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首頁 arrow 新聞報導 arrow 大地新聞報導 arrow 【影片/聖山講座】杜正勝教授-再讀「到台灣之路」(1)
【影片/聖山講座】杜正勝教授-再讀「到台灣之路」(1)
新聞報導 -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2014-02-17


點擊上圖可看更多照片

時間 ∣ 2014/02/03 (一) 上午10:00~12:00
地點 ∣ 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
講者 ∣ 杜正勝教授(前教育部長)

再讀「到台灣之路」/主持人引言:

杜老師曾在美國、英國做訪問學人,從純粹的學者到出任公職,在公職期間,認真推動台灣主體教育,被中國歸為台獨代表。但其實杜老師曾經思想跟心境都非常中國,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在小學他遇到一位很會教書的地理老師,將中國地理教得生動,文史世界則由初中老師啟發,學中國史、接觸中國文學,而對中國有憧憬。後來做研究就是研究中國古代史。

杜老師專長是中國古代史,專研古代社會史、文化史、醫療史等。杜老師的第一本著作就是《周代城邦》(碩士學位論文整理出版),研究動機,是想探討中國歷史上何以政治力愈來愈大,社會力愈來愈小,同時想要關懷政治之下的社會、人民的歷史與處境。後續的著作如《編戶齊民》、《古代社會與國家》仍持續探討國家制度下的人民與社會(立論有別中國學者,在意識裡台灣逐漸浮現)。1990年《新史學》的創刊更貼近人民,從結構性的研究轉變到喪葬禮俗的文化史領域。杜老師曾說過:「過去的研究都是鋼筋骨架,現在要添血肉」,於是有了古代醫療史,以及探討古人生死觀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論文是〈從眉壽到長生──中國古代生命觀念的轉變〉。也才有後來史語所的生命醫療史研究小組,可說其開創了一個歷史的新領域。從杜老師的著作中,可以看出社會基層人群是他關懷的對象。杜老師認為學歷史的人,不只是研究古人,更重要的是要關懷現實。

老師的中國認同,後來多次進入中國,看到現實、真實的中國後,才從中國夢裡驚醒。走出民族主義、走向民主、人權,確立民主高於民族,民主、自由、人權才是立國最高原則,後來更提出以台灣為主體的同心圓史觀。

老師認為「做了一些公共服務的事情接觸了比較多社會上各種的人之後,從這些經驗回頭看歷史文獻,會在很細微的地方,知道這種記載所反映的是什麼。看歷史會看得比較深入一點,關在書房裡看資料,不知道社會如何運作,容易與社會脫節。我以前念很多歷史書,寫歷史的論文、歷史的書。但說得難聽一點,不一定了解歷史。」

老師的台灣認同繞過地球一大圈後才回到台灣?經過社會歷練後再重新省視自己的轉變過程,又有什麼樣的體悟?請聽老師的----再讀「到台灣之路」


第一段大綱:

1.我孩子到英國讀書,印象最深的是,國中時他在課堂上舉手說要去洗手間,結果全班同學都哈哈大笑,因為英國文化很重視個人的自由與主體性,要去廁所,你自己決定就好了,自己做主人,不用誰同意。反觀台灣,老師教學的重點放在維持秩序,不要吵鬧。這是很大的文化衝擊。

2.每個人在家庭中有社會角色,都有其主體,互相尊重。所以演講前先問小朋友是否聽得懂台語。

3.雖然各有主體,但一個團體要有共同一致的方向,否則就散掉了。

4.各國人民數量不同,但人民的聲音在哪裡很重要。國民有主體性、權利、義務,主體離開國民,就無所謂的國家的主體。

5.台灣人民的意志偏向,在政治意識的主體來說,台灣的前途要台灣人自己決定。不是在上位者說什麼就代表人民的意見。

6.台灣住民自決,自決就要公投,透過投票展現人民主張。公投法要有合理的規則,若遊戲規則不合理,就無法達成住民自決的理想。

7.一個人的思想、認識,並不是出生就都會,從一張白紙開始,每個人都是受到教育浸染。不單指進入正式教育才算,從出生開始,各種環境的刺激,從開始會想,慢慢就進入他的腦袋中,成為人格,變成個人特色、特質,從小的過程開始。

8.正式教育是有一套經過設計、規劃而學習到知識、觀念,是進階的、從淺到深、從簡單到複雜,稱為學校教育。每個人都會經過正式及非正式的學習。

9.教育由誰掌管?最後都是由政治掌權者決定。教科書要怎麼編,書要怎麼教,跟當權者也有關係,他想要讓你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教育不能脫離社會、時代。

10.要看一個人,其任何人都不能脫離他生存的歷史、時空環境。

11.我們接受到的社會教育跟學校教育很像,是統治者想要教的東西,而家庭教育就不一樣了,家長知道要教或不教小孩什麼東西。

12.我1944年出生,1、2歲時日本投降。1949年國民黨逃到亡台灣,我正讀小學,所以就在國民黨這一套教育所養成。若是早20年出生,就會受到日本教育,若比我晚20年出生,也會有所不同,因為那是處在政權轉變的時代。

13.我生長在南台灣,自然就是講台灣話,學校教你普通話(華語),但是回家和父母、朋友都是講台灣話。若是慢30年,KMT的國語教育就很深入,要能自然地講台灣話就很困難,現今社會上一般40歲以下的人,比較晚出生的,幾乎不太會講輪轉的台語。

14.做為一個人,在社會中有自己的角色,人無法脫離政治(政治意識與結構)。

15.一個學生表現優秀,老師多少會較為關心,是很自然身為一個教育者角色面對學生的反應。

16.我們讀的不是日本或英國的書,都是中國相關的書,父母選課外讀物也是都跟中國有關,這跟人格造就有很大的影響,這就叫環境。任何文化都有優缺點,但身為讀者也有選擇權。但若要變成教材就不會由學者來選擇。

17.KMT在台灣教中國文化,要灌輸台灣人民中國是多偉大、對人民多好,身為一個外來統治者,要洗腦台灣人認為中國是要讓學習的對象。若我生在1950年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則背景完全不同,他們處在破四舊,過去的中國文化都是不好的,是對中國文化的批判。對歷史人物也有不同的解讀。

18.日本研究中國也有分派別。同一個時代也不同,有屬於浪漫派,認為傳統中國是很理想美好的;也有一種走左派,批判中國傳統歷史,認為新中國是新希望,所以他們肯定共產黨的中國,戰後這一派成為主流,自然就不承認台灣(蔣介石政權),他們要追求的是新中國,才不會和台灣做朋友、建交。

(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
【影片】杜正勝教授:主體教育、意識形態與文化思維
【杜正勝教授演講】作為國家史的台灣史


分享:Facebook! Plurk! LINE send!  
  
最後更新 ( 2014-02-18 )
 
< 前一個   下一個 >
© 2024 財團法人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台灣人拜台灣神 不做無根之民
Joomla!是基於GNU/GPL授權的自由軟體. 中文版本由TaiwanJoomla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