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首頁
20140216自由時報  《大稻埕》功過 先看再說
台灣印象 -
作者 自由時報   
2014-02-19

筆者很訝異所謂「台派人士」或是台灣文史工作者對《大稻埕》這部電影的激烈批評,包括歷史事件,音樂作品望春風、丟丟銅仔,郭雪湖美術作品南街殷賑的時序或細節的倒置,或文化協會蔣渭水的矮化嫌疑,或對日本人的醜化仇恨等等,都有諸多的不滿,當然也免不了抓出一些電影技術上或編劇上的蟲蟲(bugs)。會說「訝異」兩字,基本上因為這只是「電影」而已,反應劇烈至此實在令人費解,若要說教壞小孩歷史,那麼政府又在「晚間」偷偷通過、三天後立即生效的「課綱微調」,相信會比這個來得嚴重且廣泛。

換個角度,一九八九年的《悲情城市》,當年同樣一片叫好聲,也有一片叫罵聲,四分之一世紀過去了,還會有誰沒事去回憶叫罵了些什麼?然而當年若要提到二二八,除了一九八七年二月由鄭南榕等有志之士發起「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努力鼓吹建立公義和諧的社會,呼籲政府道歉賠償、公布真相,才有那麼一點點聲音出來之外,一般大眾是無緣或不願碰觸這個最敏感的議題。但是,一部電影的上映(當時藉著威尼斯影展獲獎光環免於禁演或刪剪),卻讓全國藉著「娛樂」而引爆討論進而突破心理禁忌。甚至,也促使向來積極參與政治改造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於隔年發出「對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及家屬的道歉」,勇敢公開承認並懺悔「懾於執政者長期恐怖的戒嚴統治…,整體教會並未給予受難者家屬應有的聲援及溫暖…,為此,我們要向二二八事件全體受難者及家屬表示歉疚,並懇求上帝憐憫寬恕。」此後並積極協助該運動所推展的各種公義及和平。

一部電影,嚴謹的或可成為教材,但如果沒人看,其實性質近乎紀念碑。然而,即便被貶為爛片(筆者覺得好看)卻賣座的,反而有機會成為喚醒公民意識的觸媒,讓人民(尤其是年輕學子)「有興趣」拾起那段快被遺忘的歷史並重新審視自己的位置(例如隨著劇情內心高喊「我是台灣人」),那麼《大稻埕》的功過,或許該觀察四分之一世紀再來蓋棺也不遲!愛之深可以責之切,但更需要溫暖。

(作者洪增陽   為藥師,台北市民)
 


分享:Facebook! Plurk! LINE send!  
  
 
< 前一個   下一個 >
© 2024 財團法人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台灣人拜台灣神 不做無根之民
Joomla!是基於GNU/GPL授權的自由軟體. 中文版本由TaiwanJoomla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