尋找母親,如果找不到,是永遠不會回來的。」歷盡千辛萬苦,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找到了年高老邁的母親,母子相會,已是隔別五十多年。
(十二)問:朱壽昌,位高官厚祿,何以甘願辭官尋母呢?
答:這是,親情孝思,有甚於名利慾望呀!
今人,往往與古德相反,為人兒女,一旦升官發財,名利雙收之時,便認為父母智識水準低、古板、愚笨,甚至於棄父母於不顧呢?
許多留洋的學生,一到外邦,便開始效學外邦習俗之陋,父母千里尋兒,竟然學外洋「不孝」風俗,卑視雙親,令其老淚難禁,痛哭流涕的飛奔回國,真是大夢一場也!嗚呼!
外國,尤其是美國,正是吾中土文化發揮之處,「孝道」就是第一個必先輸出的懷寶,而今日身為留學生,往往反其道而行,硬是要做外國人,但可惜的是,這件中國人皮肉外衣,卻永遠變不了。黃魂血液淵遠流長,待他們年老之時,將會遺憾終身!
(十三)問:周朝老萊子的故事,名聞古今,請示其事蹟?
答:周朝的時候,有一位姓萊的孝子,從小便對父母十分恭敬,服侍雙親,從來不敢懈怠,更不敢做出忤逆的行為。
後來,雙親年老,牙齒都掉光了,萊子就買甘甜爽脆的食物,供養父母,因此他們到了高壽,還是健康得很,萊子七十歲時,雙親仍然健在,有人稱萊子為「老萊子」時,總是令他心裏不快意,這是因為父母都在,不敢言老之故。
這時候,雙親行動不便,老是呆在家裏,頗感孤獨,常常鬱鬱不樂,萊子為了讓父母高興,便常常穿五顏六色的彩衣,扮成小孩模樣,又學小丑姿態,在父母面前戲耍,父母見他這般逗趣,皆忍不住哈哈大笑!
更甚者,他又常常挑兩桶水,挑去堂上,然後故意滑了一跤,兩桶水,嘩!一聲翻倒了!他就裝成小孩聲音,大哭大叫,逗父母高興,雙親一見如此,不禁開懷暢笑。
為了父母,不敢稱老,彩衣娛親,裝瘋賣傻,叫父母開心,唯天下至孝才能坦率如此呀!
(十四)問:現代人,如何效法老萊子呢?
答:現代人,一旦自立,就會認為父母老朽無用,對於雙親嘮叨,頗嫌嚕嗦呢!甚至還棄不奉養,真是罪過逆天。
又有人視父母為看家婆,如佣人一般任意使喚,好像吃一口飯,就必須再付出勞力的代價,可惡!可惡!
吾勸世人學老萊子的精神,以雙親為家中活佛,早晚供奉,父母高興,子輩才能盡興,不可以只會疼子疼女,夫妻相好,忘了自己來自何處,「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不信但看簷前水,點點滴滴不差移。」慎思!
(十五)問:周朝有姓郯的孝子,有何典故?
答:古時候的人,對於吃是常常缺乏,一方面是戰禍,另方面是天災,不像現代人處太平盛世,農機發達,灌溉方便,不再是靠天耕作,而年年農作物豐收,便生出種種暴殄天物的行為。
郯子就是生長在天災人禍的時代,不論經濟如何困難,他都要設法讓父母能吃到想吃的東西,況且雙親兩眼害病,年紀老邁,口慾之足,更是人子應該供應無缺。
有一天,他父母突然想起要吃鹿奶,他只好想辦法去取得,可是當時環境,要吃到鹿奶,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了許久,便生一計,把自己偽裝成鹿一般,於是就動身到街坊的獸皮店,買了一件鹿皮,披在身上,在森林中,找到鹿群,混雜在鹿群中,群鹿不疑他是人所假扮而成,居然讓他在母鹿身上弄到母奶,正
當拿著鹿奶準備回家奉養之時,在半路上,有幾個獵人,竟也認為他是鹿,擧箭欲射,郯子見狀,急忙站起來說:「我是人,不是鹿,不要誤射,因為父母害眼疾,想吃鹿奶,才假裝成鹿,混雜鹿群之中,取得鹿奶。」
這件事,就由打獵的人,傳揚出去,聽到的人,莫不讚歎他的孝行。
(十六)問:此種衣食豐足的時代,講這一則故事,有何意義?
答:現代人吃得太好了,許多老夫老妻,往往是吃得太胖,還要減肥呢!
這則故事,並不是學郯子的表面行為,而是要知道他的孝思。他能夠用很多的心血,不計困難,去滿足父母的要求,就是孝的表現,他若沒有至孝精神,才不會為了小小一杯鹿奶,花費這麼多的血汗。
我曾到某醫院,看到如此場面:有母親生病,子孫在側,殷勤服侍,無不流露出自然無偽的天性,並且還要求醫師盡力醫治,且不計任何代價,若有醫囑之貴重藥物,便急急忙忙,千方百計去取得,此時想到的是母親的生命,毫不考慮藥價之高。
這亦是現代郯子的作風也,吾贊之!吾嘉許之!
