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首頁
20140116自由時報  海基會萬勿淪為國民黨的輔選機器
台灣印象 -
作者 自由時報   
2014-01-18

海基會最近由於副董事長高孔廉即將離開現職,在政壇引發一番議論。這位當年兩岸關係條例起草階段的重要參與者,選擇了不平則鳴的方式為自己送行;洋洋灑灑間,濾掉其個人情緒的部分,其實沉澱出不少當前台灣涉中事務在體制、運作上,難以與時俱進的扞格與問題。海基會這只白手套是否還有繼續存在的必要?值得藉此機會一併提上檯面,請社會共同思考。

海基會的成立是歷史的構成。它是國共冷戰遺緒下,為處理現實問題所需的一個階段性產物。一九九一年的時空,如何在沒有官方接觸、政府公權力難以直接介入的情況下,經由一個具有民間性質、但由政府委託指定執行公權力的機構,來擔任中介的角色,確實有其權宜性的考慮。然二十三年後的今天,台灣已經歷經兩次政黨輪替,中國問題不應再停留於國共內戰脈絡,必須朝兩國關係正常化、全民參與、國會監督、過程透明的目標推進,則早就成為普遍的主流共識。

當人民與國家的需求發生顯著變異,組織若未隨之因應調整,淪為盲腸,只是浪費公帑等消極性的影響;但若細胞變異增生轉為癌潛伏,就必須立即決斷,不宜拖延處置,否則必然吞噬全體,終結生存。

海基會現在的定位到底是什麼?我們可以由幾個客觀指標來檢視:第一,下個月,陸委會主委即將前往中國與國台辦主任會面,今後並將形成制度性高層互訪。這是政府對政府的直接往來。第二,近年的兩岸談判,雙方政府官員已經多次上桌博弈,「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成為過去。這說明,海基會做為政府大陸工作體系中重要一環的權宜性消失。

第三,根據高孔廉的自陳:談判團隊間資訊分享相當重要,包括陸委會、海基會及各主管機關都還要持續努力。相對於中國的「一套人馬、兩塊招牌」,前此台灣隊伍的第一手描述豈不是疊床架屋、盲人摸象?這是功能性的異化,也是自我內耗的出現。

第四,辜振甫、汪道涵做為海基、海協的互動窗口與聯繫管道,在江丙坤對陳雲林階段,引發了利益不迴避的高度爭議;現在林中森對陳德銘,是否進一步變質成為專業退位、政黨越位、選舉工具?這已是事關台灣民主發展的嚴重轉折,事態若果真如此,海基會存留的傷害當然絕非可以盲腸炎發作相提並論。

二○一二年九月底,由林中森易江丙坤,到二○一四年二月高孔廉離職,海基會已悉數收歸於一黨一派的馬政權。當陸委會即將脫掉手套、另闢直通管道之際,海基會已經脫離兩岸關係條例第四條的政府委託需要,其是否下降成為一黨一派前往中國的手腳?林中森自上任後每月密集訪問中國的不尋常性,是否是自行擴大「委託」?不少中國台商對其問題認識專業不足、純粹交誼公關的接觸評價,是否以公輸黨,濫用海基會資源,把對岸當作選區固樁在跑?以待關鍵時刻,將另類的中國因素(包含台商與中國共產黨)引入台灣,名正言順成為國民黨動員選票與政治捐獻影響國內大選的「中國支黨部」?這些合理懷疑,由於全在暗道中進行,資訊揭露不足,絕對都是可受公評的嚴肅問題。

海基會的基金,當年係由政府及民間人士共同捐助成立,其人事與運作經費,每年由政府預算編列,這全來自全民的稅金。當海基會主事者疑似遊走於灰色地帶,從事非關公共利益的爭議事項時,必須對社會公開說明,並接受大眾節制,否則即是現代版的國庫通黨庫與私庫,已涉及違反兩岸條例之虞。

換言之,海基會在階段性功能弱化的今天,其人事由國民黨秘書長取代副主席,不僅未解社會疑慮,而且是將兩岸交流專擅為一黨一派所用的變本加厲。海基會的角色與職掌,是當前應該嚴肅面對的新生公共議題,以督促主政者必須自重自愛。



 


分享:Facebook! Plurk! LINE send!  
  
 
< 前一個   下一個 >
© 2024 財團法人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台灣人拜台灣神 不做無根之民
Joomla!是基於GNU/GPL授權的自由軟體. 中文版本由TaiwanJoomla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