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運動的先驅,知識分子的典型
—雷震(1897-1979)
"蔣介石時期敢於犀利批判國民黨,發文鼓吹民主自由人權,要求蔣介石不要尋求連任成為獨裁者,並提出反攻大陸無望論,結合台灣本土菁英籌組反對勢力,因而被軍事法庭以「包庇匪諜、煽動叛亂」的罪名判處十年徒刑。
出獄後撰寫回憶錄,保存了台灣言論自由的重要紀錄,並啟蒙了新一代的台灣民主運動。(by Nathan)"
雷震(1897年6月25日—1979年3月7日),字儆寰,出生於浙江湖州長興,是一位政治家、政論家和出版家。
雷震青年時赴日本留學,並於1917年加入中華革命黨。1923年他畢業於京都帝國大學政治學系,旋即進入大學院攻讀憲法。1926年 他回到中國,曾任湖州中學校長,後轉任國民政府法制局編審,為王世傑之部屬,1932年擔任中國國民黨南京黨代表大會主席團主席,1934年7月起擔任教 育部總務司司長。在抗日戰爭中他獲得蔣介石的信任和提拔,擔任國民參政會副秘書長等職。1946年1月他出任[政治協商會議]秘書長,負責協商各黨派意 見。1946年11月中制憲國民大會開幕前後,他負責協商青年黨與民主同盟中的民社黨參與制憲國大,任制憲國大代表兼副秘書長。1947年當選國民大會代 表,同年4月出任張群組閣之行政院,擔任政務委員,1948年底離職。
1949年他與胡適、王世傑、杭立武等籌備在上海建立一份名為《自由中國》的雜誌,並曾赴溪口向蔣報告,取得其贊同,但因為中國共產黨 的軍隊渡過長江威逼上海而未成。雷震協助湯恩伯忙於上海、廈門守備工作,並參與國民黨改造工作。1949年10月雷震赴台灣,並再次與杭立武討論辦刊事 務,受到杭的支持。杭當時是教育部部長,由他出面資助《自由中國》的成立。11月20日,《自由中國》半月刊在臺北創刊,在美國的胡適掛名發行人,以雷震 為實際負責人,負責經費、邀稿、撰稿、校對、主持編輯委員會議等職。在蔣介石為宣示政治改革決心以取得美援背景之下,自由派人士紛獲見用,1950年雷震 被蔣介石聘為國策顧問。他曾於1950年、1951年兩度代表蔣介石赴港宣慰反共人士,並探聽第三勢力在香港的發展情形。
《自由中國》初期站在「擁蔣反共」立場發言,與蔣介石關係密切。自從1951年6月初《自由中國》刊登夏道平執筆之社論〈政府不可誘民 入罪〉,引發第一次言論風波。在獲得美援後,自由派人士重要性減弱,雷震與蔣介石關係也漸行漸遠,1953年雷震即遭免除國策顧問等職。1954年底由於 《自由中國》刊登讀者投書〈搶救教育危機〉,引發國民黨不滿,雷震被註銷國民黨籍。
《自由中國》的言論逐漸轉變為「民主反共」立論,以憲政民主、自由人權檢視政府施政,對蔣的威權統治有所批評,與蔣的關係日益緊張。 1956年該刊出版「祝壽專號」為自由派人士向蔣總統建言之總集,言人所不敢言者,引發黨政軍媒體之圍剿。1957年《制憲述要》在香港出版。《自由中 國》以「今日的問題」系列社論全面討論國是,首篇由殷海光執筆之「反攻大陸問題」,觸動政治禁忌,末篇「反對黨問題」,主張「反對黨是解決一切問題關鍵之 所在」。
他從1958年起參與李萬居、吳三連、高玉樹等78人發起組織的「中國地方自治研究會」,該組織無法取得行政機構之許可而無法成立。
1960年雷震與台港在野人士共同連署反對蔣介石違背憲法三連任總統。5月4日他發表了〈我們為什麼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反對黨〉,鼓 吹成立反對黨參與選舉以制衡執政黨。5月18日非國民黨籍人士舉行選舉改進檢討會,主張成立新黨,要求公正選舉,實現真正的民主。決議即日起組織「地方選 舉改進座談會」,隨即籌備組織中國民主黨。雷震擔任地方選舉改進座談會召集委員,與李萬居、高玉樹共同擔任發言人。7至8月間舉行四次分區座談會,情治單 位進行密切監控。同年9月4日雷震、劉子英、馬之驌、傅正被逮捕,並被軍事法庭以「包庇匪諜、煽動叛亂」的罪名判處十年徒刑。
在美國的胡適返台找蔣介石求情,蔣介石不予理睬。1961年雷震的六十五歲生日,胡適想念獄中的雷震,手書南宋詩人楊萬里的《桂源鋪》 饋贈:「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唐德剛說:「胡先生這個懦弱的本性在當年所謂『雷案』中真畢露無遺。他老人 家那一副愁眉苦臉,似乎老了二十年的樣子,我前所未見,看起來著實可憐。後來,我拜讀了他那自我解嘲的雷案日記,尤覺這位老秀才百無一用之可憐。『我雖不 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胡適對這件事,始終內疚彌深。」在蔣介石的威權下,甚至後來也不便探監。
1970年9月4日十年徒刑期滿出獄。1971年12月中決定撰寫〈救亡圖存獻議〉,提出政治十大建議,希望政府速謀政治、軍事改革, 以民主化方式應付危局,並要求將國號改為中華台灣民主國。次年1月10日呈送〈救亡圖存獻議〉至總統府、行政院,未獲回音。1979年逝世於臺北。
2002年9月4日台灣政府正式平反雷震案為冤案。
(本文摘錄自維基百科) |