(十七)問:請示東漢時候,陸績的故事?
答:陸績是聰明伶俐的小孩,在六歲時;有一次隨大人們,遊歷九江,順道拜訪袁術,袁術見陸績長得很可愛,就要僕人拿橘子出來給他吃,陸績很高興吃了幾個,又趁大人們沒注意時,偷偷的拿兩個橘子,藏在袖子。
等到拜別袁術時,沒想到身體一彎,偷來的橘子,就由袖子滾出來,落到地上,袁術便笑著對他說:「陸郎!您既然是來作客,為何還偷竊主人的橘子呢?」
陸績聽了話之後,噗!一聲跪在地上回答:「因為母親喜吃橘子,我才偷拿兩個橘子,並不是貪心作賊。」
袁術聽完話,覺得十分感動,認為小小年紀,已能孝順父母,真難能可貴,便在賓客面前,誇獎一番,還送一大籃橘子,給他作禮物呢。
(十八)問:今日言孝,如何學陸績呢?
答:這故事,是教後世人,要學陸績,能夠體貼父母,不要老是要求父母這個,那個的,令父母親到處張羅,這是為人子的通病,以後要改過來才好!
有很多身為子女的,在未自立之前,對父母的種種予取予求,非常方便,一旦成家立業,就認為自己不得了,父母無功,我最聰明,反而視父母為累贅呢!
故陸績六歲小孩,便能體貼雙親,思量反哺之恩,真是古今少見。
現代人,不要以為小孩故事,不值為法,而忽略其重要性,應該反省自己,比不比得上陸績呀!
(十九)問:漢朝有孝子姓蔡,名順,是何典故?
答:漢朝的名孝子,蔡順,小時,父親去世,母子相依為命,由於蔡順侍候母親,非常孝順,四方鄰居都很敬愛他,可是生不達時,王莽篡漢,天下烽火數起,群雄豪傑,紛紛藉機而起,加上天旱不雨,年歲不好,飢民到處尋食,蔡順也只好拾桑椹來充飢,並且奉養母親。
但是蔡順撿桑椹時,帶有兩個籃子,拾到紅色桑椹,就放在一邊籃子,拾到黑色桑椹,便置放另一籃子,有一次,真不巧,正拾桑椹時,一批赤眉賊(用朱砂畫眉毛的強盜),看見蔡順用兩個籃子,各分別放紅、黑桑椹,覺得很奇怪,就問他:「您把桑椹分裝,是何意思?」
蔡順就告訴他們說:「黑桑椹是甜的,預備給母親用的;而紅色桑椹,味道較酸,是給我自己吃的,就怕混在一塊,才分裝兩籃子呀!」,赤眉賊,雖是土匪,還是環境逼成的,就是走差了路,才為匪盜,知道蔡順孝心,竟感動而可憐他,還把三斗白米,以及一隻牛腿,送給他回去供養母親。
(二十)問:孝心感動天,連土匪都受他的行為,動敬佩之心呢?
答:現代做個孝子,是很容易的了,不必有如蔡順,打野外、撿桑椹,可是富足世,生逆子,偏偏有許多人,愛妻子,損父母,為人子,位於家庭妻子與雙親之間,便好像兩個籃子,擔在肩頭,當然是吃力負重,但是只要堅守五倫之原則,調和雙方關係,不偏重,莫倚勢,用理智克服一切折衝,則酸甜苦辣之真味,必能造成和諧美滿的家庭。
(二十一)問:請示,漢朝丁蘭的故事?
答:漢期時代,有一個名叫丁蘭的人,由於他在年幼的時候,父母親便都去世了,等到長大成人,便常歎息沒有盡到奉養父母的孝心。
有一天,丁蘭忽然想到一個孝敬父母的辦法,就是用木頭雕刻父母形像,把它供在堂上,每日早晚奉祀米飯菜菓,好像父母仍活在世上一樣,供奉日久,丁蘭的妻子,漸漸的不耐煩,開始怠慢,常常想:「就是為了這些木頭,教我浪費許多時間與精神」,便毫不客氣,用針故意在木像的手指上刺了一下,那知木像的手
指,居然真的流出血來,令丁蘭的妻子,十分不安。等到丁蘭回來時,那木像見了丁蘭,竟流出眼淚來,丁蘭心中一陣刺痛,知道家中發生事故,就問妻子,才知道是妻子刺木像的手指頭,丁蘭大怒,便與妻子離婚。
(二十二)問:何以木刻偶像,會刺出血來,甚至還會流淚呢?
答:天下之事,無奇不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心靈寄託,便能感應出奇蹟來呢!這故事,乃是表示出大孝的丁蘭,思念父母,刻木為像,竟然可以感動天地神祇,無靈之像,拜成有心父母也。故現世父母,即是家中活佛,為兒孫作牛作馬,年老甚至還受兒孫生氣,他們是為了什麼,不為什麼!只希望子子孫孫舒舒服服過日子也!這不是活佛,是什麼!
