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首頁
20140110自由時報  馬英九「新年新希望」的真與假
台灣印象 -
作者 自由時報   
2014-01-12

開年以來,我國與各國洽簽自由經濟貿易協定(FTA)、融入區域經貿整合,成為馬英九政府的顯學。馬英九在元旦祝詞宣布擴大行政院「國際經貿小組」,並指名由蕭萬長成立「民間推動委員會」,各項文宣與會議隨即如火如荼般展開,頗受各方矚目,「亞洲華爾街日報」七日還發表「台灣的新年新希望」(Taiwan’s New Year Resolution)社論。

台灣以經貿立國,與主要貿易夥伴簽訂FTA,不論雙邊或多邊,都屬必要,也是朝野共識。立法院過去數月在我國與紐西蘭、新加坡簽署經貿自由協議之後,迅即批准,就是明證。事實上,先前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或與中美洲邦交國簽訂FTA,都是藍綠執政共同努力的績效;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日前提出「經濟的四個優先」,「為TPP(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準備」是其一,也表明加入TPP、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及爭取洽簽更多FTA,符合我國利益,足見經貿國際化不致成為我國內部問題。

然而,我國在洽簽FTA終究進展不大,究其原因,主要在中國打壓,也有主政者的問題。對中國來說,任何足以讓台灣融入國際社會的舉措,除非事先經其同意,且以「中國台灣」之類名稱實施,它一概打壓到底;FTA有主權意涵,它尤其反對。我國加入WTO,是在美國積極運作且中國尚未加入之際,方得成事;而與紐西蘭、新加坡的經貿協議,民進黨執政時幾近達成,也因中國因素而功敗垂成。在我國邁向區域整合等國際化之路,中國一直是最大的石頭。

談判FTA,有得有失,既取也給,因此除了談判桌上的折衝,各國準確評估不能少,事前準備與溝通不可或缺,對必然衝擊要有補救措施,且須遵行程序正義,接受國會監督,黑箱作業與密室談判都應杜絕;我國加入WTO經十年談判準備,就此已有前例可循。馬英九主政之後,凡事對中國卑躬屈膝,以中國化取代國際化,大力推動與中國整合,雙方簽訂十九項協議,都未經國會實質審議;服務貿易協議集各種對外談判的大忌於一體,終致引起社會極大爭議與反彈,茲事體大,國會難以草率強行背書。

馬英九的字典裡沒有「自我反省」四個字,新年一反過去六年實際作為,高唱「開放」、「區域整合」、「避免邊緣化」,用意之一在逼迫國會與在野黨,儘速通過服貿協議。不過,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機構近日指出,服貿協議持續造成社會對立、社會無法達成共識、主政者民意支持度低落,已影響投資環境;或有如台北美國商會調查發現,政府效能、法規解釋分歧、選舉年的政治動盪,都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隱憂。從而,台灣要真正經貿國際化,光說不練無以成真,馬政府尤應負最大責任。

外界更好奇的是,馬政府在連年大力促進經貿等全面中國化之後,何以突然高唱國際化的調子。「亞洲華爾街日報」社論引述蕭萬長的話,宣稱是由於「台灣對外經濟關係高度而不平衡地傾向中國,對其他國家卻邊緣化」。該報指出,台灣的出口有四成、對外投資有八成到中國,一旦中國政經情勢不妙,或雙邊關係惡化,台灣都將深受其害。因此,該報強調,台灣要實現「新年新希望」,應「多自由貿易、少依賴中國」。

不過,馬英九的想法一向脫離常理與常識,當然也和上述社論的剴切之言所見不同。他同一天在執政黨會議中說,中國占台灣出口四成,但與民進黨執政時期相比,「台灣對大陸市場的依賴程度降低了…我們現在大體上對外的經貿真的是正確的」。顯然,馬英九並不憂慮對中國經貿傾斜與依賴問題;對外經貿方向與作為在他看來也大致沒問題。有如此認知,他宣稱「全力貫徹、推動國際經濟策略」、「台灣這次(自由化)玩真的」,看來也不免步「六三三」、「黃金十年」後塵,成為空話。
 


分享:Facebook! Plurk! LINE send!  
  
 
< 前一個   下一個 >
© 2024 財團法人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台灣人拜台灣神 不做無根之民
Joomla!是基於GNU/GPL授權的自由軟體. 中文版本由TaiwanJoomla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