所以今天看到丁蘭為雙親追念之情,更應該趕快孝順父母。
(二十三)
一報還一報,前因生後果。
若要子輩酬,還須父持孝。
昔有一老人,年紀很大,耳朵聾,眼睛瞎,手足會不時的抖動,連捧碗都會很吃力,以致於常把菜飯洒得滿地都是,所以兒子、媳婦皆很討厭,動輒大聲喝罵,後來便讓其單獨在爐灶旁邊用膳,有一天,天氣寒冷,手腳痳痺,用膳很辛苦,不小心抓不牢,把瓷碗摔破,其媳婦居然用很惡毒的話毒罵他,老人不敢出聲,只是默默的含著眼淚……,於是他兒子改買一木質食碗,防其再打破。
有一天,兒媳婦,看到五歲的兒子,在祖母邊拾集燒火用的木片,便問他:「我兒呀!您拾木片,是做什麼用?」
兒子立刻回答「我要做一個木槽,好讓父母親,年老的時候,一起用餐,就像祖母一樣呀! 」
兒媳聽到,小小孩兒,講這種話,驚愕萬分,大哭到爐邊請母親到桌上用飯,以後竟成為孝媳。
正合太公有格言:「孝於親,子亦孝之,身己不孝,子何孝焉。」
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
不信但看簷前水,點點滴滴不差移。
(二十四)
周有閔子騫,衣蘆不能怨。
忍寒知大體,全家有法圓。
周期閔子騫,是孔子的學生,他的生母在他年幼的時候,就去世,父親再娶妻,是閔的繼母,生有兩個兒子,也就是閔多了兩個弟弟,繼母是一個心胸狹窄、刻薄成性的婦人,只寵愛自己親生的小孩子,給他們吃好的食物,所穿衣服都是田棉絮一類,很能禦寒的東西,但是閔子騫,卻因為不是她所親生的兒子,就非常厭惡他,甚至於罰他挨餓,並把蘆花當作棉絮,縫衣服給他穿,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也是穿得厚厚實實,但事實上,蘆花並不能禦寒。
有一天,閔的父親推車外出,因為閔的衣服抵不住風寒,便凍得全身發抖,一不小心,失手把拉車的繩索脫落,父親見他笨手笨腳,以為他在偷懶,便大聲責罵,隨便推他一把,竟把衣服撕破一個洞,於是上前把閔的衣服詳細察看,但見得蘆花飛揚,這時父親才知道,原來閔子騫是寒冷過度,手足凍成麻木,他明白是怎麼回事,一時非常氣憤,把妻子叫來訓了一頓,便決定把她趕走,可是孝順的閔聽到此事,即上前跪在父親面前求情說:
「母親在家的話,頂多讓我一個人受寒,若是把母親趕走,則三個兒子都要受牽連,而受寒受凍了!」
繼母聽了這些話,十分感動,就愧疚後悔以前種種私心,以後對閔也疼愛起來了。
孝順的人,是不分別於生母以及繼母的,平常只要秉持孝親之道,就是木石心腸,也會變成慈祥和藹的人,精誠至孝,可以感動天地,也可以說:孝為和家之寶也。
今天講這一篇故事,就是教我們如何對繼母盡孝,對兄弟友愛,若是閔子騫,不孝父母,不友愛兄弟,讓父親趕走母親,則家不成家,兄弟受寒冷之苦,飲食之缺,父親也會孤獨不樂,全家頓然陷於愁雲慘霧之中,豈不是悲哀!
故大孝之人,見大體之微,寧犧牲小我,完成全家之溫暖,這是閔子騫偉大之處。
(二十五)
漢期多孝子,忠臣護龍廷。
黃香溫被暖,夏扇臥蓆涼。
在漢朝的時候,有小孝子黃香,在他九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他就日夜思念母親,往往看到別人有母親照顧,便悲痛不已,可是現在要講的是他對於父親的盡孝。
在漢代,是沒有所謂電扇與電暖器,或是暖氣設備,所以一到夏天,便炎熱得很,黃香知道父親怕熱,恐怕他睡不著,就預先用扇子扇涼父親所睡的枕頭和蓆子,若是冬天天氣寒冷,他就把自己的身體預先睡暖父親的被窩床褥,才讓父親上床睡覺。
這件事情,被江夏太守劉護知道,很欽佩黃香的孝行,便向朝廷秉報,於是他的孝行也就逐漸名聞全國,並且還受到皇帝的嘉獎呢。
現代人,生活上很安逸,冷暖氣控制自如,已不必如黃香之用心,但是孝道是永遠存在,並不會因為科學發達、時代不同,便忽略這種美德,反而是更應該加以提倡才對。
歐美新潮,不講孝思,結果是老年人痛苦無依,年青人妄自尊大,這是因果報應的明顯例子,別看他們國家強盛,若是孝道不存,就會變成無根的民族,這種民族性,是現實與投機,在戰場上隨時可以投降,或是變節的,細思其中的道理吧!
孝是家族、民族之根,無根之樹,豈能結果乎,若能結果,必損其枝,將折斷危殆矣!
(二十六)
聞雪泣墓馥王褒。
風雨聲中啟孝思。
三國時代,魏國有叫王褒的人,是很出名的孝子,他的母親,是個很膽小的婦人,一生中最怕的是下雨時的打雷聲。因此每當下雨打雷時,王褒總是在母親身旁,與他作伴,讓母親不要害怕。後來母親逝世之後,埋葬在遠方的山林裹,那裏是很荒涼的地方,每當風雨交加,雷聲隆隆時,王褒就急急忙忙奔到母親的墓前,流著眼淚對墓碑說:「母親啊!您不要害怕,兒子就在您的身邊呀!」
王褒愛母發自親情,母子連心,不因在世而已,而是死後猶情懷相繫,慎終追遠,乃吾中土美德也。
(二十七)
袒身任蚊咬,至性至孝情。
世人應知親,效學吳猛行。
晉朝,有八歲的孝子,姓吳,名猛,雖然他的年紀很小,但卻很懂得如何孝順父母。
因為吳猛家窮,三餐勉強可飽,晚上睡覺,連紋帳也沒有,所以每逢夏天一到,紋虫滿室飛舞,到處叮人吸血,父母怕蚊,吳猛一到晚上便脫掉上衣,躺在父母床上,任憑蚊虫吸取他的血液,有時候全身被蚊子叮咬,奇癢刺痛無比,也不敢揮手趕走這些蚊子,看到這裏,也許大家會很奇怪的認為:何以吳猛不怕蚊咬呢?
這其實是吳猛的孝心也,他認為只要蚊子吸飽了他的血液,便不會再叮咬父母親了,則父母可以安眠舒服。
現代人,有蚊香、電殺虫器、殺虫劑…… 可以應用,自然不必像吳猛如此苦心,其行為雖不再足以取法,然而吳猛的至孝之擧,才是孝道重點,各位想想看,一隻蚊子咬人,已經是不得了的癢了,而吳猛滿身蚊咬,又痛又癢,是何滋味?所以說:大孝之心,才能為人所不能為,故能感應天地之正氣,萬古流芳了。
(二十八)
嘗糞憂心頭,南齊庾黔婁。
為親辭官歸,朝夕禱北斗。
南北期時代,有姓庾名黔婁的人,他自幼即用功讀書,長大之後,赴京城考試,果然考中秀才,一擧成名,十年寒窗,一旦有成,當然萬分高興,於是期廷便派他為孱陵縣令,可是上任不到十天,忽然心頭猛然跳動,冷汗直冒,知道家中有變,就毅然決然,辭官回家,連夜奔波,很快的到了家裏,果見父親生病已有兩
天,大夫對他說:「您父親的病已是很嚴重的了,要曉得病症的好壞,只須嘗病人的糞便,便可以知道,如果糞味是苦的,這種病可以醫好,若是糞便的味道是甜,那就很難治療。」
庾黔婁聽了這些話,便馬上嘗父親的糞,不幸的是,味道是甜的!心中就憂鬱不安,到了晚上,便擺起香案,祭告天地,祈禱北斗星,希望能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父親的痊癒。
果然真誠至孝,感動天地,父親漸癒。
庾黔婁,為父親之病,棄榮華富貴如草芥,不食美味,甘心嘗糞,不求貪生,願以身死,這種孝心,才是後人要學習效法的呀!
問:這則故事,真是切合時代,現代人,就是少這份「孝心」。
答:世人,但知求名求利,專在慾念之中打滾,父母反成為額外人口。
吾勸眾修,學庾黔婁之孝,親情才是寶貝,在孝道大前提之下,乃能造就真正無妄的大事業,若是家財萬金,而棄雙親之養,不知育我之恩,則所得之財,便是「空財」,頂多是一世之富,終是永世貧耗,不孝人,還生不孝子,子輩必是敗家種,此是因果律也。
提倡孝道的家庭,道氣衝天,金錢收入,含有靈氣,在心理上與物質上是會很充實的。例如:
有人違背良心(孝道)賺錢,又不用於正常之開銷(奉養父母),則心中不安,精神緊張,日久其子輩,又學違心之擧(子學父) ,更盜父母之財(不孝愈甚),此時,生後悔之心已是太晚了(子欲養,親不待)。
(二十九)問:在「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裏面,有說到佛家大孝之意,請以白
話說明之!
答:好的!就用淺近的白話文,約略的道來吧!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語譯)
※佛陀(即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和尚二千五百人,與大菩薩三萬八千人,正向南方悠然行走,忽然看見路邊有一堆骨頭……
佛陀不聲不響,含著恭敬的心,便向這堆枯骨,用最大的五體投地禮節,祭拜她。
阿難(佛陀徒弟)看了很奇怪,就合掌對老師說:
「世尊!您是三界的大師,為眾生的慈父,人人尊敬,為什麼原故,而禮拜枯骨呢?」
佛陀曰:您雖是我的大徒弟,也出家很久了,但是知道的事並未透澈,這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許多世以前的父母,就是為了這個原因,我才禮拜呀!」
「現在您可以將這堆骨頭,分為二分,若是男骨,色白較重;若是女人骨頭,色黑較輕。」
阿難說:「世尊,男人在世,由衣著式樣,便可以知道是男人之身,而女人在世,常塗脂粉,或裝飾珠寶,一看便知道是女流之輩,而今死後,白骨一堆,教弟子,如何分辨呢?」
佛告訴阿難說
「若是男子,在世之時,常在道場,聽經學律、禮拜神聖、念佛名號,他的骨,色白且重。但是身為女流,辛苦生男育女,易溺於感情之事,是母職天性也,故每生一孩,賴乳養命,日夜照顧,不辭辛勞,乳由血變,每孩飲母八斛四斗甚多白乳,母體耗損,所以憔悴,骨呈黑色,其量亦輕。」
阿難悲從心起,垂淚哭泣的說:
「世尊!母親的恩德,如此偉大,吾等何以報答呢?」
於是佛告訴阿難:「您們仔細聽,我會解釋明白的。」
「母胎懷子,必經十月,甚為辛苦,在母胎時,第一個月,如草上珠露,朝不保夕,早晨聚合,入午消散。第二個月,恰如凝凍奶酥一般。第三個月,猶如凝固血塊。第四個月,心臟形成,稍作人形。第五個月時,胎兒生有五胞:就是頭為一胞,兩肘兩膝,各為一胞,共成五胞。第六個月,兒在母腹(子宮)六精齊開,即是:眼為一精,耳為二精,鼻為三精,口為四精,舌為五精,意為六精。第七個月時,兒在母腹,生成骨節,三百六十節,及生毛孔,共八萬四千。在第八個月的時候,便生出意智,以及九竅。第九個月,兒在母腹,吸收母親所食之精華,其母身中,生臟向下,熟臟向上,喻如地面,有高山聳出,山有三個名號:一叫須彌山,二叫業山,三叫血山(這是比喻名詞),然後崩潰,化成一條,母血凝成胎兒食料(此指的是臍帶內的動靜脈,包成一條)。
至第十個月時,胎兒全體一一完成,方乃降生,若是孝順子,則擎拳合掌,安祥出生,不損傷母體,母無所苦,倘然為逆之子,破損母胎,扯母心肝,踏母跨骨,如千刀攪,又彷彿以萬刃鑽心。」
(順產是孝,難產是逆;指的是生產時的業報關係,後天培養,皆可為孝順之子也。)
「像這樣的重重痛苦,才生出小孩,為人子者,便須報母十恩:第一,懷胎守護恩;第二,臨產受苦恩;第三,生子忘憂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甘心為兒受苦,毫無怨言);第五,迥乾就濕恩(母體寧為子女之溺便濕透,卻趕快換乾布,清潔衣服,怕兒不舒服);第六,哺乳養育恩;第七,洗濯不淨恩;第八,遠行憶念恩;第九,深加體恤恩;第十,究竟憐愍恩(生死為兒女做牛馬之謂也)。」
「第一,懷胎守護恩,頌曰:
累劫因緣重,今來托母胎;
月逾生五臟,七七六精開。
體重如山岳,動止劫風災;
羅衣都不掛,裝鏡惹塵埃。
第二,臨產受苦恩,頌曰:
懷經十箇月,難產將欲臨;
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沉。
難將惶怖述,愁淚滿胸襟;
含悲告親族,惟懼死來侵。
第三,生子忘憂恩,頌曰:
慈母生兒日,五臟總開張;
身心俱悶絕,血流似屠羊。
生已聞兒健,歡喜倍加常;
喜定悲還至,痛苦徹心腸。
第四,咽苦吐甘恩,頌曰:
父母恩深重,顧憐沒失時;
吐甘無稍息,咽苦不顰眉。
愛重情難忍,恩深復倍悲;
但令孩兒飽,慈母不辭饑。
第五,迥乾就濕恩,頌曰:
母願身投濕,將兒移就乾;
兩乳充饑渴,羅袖掩風寒。
恩憐恒廢枕,寵弄纔能歡;
但令孩兒穩,慈母不求安。
第六,哺乳養育恩,頌曰:
慈母像天地,嚴父配於天;
覆載恩同等,父娘恩亦然。
不憎無怒目,不嫌手足攣;
誕腹親生子,終日惜兼憐。
第七,洗濯不淨恩,頌曰:
本是芙蓉質,精神健且豐;
眉分新柳碧,臉色奪蓮紅。
恩深摧玉貌,洗濯損盤龍;
只為憐男女,慈母改顏容。
第八,遠行憶念恩,頌曰:
死別誠難忍,生離實亦傷;
子出關山外,母憶在他鄉。
日死心相隨,流淚數千行;
如猿泣愛子,寸寸斷肝腸。
第九,深加體恤恩,頌曰:
父母恩情重,恩深報實難;
子苦願代受,兒勞母不安。
聞道遠行去,憐兒夜臥寒;
男女暫辛苦,長使母心酸。
第十,究竟憐愍恩,頌曰:
父母恩深重,恩憐無歇時;
起坐心相逐,祈遙意與隨。
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
欲知恩愛斷,命盡始分離。
佛陀又言:「我觀察天下眾生,雖長得一表人材,心裏所想的,卻愚昧得很,不想想雙親恩情,是何其偉大,反而不去恭敬,忘恩背義,沒有仁慈心,不孝不順,阿娘懷子,十月之中,起坐不安,如負重擔,飲食不下,像個生病的人。
在月滿要生產的時候,受到種種痛苦,將產之時,恐懼非常,如殺豬羊,紫河車崩出,血流徧地,為人母親就必須受到這種痛苦,生子之後,自己吃苦哺育以甘,抱持養育,片刻不離,洗濯嬰孩不淨之大小便,毫無怨言,忍寒忍熱,不辭辛苦,乾處兒臥,濕處母眠,三年之中,飲母白血(指的是奶水)。
「嬰孩童子,乃至成年,教導禮義,婚嫁營謀,備求資業,攜荷艱辛,勤苦百倍,不言恩惠,男女有病,父母驚憂,憂極生病,視同常事,子若病除,母病方癒。」
(註:這是說明,母親對於子女從生至長,結婚、嫁娶,生意謀事,資金籌劃,生病,驚險,無不關心,認為這種為子女操勞的事,甚至於比自己本身的生命還重要。)
佛陀說到這裏,停頓一下,又嘆息的道:
「如斯養育,願早成人,及其長成,反為不孝。尊親勸告教誨之言,不知順從,應對無禮,惡眼相視。欺凌伯叔,打罵兄弟,毀辱親情,無有禮義,雖曾從學(求學),不遵範訓,父母教令,多不依從,兄弟共言,每相違戾。出入來往,不啟尊堂,言行高傲,擅意為事,父母訓罰,伯叔語非,童幼憐愍,尊人遮護,漸漸成長,狠戾不調,不伏虧違,反生嗔恨。棄諸親友,朋附惡人,習久成性,認非為是。」
「或被人誘,逃往他鄉,違背爹娘,離家別眷,或因經紀,或為政行,荏苒因循,便為婚娶,由斯留礙,久不還家。」
「或在他鄉,不能謹慎,被人謀害,橫事鈎牽,枉被刑責,牢獄枷鎖,或遭病患,厄難縈纏,因苦饑羸,無人看待,被人嫌賤,委棄街衢,因此命終,無人救治,膨脹爛壞,日暴風吹,白骨飄零,寄他鄉土,便與親族,歡會長乖,違背慈恩。不知二老,永懷憂念,或因啼泣,眼暗目盲,或因悲哀,氣咽成病,或緣憶子,衰變死亡,作鬼招魂,不曾割捨。」
(註:這一段是說:幼時在父母翼護之下,漸漸成長,卻有許多人,忘了養育之恩,或外出,或惹禍,不知雙親在故鄉,每日繫念,死亡之後,變成鬼魂,還不曾捨得兒女親情。)
「或後聞人,不崇學業,朋逐異端,無賴粗頑,好習無益,鬥打竊盜,觸犯鄉閭,飲酒樗蒲,姦非過失,帶累兄弟,惱亂爹娘,晨去暮還,不問尊親,動止寒溫,晦朔朝暮,永乖扶侍,安牀薦枕,並不知聞。參問起居,從此間斷,父母年邁,形貌衰羸,羞恥見人,忍受欺抑。」
(註:這一段是說:為人子女,不知惜身,為利益眾生之事,反而學習不良習慣,交惡劣的朋友,做出有辱父母的壞事,使雙親含羞,忍受譏評。)
「或有父孤母寡,獨守空堂,猶若客人,寄居他舍,寒凍飢渴,曾不知聞。晝夜常啼,自嗟自嘆,應奉甘旨,供養尊親。若輩妄人,了無是事,無作羞慚,畏人怪笑。」
(註:為子女者,竟視年老之父母,有若客人一般,衣食對待,與養犬畜一樣,毫不關切,每令老人家,暗自流淚,怨歎子女不孝。)
「或持財食,供養妻兒,忘厥疲勞,妻妾約束,無事依從,尊長瞋呵,全無畏懼,或後是女,適配他人,未嫁之時,咸皆孝順,婚嫁已訖,不孝遂增,父母微瞋,即生怨恨,夫婿打罵,忍受甘心,異姓他宗,情深眷重,自家骨肉,却以為疏,或隨夫婿,外郡他鄉,離別爹娘,無心戀慕,斷絕消息,音信不通,遂使爹娘,懸腸掛肚,刻不能安,宛若倒懸,每思見面,如渴思漿,慈念後人,無有休息。」
註:這段話,可以分三方面來說:
(一)兒子娶妻,只知有妻女,不知有父母,此有偏差也!
(二)女兒嫁人,只顧夫家,不想娘家,雖有言「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但是自家骨肉,卻因嫁娶,反而疏遠,也是不對,必須是夫家是家,娘家亦是家,兩家為一家,才是對的!
(三)年輕夫妻,遠走他鄉,不理父母之憂,違奉養孝心也,必須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於是佛陀接著說:「父母恩德,無量無邊,不孝之愆,卒難陳報。」
(就是說:父母對我們的恩惠是何其大也,可以說是無邊無量,是難於計算出來的呀!世人若是還無知的犯了不孝之罪,他的罪業怎能還得清,報得盡呢?)
這時候,佛陀的眾門徒,明白父母偉大之處,皆撲身在地,行跪拜大禮,遙向父母禮懺,有的搥胸哀嚎,甚至於身中的毛孔,都流出血液來,更甚者,激動得昏絕於地,好久才清醒過來,有門徒說:「真是痛苦呀!直到今天才知道,我是個罪不可赦的人,今日世尊開示,讓我們覺悟到以前種種錯事,這實在是令人心膽俱碎,希望世尊憐愍,教我們報答父母深恩的方法?」
這時,如來即以八種梵音,告諸大眾:「汝等當知,我今為汝分別解說」:
(一)「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到處奔波,繞須彌山而轉,經過百千劫,把腳踝都磨出血來,肩上壓出骨頭,甚至於還研穿骨頭而露出髓質,就是如此辛勞,還不能報父母深恩。」
(二)「如果有人,遭到飢饉災厄,為了盡孝於父母,施捨身命,臠割碎壞,猶如微塵般,如此經過百千劫之報恩,還是不能彌補父母對我們一世之親情。」
(三)「假使有人為了父母的原故,割自己眼睛,獻於如來,表示真誠,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四)「假使有人,為於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徧地,不辭痛苦,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五)「假使有人,為於爹娘,百千刀戟,一時刺身,於自身中左右出入,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六)「假使有人,為於爹娘,打骨出髓,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恩。」
(七)「假使有人,為於爹娘,吞熱鐵丸,經百千劫,徧身焦爛,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註:佛陀說這些話的主要意思,便是要告訴我們「父母之恩,昊天罔極」,雙親一世之情,為子女者盡百千劫,亦難以報盡。)
大家聽佛所說父母的恩德難報,皆垂淚悲泣,痛割於心,諦思無計,生很大的慚愧心,故又問佛陀:
「世尊!我們都是帶有深罪的人,應該如何才能報得父母深恩?」
佛告弟子:
「卻得報恩,為於父母書寫此經,為於父母讀誦此經,為於父母懺悔罪愆,為於父母供養三寶,為於父母受持齋戒,為於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則得名為孝順之子,不作此行,是地獄人。」
佛告阿難:
「不孝之人,身懷命終,墮於阿鼻無間地獄,此大地獄,縱廣八萬由旬,四面鐵城,周圍羅網,其地亦鐵,盛火洞然,猛烈火燒,電奔電爍,烊銅鐵汁,澆灌罪人,銅狗鐵蛇,恒吐煙火,焚燒煮炙,脂膏焦燃,苦痛哀哉,難堪難忍。鈎竿鎗槃,鐵鏘鐵串,鐵槌鐵戟,劍樹刀輪,如雨如雲,空中而下,或斬或刺,苦罰罪人,歷劫受殃,無時暫歇,又令更入餘地默,頭戴火盆,鐵車碾身,縱橫駛過,腸肚分裂,骨肉焦爛,一日之中,千生萬死。受如是苦,皆因前身,忤逆不孝,故獲斯罪。」
大眾聽佛所說,垂淚悲泣曰:「我等今者,云何報得父母深恩?」
佛告訴眾弟子· 、
「想要報恩,可為父母造此經典,是真正報得父母深恩也。能造一卷,得見一佛,能造十卷,得見十佛,能造百卷,得見百佛,能造千卷,得見千佛,能造萬卷,得見萬佛。是等善人,造經之功德,可蒙諸佛,常來慈護,立使其人,生身父母,得生天上,受諸快樂,離地獄苦。」
佛陀講到這裹,震動三曹鬼神,人類及一切眾生,令身毛皆豎,悲泣哽咽,不能自裁,各發願言:
「我從今到未來時間,頗意碎此身猶如微塵,經百千劫,誓不違如來聖教,寧以鐵鈎拔出其舌,長有由句,鐵犁耕之,血流成河,經百千劫;誓不違如來聖教,寧以百千刀輪,於自身中,自由出入;誓不違於如來聖教,寧以鐵網周匝纏身,經百千劫;誓不違於如來聖教,寧以剉碓斬碎其身百千萬段,皮肉筋骨悉皆零落
,經百千劫,終不違於如來聖教。」
(註:此即是,如來宣說盡孝之方法,眾弟子深受成動,故發誓擁護佛教,冀使此時言教,可以留芳千萬世也。)
阿難便請示佛陀說:
「此經,應命何種名字,可以讓後人奉持呢?」
佛言:
「此經名為『父母恩重難報經』,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這時,大眾徒弟、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退。
※ 報父母恩重難報經有咒曰:
「南無密栗多哆,婆曳莎訶。」
ㄋㄢˊ ㄇㄛˊ ㄇㄧˋ ㄌㄧˋ ㄉㄨㄛ ㄉㄨㄛ,ㄆㄛˊ 一ˋ ㄕㄨㄛ ㄏㄜ
請常誦持,可以引發孝思,終得報雙親深恩也。
(三十)問:由此部父母恩重難報經,可以知道世尊所講的孝道,是合乎時代,非常實在,是不是呢?
答:世尊說明孝道,皆是用淺顯的實際例子來教化眾生,此部經的要點,再闡釋如下:
(一)若言,以恩報恩;則父母對子女的恩情最大,應當思報。
(二)若言,世上最大惡業,千百劫難消者,即是逆子叛親之行為,因為父母對子女用心用情、用血汗的哺育恩惠,無限極大。
(三)修道人,以孝為本,出家學佛,首重孝親。
(四)因果業緣,以親子之間的報應,最為迅速,其間的相互業報,純真不虛,連合密切,故修道,若不能盡孝雙親,了此因緣;則千百世,無法超生,修成正果。
(五)顯示人間,修道即是修孝,不知孝,則已成罪深之人,其修持何用,此可以由大眾弟子,惶恐不安,悲泣哭號的心情,看出其中的端倪。
(三十一)問:現世年輕夫妻,特別重視子女教育,對於孩子的健康,關照的無微不至,可是對於長上的起居生活,反而顯得馬馬虎虎,是何原故?
答:這說是,世人矛盾之處,口講「代溝」,卻要子女,順其掘好的溝,對長輩雙親不敬,還會要子女盡孝己身,疼兒疼女,竟濛然不知雙親對我何嘗不是如此!不談孝道,卻會為了子女不能孝順於我,憂愁嘆息呢!
現代人,對子女付出的心力,比以往更甚,則將來子女成長時,相對的;便會下意識,去要求子女更多反哺之情,這是人心常態,自然推理便可以知道!
今天講「孝道」的目的;就必須弄清楚此一點;「孝」是由自己本人以身作則,才對!而不是單單對子女要求孝順呀!因為只有上行下效,才能產生合理、自然、親切的孝順子孫也!
(三十二)問:原來談孝道,就是要自己作起,而非只由子女要求起,真是合乎哲理!
答:所以說:世人無明,自己不敬雙親,卻要子女行孝,無怪乎!一代比一代不孝!犯了「本末倒置」的毛病,還真多呢!
(三十三)問:現在是國民時代,提倡男女平等,則女婿對於丈母娘,是否必須盡孝呢?
答:世尊亦說過:「或復是女,適配他人,未嫁之時,咸皆孝順,婚嫁已訖,不孝遂增,父母微瞋,即生怨恨,夫婿打罵,忍受甘心……」
這是說明,世人犯了一種毛病,女兒出嫁,便不理會娘家,反而會因為小事而與娘家斤斤計較,於是世尊,便勸如此女人,應該既成親家,即是一家,不要以為嫁出去了,便與親生父母絕緣。而男人娶妻,亦是如此,不要以為岳父母,無功無德,要知道妻子,是小祖宗的老師,沒有妻子,何來傳宗,沒有岳父母之栽培
,何來賢妻良母,故孝順之道,是不分別於雙方親家也,希望世人結親之後,互相體諒,兩家合一家吧!
(三十四)問:孝順最大的內涵,是什麼呢?
答:孝道,不在乎「孝行」表現如何,而在於其「孝心」何在也,故古人有不合理之孝行,仍然會為人津津樂道,便是「孝心」感動人寰也。
所以;現代人看二十四孝,首重孝行之內涵本性,不必胡亂批評為不合時代潮流。
茲錄孝道醒世文於後,為結尾。
― 醒世文 ―
父母不親誰是親 不重父母重何人 你若重他十六兩
後代兒孫還一斤 千兩黃金萬兩銀 有錢難買父娘身
在堂父母百年稀 生時不孝死徒悲 在生之時不敬重
死後空勞拜孤墳 在家不可言相激 一旦拋離更不回
要見面時難得見 要他歸時難得歸 若要父母重見面
除非三魂夢裏隨 勸君趁早行孝道 定保兒孫世代芳
心不明來點甚燈 意不公平誦甚經 大斗小秤吃甚素
不孝父母齋甚僧 真藥難醫冤孽病 橫財不富命窮人
利己害人促壽算 積善修行裕子孫 人惡人怕天不怕
人善人欺天不欺 暗中陰騭分明有 遠在兒孫近在身
守口莫談人過短 自短何曾告與人 生事事生君莫怨
害人人害汝休瞋 欺心折盡平心福 行短天教一世貧
高山平地有黃金 只恐為人不用心 天下羣洲行過了
勸苦節用莫求人 空手求人像問壁 求人像吞三寸劍
靠人如上九重天 百般口語不如錢 貧人莫去求富親
富親見我是別人 不信但見筵中席 杯杯盞盞敬有錢
父母不好誰是親 不孝父母敬何人 一年一月一日新
三年勝敗幾多人 若問此文何人撰 自心隱者勸世人
發行所:彰化八卦山天真堂
倡印者:天韻善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